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禅师答道:“有。”信徒问道:“是什么呢?”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相似文献   

2.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相似文献   

3.
1994年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的《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发表了冉云华教授的《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考》(下称“冉文”),对1945年西安出土的《慧坚禅师碑》作了详细论证.慧坚(719—792),俗姓朱,从慧能的弟子神会(684—758)受禅法,后在汾州受戒,又住洛阳,曾历安史之乱,移住长安,历受唐代宗、德宗两朝恩宠,敕住招圣寺,参与宗教会议,奉诏讨论佛法邪正,定禅宗南北两宗,尊神会为七祖.论文对与慧坚有关的人物事件,对神会的“荷泽”禅法,也有介绍.文后附有碑文录文和照片.除此碑文以外,慧坚之名不见佛教史书.此碑虽早已出土,但亦未被佛教史学界注意和利用.本文和碑文资料的发表,对中国早期禅宗、特别是荷泽神会禅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冉云华教授对慧坚禅师碑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早期禅宗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碑文虽只有一千多字,但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冉文对其中涉及的历史的、佛法的种种问题作了周详的考释.然而,笔者经过核察和反复思考,认为冉文对某些问题的见解、论断尚有重新推敲之处,故不揣冒昧地提出一些新的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4.
有一天.一个叫源律师的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行用功吗?” 慧海禅师爽快地答道:“当然用功啊!” 源律师紧接着问道:“那您是如何用功的呢?”  相似文献   

5.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拥有平常心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傅大士弟子慧和,事迹主要见于南宋楼炤所编《善慧大士语录》。隋代注疏和唐初道宣撰《续高僧传》中有“和阇梨”“和禅师”的零星引文和记载。排比史料可知,存在一个活跃于南方的和阇梨,此人是傅大士的弟子慧和,他早年在建康求法,后来到广陵、晋陵、会稽等地讲法。大同六年以后,主要活跃在东阳乌伤一带,卒年略早于傅大士。其北上邺城的经历,在《续高僧传》有所暗示,或许出于道宣误判,又据北宋初年刊刻的《善慧大士小录》,可以断言《语录》相关记述为后世杜撰。  相似文献   

8.
心无外物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慧忠谦仰地问:“久闻您能够了解人的心迹,不知是否属实?”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慧忠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慧忠微笑着点头,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三藏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  相似文献   

9.
牛头宗是早期中国禅宗的重要一支,作为该宗的初祖,法融以般若真空为本的禅学思想,不同于菩提达摩一系以妙有融摄真空的理路,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独特之处。通过对其传世文献《绝观论》与《心铭》的梳理,明确其禅学思想的核心要旨在于“道本虚空”、“无心合道”,其“无心用功”、“绝观忘守”的修习方法,以及“无情可成佛”、“凡圣亦不二”的佛性思想,无不体现了其对三论宗义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好好珍惜它     
耽源禅师有一次提着篮子要往方丈室去的时候,路途中,慧忠国师叫住他问道:“你盛那么多的青梅子做什么用?”“供养诸佛菩萨用的。”耽源禅师回答道。  相似文献   

11.
全州湘山宗慧禅师是牛头宗径山法钦禅师的法子.无论在古代民间信仰还是禅宗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民间,由于他颇多神变,生前已被佛教信众尊为无量寿佛,圆寂后则形成了地跨数省、时越千年的无量寿佛信仰;在禅宗史上,他的<牧牛歌>开创了以牧牛偈颂讲宣禅法的历史,不但开出了新的说禅方式,而且丰富了禅文学的内容.但是,由于禅宗灯录失载,人们几乎遗忘了他,近来不多的研究也不尽人意.文章运用新材料,初步推定出禅师的生卒与世寿,考定出今本<湘山百问>非其著作,并对其<牧牛歌>的思想及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初步论评.  相似文献   

12.
张田 《北京纪事》2015,(1):109-111
庆寿双塔寺从建到拆,历经了金、元、明、清、民国、建国初六个时代,在近八百年的生命轮回中曾几度兴衰。
  金元两朝,是大庆寿寺最辉煌的时期,不仅寺庙规模宏大,而且名僧辈出,像玄冥觊、中和璋、海云简、可庵朗、刘秉忠、荜庵满、赜庵儇朗、西云安、北溪延、鲁行兴、秋亭亨公等高僧都曾住锡于此。尤其是在元朝,皇帝一般都尊崇藏传佛教而抑贬禅宗,但海云禅师仅凭一己之力,就重振了北方临济禅宗成为一代宗师,因此元朝统治者对海云禅师特别推崇,甚至封他为国师。他住锡的大庆寿寺也成为燕京地区临济宗的传播中心。海云禅师法孙西云安禅师,深得其师祖精髓,法行高卓,受到了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三代君王的器重。尤其是元武宗特别尊崇西云安禅师,不仅封西云安禅师为荣禄大夫、大司空,领临济一宗事,还赐“临济正宗”玉章一枚,并赐“佛光慈照明极净慧大禅师”号。元武宗还曾多次前往大庆寿寺参佛,赐金、玉佛像,经卷及其他珍玩于寺内。由于有元朝历代皇帝的支持,京都大庆寿寺显然成为了“禅宗第一刹”。大庆寿寺作为元代皇家的主要参拜寺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元宪宗和元世宗曾将这里作为管理蒙古国佛教事务的中心机构,海云禅师与僧机禅师均特诏居住于此办理事务。元世祖的皇太子真金是海云禅师的弟子,出生时由禅师摩顶立名,太子长大后为报师恩将禅师所居大庆寿寺重饰一新,并将这里作为皇太子的功德院。后元文宗也将大庆寿寺赐给皇太子作为功德院,并把皇太子真容像供奉在寺内的东鹿顶殿内进行祭祀。  相似文献   

13.
尤今 《社区》2012,(2):22-22
有一天.一个叫源律师的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行用功吗?”  相似文献   

14.
唐宋是常德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常德活动的禅宗高僧见于<灯录>、<僧传>的有60人,主要分布在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的下游地区.禅宗传入常德,最早始于澧州慧演.药山惟俨和德山宣鉴,是禅门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曹洞宗与云门宗,是在常德活动的最重要的宗派;临济宗黄龙、杨歧二派是常德禅宗的最后宗派.常德的重要禅师还有夹山善会、洛浦元安、钦山文邃、德山缘密、梁山缘观等.  相似文献   

15.
[摘要]实践佛法才是圆悟克勤禅师的宗风,这一点本不待言,但因为圆悟禅师是宋代禅宗宗师中妙手著文章的杰出代表,是“文字禅”潮流中的弄潮儿,《碧岩录》的研究风潮日益兴盛,因而容易被掩盖。圆悟禅师并没有为禅宗立下更多的奇特之处,他的禅法,仍然是对于唐代禅门“无念”等要点的默默实践,是对“直指人心”的具体运用。他解释公案,并非要在教理上有所建立,或以此来融通宗门和教下的言说,而是禅宗接引人的方便。正是因为他不囿于教理,因而深得临济禅法的大机大用,尽显一代禅师的风流。  相似文献   

16.
温乃鹏 《老友》2014,(11):1-1
正武则天崇尚佛教,在请120多岁的慧安禅师来宫中给她讲课时,见慧安禅师鹤发童颜,神采奕奕,便问其多大年龄了。慧安禅师说:"我不记得了。"武则天非常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怎么能忘记自己的年龄呢?"  相似文献   

17.
平常心     
佳桐 《社区》2013,(11):26-27
大珠慧海禅师曾说自己的修道用功之法:“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这又有什么异于常人呢?因为多数人吃饭时总想着杂事。却往往忽略饭菜的滋味:睡觉时更思前顾后,乃至夜不能寐。对大珠慧海禅师而言,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绝不无谓地劳心伤神。他认为,世人难以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百种须索”.“千般计较”,故此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应有的平常心。  相似文献   

18.
虚空眨眼     
《阅读与作文》2009,(3):78-78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地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相似文献   

19.
孙道荣 《可乐》2010,(2):40-40
在日本,有一位伟大的女禅师,名叫慧春。 慧春很年轻就出家了。当时,日本还没有专给尼姑修行的庵堂,她只好和20名和尚一起,在一位禅师座下习禅。  相似文献   

20.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宗是以禅悟为达到成佛的目的和修持方式的 ,这种独特的修持觉悟方式决定了它是超越思维、推理的 ,是排斥语言文字作用的 ,“不立文字”也因此成为禅宗作为佛教特殊一系修持实践的本质要求。但是 ,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乃至禅悟时 ,不可能全面地、彻底地排斥语言文字的功用。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时代 ,禅宗的语言观大体上经历了由“不离文字”到高唱“不立文字” ,再到回到“不离文字”的演变过程。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充分而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悟与语言文字的矛盾和关联 ,为探讨和总结直觉和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方面又有力而全面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艺术化 ,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