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中国古代文学对《万叶集》、《源氏物语》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物哀”的形成过程,做了颇具新见的阐述。提出了日本古代文学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日本本土固有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的“冲突·并存·融合”的模式。并借此对中日古代文学交流的经验进行疏理总结。  相似文献   

2.
进入和转换古代文学资源是文学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大致有四种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以“精华糟粕”说为代表的社会政治化文学传统观范式;在西方阐释学等思潮激活下,产生了以“新文学源流”说为代表的精神启蒙型文学传统观范式;以科学释古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特征的“释古立美”类文学传统观范式,则是着重从传统内部进行解释和转化、更新和创造;此外还有一种以日常生活叙事为特征的民间常态化文学传统观范式,显示出古今文学贯通的文化整体性。在多种范式的共生互补、竞相发展中,重要的是在“互动”、“原创”中凸显问题意识,通过对古代文学资源的进入与激活,实现现实生命价值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总说:"中国古代文学哺育了日本古代文学"。一般这是指书面文学而言的,似乎日本的远古歌谣,如《铂.纪》古谣,  相似文献   

4.
高文汉 《日本学刊》2002,(5):119-131
日本古代文学具有以本民族为主体 ,以固有的文学观、传统的文学思想为根基 ,积极吸收外来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思想和技巧 ,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优良传统。古代和文学的主旨是抒情状物、悦己娱人 ,而汉文学则受中国文学观影响 ,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审美取向方面 ,形成了主情、文静、含蓄、恬淡的主体风格。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读叶渭渠新著《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洪蓝在日本,研究日本文学史的专著很多,研究日本文学思潮史的专著则屈指可数。在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界,发表过日本文学史专著有若干部,但日本文学思潮史研究专著,惟叶著《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  长久以来,我们对日本古代文学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文学史”的范畴内进行的。  但是,当我们深入地思考日本古代文学的一些有意思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文学史”给我们的知识的匮乏——这就是说,“文学史”范畴乃至“文学”的范畴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是无法替我们揭开许多深藏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之谜”的。其实,假如不是读“文学史”,而是读“文学文本”,那么,疑问将会是很多很多的。几乎所有那些令人十分有兴趣的问题,“日本文学史”作为一个学术体系,从来不加议论,或者说是一个有意从根本上必须加以…  相似文献   

7.
中岩圆月为五山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诗慕杜甫,多忧国忧民、愤世嫉俗之作,表现出浓郁的儒家诗学观;其文《中正子》、《上建武天子表》等深受孔孟、程朱以及隋末哲学家王通等人的影响,表现出儒家的仁义、中正、诚明等核心理念及其价值观。同时,作者努力把它运用到变革社会现实的实践中,为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任传霞 《学术交流》2005,(10):150-154
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来自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自身的母体给养,二是西学东渐以来西方文化思想的外来冲击。就后者来讲,进化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得以合法存在的基本内核。对进化论在中国的接受、理解进行梳理,反思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性、文学革命的关系以及文学进化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追求中的历史作用,是当前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2):139-140
古代文学的教学既要遵守一般学科教学的共性,但更多要体现古代文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即在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文学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文学是作家独特心灵世界的表现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古代文学教学要密切把握这两个方面,才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之同情",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李群 《南亚研究》2005,(2):79-84
陈寅恪利用其对梵文的掌握,考证了印度佛典版本的真伪、佛经译者的归属,勘证佛经翻译中的误译,并阐述了自己的佛经翻译观。他从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角度入手,详尽考察了佛经文学与中国文体间的关系,仔细梳理了中国古典小说与外来佛经故事之间的渊源。这些对于理清中、印文学之间的关系,再现佛教与佛经故事在中原的流变情形,动态把握本土文学选择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学故事的全部过程,有着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韩明安同志所著《黑龙江古代文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一书是用新材料、新观点来研究黑龙江这一特定地区内古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等系列问题所取得的成果。这部地方文学研究的新著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取材广泛、资料丰富《黑龙江古代文学》不仅从大量的国内国外的史籍中遴选出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的文  相似文献   

12.
陈光 《日本研究》2004,(3):67-72
松尾芭蕉 (16 4 4年~ 16 94年 )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为了摆脱流于文字游戏的俳谐 ,创立正统的、高雅的韵文学 ,他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同时 ,在俳谐创作实践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典故。本文议论松尾芭蕉作品中唐诗典故运用形式及其意义和艺术效果 ,进而说明唐诗对芭蕉俳谐的影响。一、芭蕉俳谐作品唐诗典故运用的背景  唐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久远。遣唐使时代日本著名留学生阿部仲麻吕 (唐名晁衡 )留学唐朝 ,他与王维、李白、储光义等唐代大诗人的友谊与诗歌往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  相似文献   

13.
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1987年第二期《文学》杂誌上,发表有田道原子的文章《墨西哥的日本文学翻译》,介绍并分析了日本文学在拉美各国的翻译情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田道原子认为:对于日本文学的英译和汉译,是近年来日本文学界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对西班牙语的日本文学翻译却无人过问。而西班牙语译的日本文学,其读者不只是局限于西班牙一国,其影响所及是包括巴西和少数欧美殖民地之外的全部拉丁美洲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面临着两大困境,即古代文学研究的萎缩问题与"边缘化"问题.前者主要呈现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队伍建设、学科状态的后继乏力,后者则表现为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地位逐渐边缘化的态势.世纪之交,面对当代整个文化学术系统不断发生的新裂变与新组合,古代文学研究应该围绕多元化格局下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意识这一命题重新定位,构建符合21世纪我国需要的古代文学学科体系.其体系包括三个方面:1.建立多元化与开放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大文化视野观;2.实现以多参照和通观性的跨文化阐释为主体的中西文化交流下的文论互补;3.确立以文学为本位和以民族化为本位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界的热点和新的学术增长点。作为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段,元代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这已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成绩卓著。本文试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总结性论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出现的很多重要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陶晶孙、谢六逸等,都曾经留学日本,可以说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有留学生经历的背景的作家。由于较长期地留学日本,所以日本文化与文学自然而然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同样,不论是作为“弱国子民”的留学生还是作为回国后声名卓著的作家学者,他们对日本的文化、文学亦会抱有相应的、虽然存在个性差异但却在总体上显示出时代性和群体性特征的态度,也即五四时期留日作家群总体的日本文化、文学观和接受态度。  相似文献   

17.
陈露  张玉勤 《阅江学刊》2012,4(4):144-148
汉文化深深影响着邻近诸国,日本文学在汉语文学的学习中继承、发展。两国在文学之道上都有"风雅"观,风雅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发生了流变,日本沿用了"风雅"二字,但并没有完全接受,而是结合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雅观,与中国重在发挥社会政治功用的中国风雅观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论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性深层探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中良日本四面环海,岛国文化性近自然,又无欧洲中世纪式的宗教禁烟,亦少中国儒家道统的束缚,所以,日本文学的人性表现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源氏物语》就展开了缠绵悱恻的性爱长轴。但彼时文学犹如豪门贵胄的后花...  相似文献   

19.
肖霞 《日本学刊》2007,14(6):99-107
木下杢太郎是日本明治末年南蛮文学的创始人,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和魂洋才"的典型代表。他在"文明开化"中建构了浪漫主义文学观,在自身体验中开始了南蛮文学创作。他在对日本人的文化能力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日本文化论,即培育面向未来的日本文化。其融合东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