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迄今为止,人们只注意研究矛盾的地位、作用、内部结构、特点等,而不大注意研究矛盾的形成方式.从时间的角度看,矛盾的形成方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矛盾着的双方在同一个统一体内同时产生事物是发展的.当着旧的统一体要解体新的统一体要产生时,当着旧的阶段要结束新的阶段要开始时,当着一事物要向他事物转化时,便会在旧的统一体内部,旧的阶段之中,一事物内部孕育、形成新的矛盾.这种新的矛盾双方是同时形成的.形成以后,便会加速旧的统一体的瓦解,旧阶段的结束,一事物的终了.有的新矛盾还会在这其中起主导的作用,并在新的统一体内,在新的阶段中,在他事物中成为主要  相似文献   

2.
(一)有些哲学书上把一事物(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向他事物(新事物、新矛盾统一体)的转化,也说成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与一事物内包的两个矛盾的方面不同,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它们虽然有承启关系,有历史的、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旧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方面之间的“联系”(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旧事物并不同时存在,并没有现实的互相依存的关  相似文献   

3.
矛盾双方有没有共同点,它是否矛盾同一性的内容?这是当前哲学界多次讨论的问题。过去某些权威人士不承认矛盾双方有共同点,认为主张矛盾双方有共同点,就是修正主义,就是鼓吹矛盾调和论、阶级调和论。这几年重新展开了讨论。我认为  相似文献   

4.
<正> 对立统一和辩证统一这两个哲学概念有一定的相近性,但含义不尽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从内涵方面来说,对立统一指的就是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统一体的双方既互相吸引、互相联结、互相凝聚和互相肯定,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和互相否定。凡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其矛盾统一体双方必须在量上互为依存,质上互为规定,结构上互为渗透,而  相似文献   

5.
探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途径和方式,最主要的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我认为,从理论上说,二者的结合点不在它们的外部,而在它们的内部;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点。 关于“结合点”的涵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统一体内包含着互相联系互相区别的两个矛盾方面,由于它们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为什么矛盾的双方能够发生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呢?因为双方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此达彼的桥梁和相互贯通的中介。这个“桥梁”或“中介”,也就是结合点,由于结合点的存在,矛盾双方既取得了统一的基础,又获得了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条件。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中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就是统一体的基本矛盾方面。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矛盾统一体,就其“质”上来说,劳动者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使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们的实践经验、技术技能通过升华形成知识技术形态时,就会要求劳动者与之相结合、相适应。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当科学在理论上突破,产生了技术上的革新,并要求应用于生产时,旧的矛盾统一体就被新的矛盾统一体所代替,这就要求劳动者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与之相结合,要求劳动者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掌握技能,以达到在“质”上的相互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是在生产力运动中表现为“质”上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又从新的不适应到新的基本适应这样循环往复、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就其“量”上来说,人们在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要走一条新的和平发展之路。其中,首要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为此,应该认识到利益共同点是统一体和谐存在的基础,斗争与合作是社会统一体发展的动力,"和解"是解决当今社会矛盾的主导方式。  相似文献   

8.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理论界争论激烈,我们在教学中反复碰到的一个棘手问题。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是,这个传统的说法在理论上遇到了困难:各种论据和论证方法都有不少明显漏洞和逻辑矛盾。为什么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呢?有这样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在客观世界中,矛盾双方的互相依赖和互相转化,都是有条件的。”“一切矛盾的同一性,又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当统一体通过斗争发展到某一限度,出现了新的条件时,就必然引起统一体的破裂、分解,而出现适应新条件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是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促使事物由旧的过程向新的过程转化。”(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的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作为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而该矛盾统一体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也必将贯穿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但是,在这个大的世界历史时代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该矛盾统一体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不仅决定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类国家之间关系的具体形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邓小平以他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杰出哲学智慧,敏锐地洞察到,随着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也具有了新的历史形式。而科学地把握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仅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  相似文献   

11.
<正> 王玉海同志在《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发表了《论矛盾的形成方式》.王文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矛盾的形成方式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矛盾着的双方在同一个统一体内同时产生";"二、矛盾着的双方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后产生的一方与先存在的一方构成了矛盾";"三、矛盾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 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 的 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 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 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怎样由动荡趋于稳定,然后又如何保持其稳定发展,这不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想就此问题作些初浅的探讨. 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原先稳定的社会统一体,由于内部种种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激烈斗争的结果,旧的统一体再也包容不了新的内容,于是在某一时刻突然的冲力使社会离开旧的平衡线,旧的平衡被打破.然而,离开旧平衡线的社会运动并不会自动在新的平衡线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哲学界广泛讨论了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其中涉及到同一性的两种情形(即对立双方因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互相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同志认为,在每一具体的矛盾运动中,“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而不是说这两种情形中的每一种都始终存在于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因此,“矛盾双方总不能一直共居下去,也不能一开始就互相转化,总是要先经过共居,然后才发生转化”,“只能是由共居到转化”,而“不能设想其对立双方有什么永恒的共居或不停顿的连续的转化”。简言之,在这些同志看来,共居就只能是纯粹的共居,转化就只能是纯粹的转化,两者不能并存。  相似文献   

16.
辩证矛盾的含义是确定的,是一切矛盾所共有的,即对立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排斥、互相转化。但是具体的现实的矛盾又表现为特殊的多样性。根据矛盾的不同特点,笔者把矛盾分为质型、重型和关系型三类。 质型矛盾。质型矛盾,是指一切事物的两种相反的质或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形成的矛盾。例如:作用与反作用、阴电和阳电、生与死、奉命与反动、雌性与雄性、真理和谬误的矛盾等等。这就是说,矛盾双方各是事物的一种质,而且二者正相反,形成了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由于事物是多样性质的统一体,但是发生矛盾的仅仅是正相反的两种质,除了发生对立关系的两种质之外,还有其它许多质,因此,应该注意,质的对立,不是整个事物的对立,而是事物的两种质的对立,例如雌性与雄性的矛盾。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除了雌性和雄性的性质之外,还有其它的质。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是同与异的矛盾统一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同与异的关系,应从矛盾双方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去考察,向“和”的高度升华;正确处理同与异的关系,应以“和”为目标,不仅“求同”,还要“求和”。  相似文献   

18.
求同存异是统一战线工作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重要原则,是贯穿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思想。在理论上认识和把握这一原则,在实践中运用和坚持这一原则,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搞好统战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求同存异原则在古今中外早有不同的认识和实践,但真正对这一原则以科学的解释和广泛的实践的却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首先,求同存异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在统一战线实践中的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的双方既有共同的矛盾基础,而且彼此之间还包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是邓小平政治稳定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政治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可靠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政治稳定是既相联系又有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熟悉哲学界情况的人都知道,我们没有一本哲学著作在论述对立面时,讲对立面之间有共同点。当然,我们也讲对立面的同一,但把它限定为就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在一定条件之下的互相转化。到了六十年代初,甚至还在开展对“合二而一”的批判之前,就不只是一般地不讲共同点,而是把讲共同点当作“形而上学”、“修正主义”来进行批判。这种批判不仅在哲学界进行,也在其它理论领域里进行。这样一来,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