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理论研究中,意义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审美为指向.审美文化产品的意义又是由审美、道德、宗教、政治等要素所建构起来的多元世界.在这诸多要素中,道德的、宗教的等非审美因素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了审美化并对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影响:首先是将构成审美文化产品意义的所有因素都转化成了“游戏”,从而实现了将伦理诉求等目的性的目标转换为“游戏”这种无目的的形式这一策略;其次,将“游戏”形式化、规范化,使得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审美期待,并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3.
对文学审美艺术价值的探求,经历了一个审美自觉的过程。浪漫主义被认为是开始探求文学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代表了从“理性”到“感性”的审美价值转向,它所倡扬的核心审美范畴便是主体的“感性”和“情感”;现代唯美主义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探寻则被表达为“为艺术而艺术”,它所追求的便是所谓的“纯艺术”;现代学院批评则提出了“文学性”这一概念,“文学性”研究一方面是唯美主义价值理念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孔智光 《文史哲》2002,(4):77-81
从中国和日本考古文物、古代文献、古史传说来看 ,中国上古审美文化对日本绳文时代审美文化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影响表现为以山东后李文化为代表的“太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草创期、早期审美文化的辐射 ;中期影响表现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少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前期、中期审美文化的渗透 ;晚期影响表现为商周时代青铜、玉雕等审美文化因素在绳文时代后期、晚期审美文化中的凝聚。由于接受了中国上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日本绳文时代无论是在太阳崇拜、火崇拜、凤鸟崇拜、鸡崇拜等深层文化观念方面 ,还是在整体造型、陶塑装饰、抽象纹样等审美形式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而呈现出由神秘古拙到神奇华美再到庄重秀雅的风格转换  相似文献   

5.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王建疆“内审美”理论的提出与建构,是对审美历史中既有的、却又被遮蔽了的审美形态与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立足于美学史的创造.内审美理论发现了审美的另一世界和中华美学的识别标志;在审美形态上突破了李泽厚的“悦志;;悦神”说;在审美本质上突破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在审美功能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救赎理论.内审美具有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上的普遍意义,是审美理论研究的新拓展和新境界,预示着未来美学的发展方向,彰显了中国美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喻琴  何世剑 《理论界》2008,(4):142-143
大众文化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情感刺激和享受。但受消费经济的影响,文化“商品性”逐渐高扬,为谋求市场利润,低品味、庸俗文化也慢慢盛行。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大众文化”的思想传统、西方大众文化的新潮学说、马克思主义大众文艺观的经典理论后,认为“审美”品格始终是大众文化创作的内在之“本”,绝不能忽视和抛弃。而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流变也对大众文化创作在“味觉”、“视觉”、“听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诉求和期待,成为大众文化创作坚持“审美”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李叔同的审美教育观 ,主要体现在以“艺德”为宗旨 ,以自然修生、艺术陶冶为“成人之德”的养成途径。本文从道德修养与艺术学习、大自然与人格养成、音乐艺术与心性陶冶几个方面 ,对李叔同的文艺审美教育观作了细致的分析、阐发。指出其审美教育观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孔子及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 ,但又不拘泥于此。由此形成的“人文教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嵇康对儒家传统音乐命题“声有哀乐”的批驳,及其对道家“道”、“和”的思考在玄学思潮和音乐形式上的运用与发扬,发掘其思想在特定历史思潮中的价值、在审美层面对主体自我的超越及其思想在玄学潮流及艺术审美层面上的超前性及先见性。从揭示“名与实”、“音声之无常”、“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三方面对音乐与情感相分离的纯理性高度出发,探究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差异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对音乐与情感的中介统一性及音乐回归艺术自然本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有吸引同类事物以强固原有组织结构,排斥相异事物以保持自身特性的能力。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释放出一定的势能、形成一定的心理指向性,使审美主体在审美知觉活动中,舍弃审美对象许多不相关的审美知觉,使人们的审美呈现出一种既定的选择性。这种势能和指向性,体现于审美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审美心理定势对整个艺术鉴赏、艺术评论活动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信息传播是当代新媒体背景下的普遍现象,“图”与“文”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两种不同的符号中介,传递着不同的审美信息,激发着不同的审美体验.从信息传播的审美角度看,“图”与“文”在信息传播中以不同的审美表象引发了审美过程中审美信息创生的不同模态.由于审美表象的生成是审美活动展开的基础环节,所以审美表象在信息传播中的不同模态影响甚至决定着审美体验的层级与深度,进而影响着审美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神人妙合”的恍恍惚惚的境界中,体验审美客体深层所蕴含的朝鲜传统审美思维方式,使我们领悟到,由于其受到高丽时期佛教禅宗“顿悟渐修”理论的影响,形成了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重视直观与感悟的审美思维方式。它强调心领神会,注重对事物对象的整体把握,注重在审美观照中反复地玩味。同时,直观、感悟的审美思维方式所追求的上乘诗学境界为“入神”。  相似文献   

13.
传统自然审美三维结构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体认,中国的传统自然审美心理倾向于致用功能和审美旨趣,古代文人用数不胜数的作品建构了自然审美结构的三维———“比德”、“拟情”和“畅神”。“比德”、“拟情”、“畅神”有其特定的生发基础和固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欣赏的核心范畴,是从艺术欣赏环节对意境审美内涵的具体展开。它起源于欣赏论 ,却进一步渗入、改铸了艺术创造论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独特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它是意境审美理想“象外”、“味外”追求 ,含蓄蕴藉风格的理论根源 ,同时也充分张扬了欣赏主体在艺术审美或活动中的再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16.
刘弋枫 《天府新论》2020,(2):152-160
北宋黄庭坚(1045—1105)是颇具影响的文人琴家,也是禅宗认可的知名居士。“无弦琴”是黄庭坚论琴、品琴诗文的关键范畴,体现了其古琴美学思想的核心及特质。黄庭坚论古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象、审美态度、审美境界,皆可依“无弦琴”而得到美学阐释。“无弦琴”的美学意旨与黄庭坚的禅学修养相关联。“无弦琴”的审美内涵即禅宗的真如自性。“无弦琴”的审美意象,寓指古琴“意蕴”超越声“象”的“象外之真”,这是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一种体现。要体悟“无弦”的审美内涵,其审美态度是“闲适”,这与习禅“虚静”无执的胸次一脉相通。“虚静”是禅宗“顿悟”前后的渐修,“无弦琴”也蕴含了禅宗“妙悟”的文化内涵。“无弦琴”所乐的琴趣与禅修的归趣都是天真“自然”,“无弦琴”敝开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这当然也是黄庭坚清明“禅境”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已经把它的视点从客体转向主体,从一般哲学转向结构主义和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第一次用“刺激→图式→反应”(S→A→R)的公式揭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阿恩海姆又把这种反映解释为“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的“同形”或“同构”,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已经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不再把审美单纯看成是对客体的反映,而看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看成一定审美心理结构与外部现实的微妙契合。我们已经意识到,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审美和创美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制约和影响了人们对审美客体的物质、境界、理想的把握和评价,对审美客体的观  相似文献   

18.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不仅一生酷爱音乐艺术,而且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教育主张和育人宗旨.学习和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抵制庸俗、低俗、媚俗音乐之风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通过对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尽善尽美”等审美准则及审美理想的简要论述,旨在引发人们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以老庄为宗的道家思想提出“道”是万物之源,对道的认识在于“观道”和“体道”。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理论上提出了心灵体验这种人与世界的精神联系,从而确立了人对待世界的审美方式。在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下,文学理论提倡“自然平淡”,并将 “自然”或“素朴”视为审美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旨在建构超越西方的中国叙事理论努力的结晶,谭君强教授近年通过一系列颇具分量的论文与专著在学界提出并倡导“审美文化叙事学”构想。谭教授建构“审美文化叙事学”的学术努力是以“理论框架构想——具体理论问题探讨——文学批评实践”三位一体的方式展开的,显现出论者严谨而极富功力的学术求索精神。然而由于表述上的疏忽,对理论构想中所涉及的关键词缺乏相对确切清晰的界定与阐释,以及对于文化叙事学与审美研究之间能否与如何兼容未做出有力论证,对审美文化叙事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与批评运作未做出详致探讨与及时总结,这些缺憾导致谭教授的构想在理解与接受上造成诸多疑义,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构想论证的缜密性,而构想的可操作性和阐释效度亦因此受到置疑。本文认为,鉴于是对文化叙事学的纠偏与修正,“审美的文化叙事学”一语作为对谭教授构想的表述会更为准确合适。另外,文化叙事学与审美研究的交叉融合,可以最大限度消除两者的局限性,面对当前特定的文化审美境况,“审美的文化叙事学”可以充分释放出其对现实的阐释能力。在总结谭教授批评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概括了“审美的文化叙事学”的独特研究路径,并指出如何适当有效灵活系统地调动不同方法,用来对叙事文本做出审美分析与审美价值判断,仍有待于我们的积极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