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侠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2):80-84,108
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小说中的“自然”不仅被用来营造场景气氛、标志事件进程或烘托人物心境,同时也是达成创作意旨的隐喻和象征的主要载体.小说的“自然抒写”着眼于作家对人事与景物关系的处理,其隐含的自然审美观会对作品艺术风貌产生直接影响,并进而折射出创作主体的“精神生态”.借助探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数种重要创作思潮代表性小说文本“自然抒写”的流变,可以透视新时期文学人道主义审美思潮的演进轨迹:知青小说粗狂沉滞的“自然抒写”中充溢着青春激情;乡土风俗小说圆融灵动的“自然抒写”中呈现出人性的自然回归;寻根、先锋小说深邃、狞厉的“自然抒写”中蕴含着人性的哲理求索;90年代生态小说悠远澄澈的“自然抒写”中则透露出“天人合一”的诗意憬悟.由此可见,新时期小说紧紧依托自然审美来呈现主体意识对理想、自由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其艺术风貌也因作家自然审美态度及抒写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风致,其间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演化成为观测世纪之交“精神生态”的一扇视角绝佳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汉代刘向作为博学通儒,其经学诠释有其自身特点。从解经方法看,刘向经学表现出以类相从的独特诠释方式;从涵摄内容看,刘向经学具有以经统子的经子圆融导向;从解经旨趣看,刘向经学体现着以义行之的通经致用立场。与西汉宣、元、成时期经学门户林立相对,刘向经学具有强烈的圆经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李白绝句中的"人际称谓"及其功能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绝句中显性的“人际称谓”是大量的、多方面的。三人类型中,表述人际称谓的方式各有特色,体现不同的人际意义与风格特征。从参与者角色看,绝句中的人际称谓主要以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的主体出现;从小句的过程类型看,物质过程呈明显的强式特征,体现李白绝句鲜明的“叙事”语篇性质。  相似文献   

4.
体育无论在文化的何种意义上讲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建设实践。从文化是人化和化人这个最广的层面上看 ,体育是人化的生存方式和化人的重要手段 ;从广义的文化三类型来看 ,体育既是物质文化 ,又是制度文化 ,也是精神文化 ;从一般意义上讲 ,体育是典型的文化事业 ;从狭义看 ,体育是最可贵的人类精神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的角度论述了萧红的长篇小说《马伯乐》,认为《马伯乐》对传统观念中的“大丈夫”形象作了彻底的否定和消解;它是萧红独特的战时生活体验的抒写,在艺术上也充分显示了一名女性作家观察生活以及表述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从装饰母题、装饰手法看,甘肃天水张家川马家塬墓葬的草原文化因素与中亚七河地区的文化有许多相似性,战国晚期天山山脉已经成为连结这两个地区的通道;从葬俗看,张家川墓葬的草原文化是以直接的方式传入的。  相似文献   

7.
杨再红 《兰州学刊》2008,(11):192-194
写意抒情的创作原则使悲情苦境成为我国古代戏曲抒写人生悲剧性感受的重要方式。随着古代叙事文学观念的逐步成熟,剧作家对人生苦痛的主体性宣泄逐渐转化为客体化表达,这种客体化表达以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为突出标志,具体是通过叙述模式、悲剧性冲突以及悲剧主体等方面的变化来完成。文人剧作家观照和抒写人生苦痛方式的悄然变化,标志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推动了戏曲悲剧杰作的诞生,同时表明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规律开始得到了承认和体现。  相似文献   

8.
从神性诗和人性诗的变奏看,中国诗歌多以人性诗为基调,而神性诗则多付诸阙如.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学对于神性的抒写,以立足于他在视域的吟唱,表现生命理想的他在境界,便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离骚>的神性诗特征和他在性维度主要体现在命名的神圣、神人求合的艰难、向死而生的超越和诗人对于神性缺席的政治庸俗化时代的反省、批判乃至绝望.  相似文献   

9.
张小绿 《兰州学刊》2006,(2):158-160
1978年以来的我国改革开放,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所造成的农村均贫状态,一部分农民率先走向富裕,形成了农村先富群体。先富群体在“乡政村治”的基层政治新格局下,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考察温州农村先富群体,他们参与村社区治理的形式有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和监督参与。参与形式富有特色,概括起来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从参与动机看,以私利性参与为主;从参与方式看,以自动式参与为主;从参与途径看,以制度化参与为主,但非制度化参与大量存在;从参与水平看,先富群体的公共参与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村民。  相似文献   

10.
王建红 《江淮论坛》2022,(2):152-157+193
“元宇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元宇宙”现象,认为:从底层逻辑看,“元宇宙”现象的出现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代表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化和生活方式生产化的发展趋势;从现象构成看,“元宇宙”现象主要涉及技术、经济、伦理三大类风险隐忧;从未来发展看,“元宇宙”现象是一种社会建构。资本主导下的“元宇宙”即是“物化宇宙”,强化劳动者主导将会走向“自由宇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进入第三个范式阶段,具有地域化特征,并以广东科学发展新路为例,从三个层面展开考察:一从地方性问题看使命转换,包括旧范式下的发展方式给广东带来的发展困境、路径依赖、改革困局,由此决定了广东在全国科学发展格局中的使命;二是从地方性认知看理念转换,包括广东对问题性质、问题症结、解决问题的思想路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认知,由此勾勒出广东在重新理解、阐释新范式方面形成的新观念体系;三是从地方性实践看路径转换,从以解放思想为切入点、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攻点、六大转变、改革引领四个方面,论述了广东开辟科学发展新路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段迎晖 《天府新论》2010,(4):111-115
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正确解读需要准确把握两个重要维度:第一,马克思"文化"概念"缺席"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从社会实践背景看,文化问题尚不是马克思时代的"显问题";从思想史背景看,马克思对当时盛行的唯心史观保持着高度警惕.第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深层逻辑.从思想历程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发展同唯物史观的发展相伴随和交织;从表述方式看,马克思借唯物史观相关概念来阐释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文化观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线索与方法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对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使女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两次突破.她最先把"性爱"引入女性文学,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她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女性话语的抒写,进行女性主义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伦理视角来探索当代消费文明,以反映主客体交互文明为主要立足点,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那么其内涵应包括:传统消费观念与生态伦理理念相融合形成新的消费观,消费实践与生态生活的联系促成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文明化。由此,要推进生态消费文明建设,从消费主体来说,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消费对象来说,应优化消费结构;从消费方式看,应引导生态化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反全球化思潮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尚未完全定型的思潮,是一种新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需要对之进行多维透视:从哲学之维看,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矛盾和冲突之深刻性的体现;从政治之维看,反全球化是反资本主义的激进政治反抗运动;从经济之维看,反全球化是跨国公司全球扩张负面溢出效应的反映;从科技之维看,反全球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种另类产物;从文化之维看,反全球化是解构西方主流话语系统的一种表现;从社会之维看,反全球化是试图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一种替代方式;从国际关系之维看,反全球化是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2,(10):36-39
本文认为 ,在关于基因是否有好坏之分的问题上 ,不能简单笼统地认为基因都有好坏之分或都无好坏之分。文章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从区分标准看 ,不便分 ;从社会效果看 ,不宜分 ;从作用机理看 ,不易分。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的范畴史来看,哲学概念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发展,而网络又是作为关系而存在;从哲学主题的转向看,当今的实践哲学正走向交往实践,而网络为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从科技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正推动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或关系思维,并走向全球化的网络思维方式。网络作为哲学概念正显示着现代哲学向东方智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的范畴史来看,哲学概念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发展,而网络又是作为关系而存在;从哲学主题的转向看,当今的实践哲学正走向交往实践.而网络为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从科技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正推动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或关系思维,并走向全球化的网络思维方式.网络作为哲学概念正显示着现代哲学向东方智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更具开放性、广泛性和多元复杂性。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逐步推进;从教育对象本身看,纷繁复杂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现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超越,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超越性是辩证统一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罗关德 《东南学术》2005,(6):162-167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给人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的体悟和认知,亦表现了其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