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家》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弗兰克的回归之路,对家庭的回归、对社区的回归以及对祖先文化的记忆重现,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莫里森强烈的种族文化意识,从而为生活在边缘的美国黑人指出了一条真正的生存之路——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2.
从女权主义话语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进行关照,诠释小说中体现女权主义话语的"黑色"声音、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颠覆以及消解、重构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的路径——喻指。小说以人名、物名、地名喻指白人文化主导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折射出黑人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主义话语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3.
作为危机时代"普遍绝望"的思想呈现,《小说理论》内涵了卢卡奇对总体之问题的特殊体悟。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卢卡奇将历史截分为"古典社会""基督教社会""现代社会",并以"史诗"为标尺,审视"小说"中现代人的生存状况。随着自发存在总体的遗失、先验家园的落空、社会的分裂化,时间成为小说世界的实存载体,并经由赋形建构了小说世界"时间统一体",以守护现代人的主体原则。面对小说世界的"时间强力统治",冒险抗争、抒情陶醉、理解性和解从不同维度勾勒出的现代人独特在场形态,刻画了极具表现力的现代生存境况。但是,面对这种异质的生存处境,"新世界"的幽微预兆以及赋形的"庸人的辫子"则凸显了时间之赋形对总体之问题的浪漫主义写照。  相似文献   

4.
《晃来晃去的人》——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尔·贝娄作为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表现了在物质、精神极度贫乏空虚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困顿,展现了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力图从对自我、自由的探寻中寻找出路。《晃来晃去的人》是他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描绘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同时塑造了现今社会没有立足点“晃来晃去的人”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石猴对自我的认识与突破,及对其所处社会环境本质关系的探问都是一个"识破"的过程。这一"识破"模式同样存在于其他神魔小说中,以狐怪类小说为例,"识破"是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对"识破"从叙事模式到意识观念的溯源,可以探知这一观念存在于《左传》《山海经》等书中,包涵着上古朴素唯物观和世界观,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神魔小说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保罗·奥斯特是享誉当今美国文坛的一位后现代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采用多种现代与后现代创作技巧。在侦探小说的外壳下,表现的多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本文试结合福柯的规训权力和权力话语理论,对奥斯特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进行解读。小说通过"被监视者"与"监视者"身份的互换,以及小说人物同权力话语的较量,揭示其对规训权力的反抗和对迷失的自我的追寻。  相似文献   

7.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多丽丝.莱辛最典型的生态警示录。该小说的主人公从南方逃亡到北方,其认识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深刻体现了深层生态自我实现过程——从反映个人生理需求的"本我"到"社会的自我"、从"社会的自我"到形而上的"生态自我"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家池莉以开创了"新写实小说"而在当代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但身为女性作家,她更是自觉地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关注时代变迁给女性生活和情感所带来的变化,从而创作出了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的女性主义小说。《生活秀》和《看麦娘》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分别表现了商品经济背景下底层女性与知识女性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状态。无论是小说的叙事视角,还是小说的写实手法,抑或是小说的情节建构,这两部小说都表现了现代社会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寻求,进而有力地凸显了女性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威廉·福克纳的著名小说《八月之光》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共同点——都是孤独者。从而揭示了《八月之光》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思想:思想和时代的重负能左右人的命运。人必须走出自我禁锢,自我封闭的圈子,才能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八月之光》中的这一主题与现代社会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异化是现代西方文艺展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乔伊斯在自传式小说《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的异化过程: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确立、孤独体验到自我流放。由此说明异化导致了主人公与家庭、宗教、学校以及社会逐渐疏离并对立,最后不得不流亡他乡。事实上,在现代的西方社会环境下,异化不但是艺术家成就艺术独创性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有着进步意识的艺术家们在处于"道德瘫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向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河野多惠子的小说《回转门》以真子的视觉和感受,描写了婚姻带给女性的存在感和生命体验,以及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反思.小说看似平淡,实则通过草根女性的人生经历探讨了现代婚姻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揭示了婚姻生活中女性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和所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读后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人物默默实行以爱和同情为主题的生存美学,这是对男权社会所提倡的规训模式的挑战。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逾越男权社会所制定的审美规范,在同情和爱中发现人生的"诗性美"。这种生存美学是一种自我实践的生活艺术,也是一种以自我道德和实践为核心的伦理学。具有包容性的"女人腔"试图消解和摧毁父权制度下以二元对立为中心的权利话语,同时体现了女性审美快感和自由,也体现了女性生存美学的要义。  相似文献   

13.
张文刚先生新推出的小说《幻变》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关于爱情与生态的当代寓言故事,小说用动植物幻变的寓言,对现代社会存在的种种潜在生态危机提出了警示。作者借写动植物的变异,将神来之笔伸到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以及芸芸众生的烦恼人生上,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重压力与异化。小说《幻变》是现代人生存处境的鲜明写照。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与唯美气息,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干预意识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在反映现实生活、批判社会的同时,更多揭示的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这一层面的探讨超越了一般现实主义的范畴,属于一种形而上层次的思考。小说文本深入个体生命的意识深处,探究现代人类的存在处境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从反映社会,到批判社会,再到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层层深入,体现了创作主体对人本真存在的终极性关怀。  相似文献   

15.
托尔金的小说《魔戒》和《霍比特人》自出版问世以来,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说描述了一个神话般的中洲世界,其中生活着人类,他们是精灵、矮人和霍比特人以及其他种族,每个种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和社会生活组织方式。这些种族的很多生存法则和行为特点与我们人类无异。可以说,托尔金给我们建构了一个类似于人类社会的平行世界,这个平行世界反映了托尔金对人类自身社会的思考和预见。对托尔金作品的深入研究能给我们带来关于现代社会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黑人女性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焦点。小说《秀拉》展示了黑人女性寻找独立自我的过程,往往被看作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文本。通过对小说中"小鸡"死亡事件的分析,揭示"游戏——偶然死亡——葬礼"这一表层结构背后所隐藏的"结拜——蓄意谋杀——庆典"的象征结构,从而昭示小说的女性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之一《猫的摇篮》是部现代启示录式的小说。作者通过揭示科技的毁灭性力量、人性的扭曲和宗教的欺骗性积极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预言了不道德的科学必将带来人类的自我毁灭和世界的灾难性未来,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8.
《收获》是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2013年的新作。《收获》作为一部哥特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及情节构造等方面均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当代哥特叙事。小说不但试图通过哥特形式,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还通过"活体幽灵"的女性哥特暴力话语叙事,揭示主体自我分裂本质为"家"与"非家"暗恐的博弈;不仅拟写并反思历史,书写当代英国社会条件下的种种个体或集体的文化焦虑,还表达了克雷斯试图通过重塑荒野审美话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体性建构力量的愿景。  相似文献   

19.
小说《鼠疫》借助对苦难、死亡与存在的思考,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推到极致,构造了人类反抗姿态与荒诞处境之间的张力,肯定了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提示无神时代的现代人在爱中寻找信仰之源。因此,在荒诞与反抗之间实现自我的定位,成了《鼠疫》给予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当代爱尔兰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在小说《乡村女孩三部曲》中通过言说爱尔兰女性在民族主义、父权主义和天主教会重负下所遭遇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重写再现"她故事"——父权社会中真实的女性经历,表达其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关注,从而在父权文本的空隙中开掘多维度的话语空间,用以女性为主的历史置换男性话语霸权的历史,在小说话语中反馈自我的主体性,藉以诠释女性自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