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其最初的着眼却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的关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使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就是发展.“发展”的涵义要丰富得多,它意指人及社会的全面的质的进步和提高,更为根本的,发展直接取决于人与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前提即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人类无限进步的信仰和热情并不能改变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事实.对有限资源的无限掠夺、利用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破坏和生态危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这样一种自信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于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就此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伦理生态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现代伦理语言中,生态伦理概念容易接受也容易理解,而伦理生态范畴就感到陌生了。也许是由于人类无度地攫取和掠夺了自然资源破坏了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以其客观必然性无情地惩罚了人类,以使人类重视保护环境的缘故,从而提出并建构了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概念及其理论体系,通过改造人们的观念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然而在对人的影响中人对人的影响恐怕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证明,主客体间关系直接受制约于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构成人之生存与发展的人文环境,其间的伦理关系和伦理价值乃是伦理生…  相似文献   

3.
论可持续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伦理的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本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恶化、入口膨胀等危机之后,人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80年代左右开始探讨的人类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理论。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代表作。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全书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篇概括了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严…  相似文献   

4.
文化变迁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现代化”置于一个比“社会发展”更宽泛的概念“文化变迁”的基础上来加以审视、思考和规划,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是在个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这三个关系人类文化生活的基本方面用新的联系方式、新的和谐取代旧的联系方式、旧的和谐的历史过程。一“现代化化”理论的开创人之一帕森斯在他的名著《社会系统》一书中,把工业化和民主化加以综合来衡量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水准,这一观点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帕森斯以及许多资产阶级的“现代化理论”家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要求民主化和工业化首先必须是要求者——文化的创造者获得了对文化与社会的支配地位和主体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当  相似文献   

5.
刘志国 《理论界》2001,(2):20-20
资源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对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程度的提高。在工业经济时代 ,人类对自然资源几近掠夺的利用 ,使人类社会的这一基本矛盾空前尖锐 ,以至于提出“增长的极限”。资源有限性是建立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有形生产要素有限基础上的 ,知识要素并没得到重视。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是围绕着知识这一要素展开的 ,人类的最重要资源是知识。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自然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和规模 ,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利用 ,它推动第一产业不断升级和迅猛扩展 ;推动第二产业不断升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真理 ,即人类要生存发展 ,总离不开光、水、土、气等因素构成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是农业环境的基本要素。只有在这些要素的作用下 ,通过各种农业生产措施 ,才能把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其各种加工产品。如果没有这个转化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就得不到保障 ,也就谈不到社会的发展。人本身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又成了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发展经济一方面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另一方面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 ,又不可避免地要排放大量“废弃物” ,如果不加处理或处置不…  相似文献   

7.
孔令梅 《江淮论坛》2012,(1):70-73,100
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相矛盾的问题,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对自然万物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反对人类干预自然、摧残动植物,要人类“循道而趋”,过朴实自然的生活。这一思想在当时虽然有阻碍科学进步的嫌疑,但在科技日益发达、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对生态环境过度破坏的今天,其警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论作为行政伦理原则的民主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民主”一词的内涵而言,它反映了人类对一种国家与社会管理方式的追求。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过渡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次飞跃,但从政治民主向伦理民主的发展将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一次实质性的转变。在专制社会中,统治者的人格力量曾经对升平治世的出现起到决定...  相似文献   

9.
论《月球协定》中“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概念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兰州学刊》2009,(6):135-137
《月球协定》第一次将月球及其自然资源定义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明确了月球及其自然资源的法律地位,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赋予了该概念极高的法律地位。然而,由于各国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内涵分歧严重,最终只有极少国家批准了《月球协定》,具备月球探索和利用能力的空间大国则无一批准。这一客观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这一概念。文章即在分析“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内涵的基础上,重新评价“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概念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伦理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龙 《理论界》2006,(4):54-5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完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以下四个伦理目标: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国家间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管子》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表述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一书较早论述了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者在调查研究和数量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数”“海王”“地量” 和“量壤” 的观点,认为国土、可耕地和粮食产量都有一定的量,国都与农村,农村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社会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失调,就会发生社会危机甚至战争。作者认为土壤与植被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社会既要开垦荒地,更要保护自然环境如森林植被沼泽等。《管子》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问题关系到对行政活动根本属性的认识与界定,是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张康之教授的《论伦理精神》一书以伦理关系为基点去重构公共行政,指出了后工业化进程中公共行政公共性回归的必然性。根据张康之教授的观点,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以权力关系为基础的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以法律关系为基础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是排斥公共性的,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仅仅建构起了形式公共性。在后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社会将会建立起基于伦理关系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这种社会治理模式所拥有的是一种实质的公共性。实质公共性具有伦理精神的内涵,迫切需要通过一场建构的启蒙去将其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合宜性"及其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宜性”是亚当·斯密一个具有独特话语意义的词汇,是对人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的伦理尺度。人类社会以“合宜性”为标准,通过“公正的旁观者”对他人和自我行为的道德评价来维系整个社会在伦理观念中的“一致的估价”,从而调和利己主义与同情心的矛盾,实现“自我赞同”向具有合宜性的“社会赞同”的过渡。“合宜性”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有着深刻的个体自我伦理、社会经济伦理以及生态环境伦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信息网络的道德问题与伦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2 0世纪开始 ,随着电脑、多媒体、光纤通讯、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 ,人类社会正逐渐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入。目前 ,网络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 ,其影响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将超过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 :网络化的生存环境对我们原有的生存方式进行重新定向 ,赋予个人的道德行为、思维方式和伦理精神全新的内涵 ,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的这种变迁必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极大的冲击。这种情况下 ,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将不断浮现。一、网络的伦理道德问题信息革命是…  相似文献   

16.
就以往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而言 ,或多或少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为代价而获得的。然而 ,要使人类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就必须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包括在其发展的目标之内。为此 ,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只追求以 GNP增长为中心的粗放型工业化模式 ,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贾雪丽 《兰州学刊》2008,4(5):16-18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中诞生并逐渐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运用科技认知理性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一度忽略了道德价值理性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再一次将道德价值理性与科技认知理性充分结合,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伦理道德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议题。这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充分展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儒家学说的核心体现为一种伦理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以伦理化的政治为终极目标。因此,古代的经济观始终受到政治观的约束。先秦以来,儒家把“经世济民”的治道目标与“礼运大同”的政道理想结合在一起,将早期人本主义引申的“厚生”、 “惠民”思想演化为“均富”、“公利”的追求,从而构成了儒家经济伦理的基本精神。这种缘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古代经济伦理是与社会生产活动和财富分配机制相联系的。儒家一向认为,人类经济生活总是要在一定的约束体系下进行。这种约束体系包括了伦理规范和制度安排,所以,古代经济伦理的价值核心是依靠国家力量和借助意识形态控制社  相似文献   

19.
吴翠丽 《兰州学刊》2008,(12):13-16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又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知的危机风险。人类正步入一个“风险社会”的时代。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过分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风险社会产生的价值根源。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人类自身正面临着种种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积极应对科技发展的危机风险,将其控制在个人和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使其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危害,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自工业化以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传统粗放武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革命.它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内容的“3R”原则基础上,其运行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次,构建了经济——生态——社会诸关系和谐发展的链条,催生了诸多新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诉求.循环经济深蕴的整体性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价值原则以及新的生产伦理与消费伦理理论,构架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