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汉、九江的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27年1月收回了被英帝国主义强占了六十多年的汉口、九江两地的租界。这一壮举不但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谋求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就在中国重要通商口岸强行设立了租界。这是外国侵略者设于中国领土上的“国中之国”。它们在租界内设有行政和司法机构,驻扎军队和警察,开设工厂、银行、商行和轮船公司,实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  相似文献   

2.
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旧中国开辟的居留、贸易区域,是外国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的“国中之国”。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开辟租界。自1843年上海开辟英人租地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租界收回为止,历时100余年,辟界近30处。此外还有越界筑地、界外租占区、预备租界、外国兵营、基地、避暑地等。开辟租界的有英、法、美、德、俄、日、比、意、奥九国。要把这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自始至终都受到帝国主义的破坏与干涉。当时武汉地区革命活动所受帝国主义租界当局的破坏就是其中的一例.1909年,湖北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群治学社在汉口英租界创办了宣传革命的《商务日报》。该报次年就受到租界当局的迫害,革命党人刘复基、李六如等被逮捕,报纸也被封闭,严重地挫折了当时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4.
从辛亥革命看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在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展开空前猛烈的反抗斗爭中爆发的。通过辛丑条約的签訂,清政府彻底投靠了外国侵略者。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結成反动同盟,主要通过政治、經济、文化等方式进一步侵略中国。在1911年以前,帝国主义已經在中国“开辟”了八十二个商埠,在十六个城市設立了租界,井繼續占领着香港、台灣、澎湖  相似文献   

5.
德国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东 《江汉论坛》2001,1(6):62-65
在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中,德国无疑是当时干涉中国政局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 之一,而在此方面的专门著述却非常薄弱。本文揭示了德国出于维护其在华既得利益而竭力 反对革命和竭力维护各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现状,以确保其重点放在欧洲争霸上,说明了 以德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是中国革命的敌人,但德国的努力也在客观上维护了当时 中国的领土现状,使其免遭进一步侵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2 0— 30年代 ,国民政府以收回国家主权为目标的对外交涉在一些领域展开 ,关税自主权的部分收回 ,政府印花税、卷烟税等在上海租界内的征收 ,以及实行已久的上海租界道契制度的变更等等 ,均表明收回国家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些结果。其中围绕对上海租界内工厂施行检查所进行的交涉谈判 ,是国民政府借实施《工厂法》为契机以图对上海租界收回部分主权的又一行动 ,这是上海租界史中一段重要历史 ,也是当时中外关系中一件大事。由于原始资源缺乏 ,这一重要外交交涉的内幕一直未被清楚揭示。本文根据有关原始档案资料 ,对这场交涉的曲折过程 ,及其所反映的有关背景等进行论述 ,以揭示被掩史事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间,我国曾有过多少个外国租界?面积有多大、起讫日期如何?可谓众说纷纭。本文将提供确切的统计数字。为明确"租界"的定义,一要将租界与殖民地区分开来;二要将租界与"外国人居留地"区分开来;三要将租界与割让给外国的军事基地等区分开来。本文认为,中国租界属于引进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笔者根据十几年来查阅资料并做实地调查,考定中国租界的总数及各地的分布情况,指出租界分布的比重悬殊性、地区集中性(所占全国领土比例极小)和发展不平衡性。此外,本文还考证了中国收回各租界的准确日期。  相似文献   

8.
“单独对英”外交策略与《汉案协定》签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与英国代表欧马利在《汉案协定》上签字井换文,这样,自1月5日收回的汉口英租界有了法律保障,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这一胜利被认为是在"中国外交史上开一新纪元"①。《汉案协定》的签订和汉口英租界的收回,是因为国民政府自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正确的"单独对英"的外交斗争策略并长期实施,在民众运动的积极推动下又适时作出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正确决策,并在具体的外交谈判中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外交策略。本文试图对"单独对英"外交策略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及在中英关于《汉案协定》谈判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所进行的最主要的外交活动,过去论者对其多持否定态度。本文认为,传统观点对改定新约运动的评价有失客观之处,而应对其重新做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作者认为,改订新约运动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些特权,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回了一部分法权、租界和租借地,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批相对平等的新约,从而使改定新约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中以往历次收回主权运动成绩最大的一次,构成了中国近百年来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作用不应忽视、同时也应看到改定新约运动具有不彻底性,所争取到的主权也是很有限的,还不能从根本上废除不平等条约,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彻底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正>租界作为近代中国的产物,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乃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和贸易区域。它是西方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强行划定的,独立于中国的主权之外,成为"国中之国"。租界存在于中国各通商口岸,尤以天津为多。先后有英、法、日、意等九国租界。租界的存在,对于近代天津城市的成长变化、文化的重塑、城市空间等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1902年中英商约是清政府第一次主动建议修订的商约,是中国关税自主运动的先声和中国收回治外法权的依据。在此次修约谈判中,中国谈判代表具有了初步的国家主权观念,国家主权和利权略有挽回。同时,这一商约的谈判与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朝着"深化"这一趋势发展,"经济侵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巩固和强化其在华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这一变化,反映了帝国主义从形成到成熟的时代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丁兆东 《理论界》2008,(1):126-127
围绕究竟何种因素在收回汉浔英租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史学界争讼很多。本文通过对一些重要史料的梳理,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得出的结论是:群众的自发行动在收回汉口英租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德国帝国主义于1897年强行侵占了我国山东省的胶州湾(即后来的青岛),1898年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这是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在德帝侵占胶澳前后,沙皇俄国也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活动,并也妄图侵占我胶州湾,于是便加紧了与德帝的又勾结又争斗。最后,以德国强占胶澳、俄国强占旅顺、大连而告终。一清朝末年,中国社会还停滞于封建社会的时候,欧美许多国家已经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在世界各地大肆虏掠,疯狂抢占殖民地。中国就成了帝国主义国家瓜  相似文献   

14.
华府会议的时候,列强声言“共谋增进中国之权利及利益”。然而帝国主义阴谋,两年以来已经尽情暴露。现在各国藉口金法郎案拒开关税特别会议,便是一个明证。从去年临城案发生以来,这种帝国主义的进攻日趋激烈——最近推广租界,增加租界上之外国统治权(如提出印刷附律等),侵犯中国司法权(李义元案),无往而不与华府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多,堪为一代宗师。然而民国初年,太炎先生在任东三省筹边使期间,曾严辞拒绝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主权、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一段往事,却一向鲜为人知,在其自定年谱中也未见提及。笔者最近在北洋政府财政部档案中查阅到当时太炎先生致北洋政府财政部的几封书函,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信中看到太炎先生忧国忧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片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6.
点石萧画报创刊于1884年(光绪10年)5月,月出三期,每期八帧,共发行了七年之久,执笔画的人很多,其中以吴友如所画为最多,是中国早期画报之一。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以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同时,帝国主义并支持、鼓舞、栽培、保存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成为统治中国的支柱。那时摄影制版还没有或者还在初期阶段,就在这份石印的画报里,给出了十九世纪末期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和暴露旧上海的社会相,特别是租界里的流氓无赖,依仗反动势力敲诈勒索的怪状。对于这份画报,鲁迅先生说:“神仙  相似文献   

17.
论租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租界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错综复杂的影响。它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但也促进了中国城市的成长及近代化;它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但同时又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扩散基地;它既是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加紧经济掠夺的基地,又有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它既是罪恶的渊获、藏污纳垢之地,又是进步活动中心;它在中国战乱之时宣布中立,比平时更像一个地道的独立王国,但同时也给中国人躲避战火提供了避难所;它既是列强对华进行思想渗透、加强精神奴役的据点,又是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中转站。尽管列强在华广置租界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呆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它们毕竞是最大的获益者。  相似文献   

18.
印少云 《晋阳学刊》2003,6(1):60-64
北洋时期的国民外交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其间,广大民众对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认识不断加深,参与运动的民众的组织程度也不断提升,并且最终在国民革命的洪流中找到了归宿。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上海地方诉讼法制史浅探钱国耀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各国通过暴力与强权,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从此,上海地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诉讼制度也开始形成:一方面,在上海县城,继续实行清朝封建主义式的司法诉讼制度;另一方面;在上海租界,则逐步实...  相似文献   

20.
张冬梅 《理论界》2007,(1):192-193
近代以来,中俄关系一直都是以俄国对中国进行侵略为主。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中俄关系出现了短暂的新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另一方面,从1917年底到1927年的十年间,正是奉系军阀张作霖逐步实现对东三省的控制,并最终登上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高位的十年。关注这一时期的奉苏关系。对于研究近现代的中苏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