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为文学(语言)艺术,有人称之为时间艺术、表现艺术、听觉艺术;绘画为造型艺术.有人称之为空间艺术、再现艺术、视觉艺术等;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范畴.为不同的艺术形态。从各自不同的修饰语看,它们从创作过程所运用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及艺术构思.到艺术品的审美特点风格特色等等,都有着分明的界限和严格的区别。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处理对象区别诗和画:“就处理对象说,诗属于精神哲学.画属于自然哲学;诗描绘心灵的活动,绘画研究身体运动对心灵的影响。”(《笔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人们更断然区别诗和画,德国的莱辛从创作角度区别诗和画:“只有那些搞不清诗、画两者界限的诗人们、画家们,才会继续把‘诗如画’当作金科玉律;绘画凭线条和颜色,描绘那同  相似文献   

2.
关于如何达到艺术内容的真实,鲁迅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自身所体验过的生活,择取主体有过真切的审美感受的题材。 题材,是被作家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客体,这种被选入描绘范围的客观对象,加上作家艺术家的理解因素——主体对题材的审美判断,便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因此,题材尽管不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全部,却是构成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肌体。那么,如何确定题材对象?这种确定与题材本身的潜在价值有什么关系?而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客体,它与艺术的主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鲁迅的见解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陈和西 《云梦学刊》2001,22(2):74-75
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西方现代艺术总是以"新"前卫"的艺术观念和风格样式代表着国际潮流影响着我国,不断减弱和同化我们的民族艺术.因此,要走出西方艺术的阴影,我们的艺术家就应该自觉地坚持民族的艺术特色,艺术只有走民族化发展道路,前途才会光明.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00-105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认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局限就是直接导致了上帝的隐退。但启蒙运动没能把上帝真正杀死,在稍后的理想主义哲学和浪漫主义那里依然可以发现上帝的影子。直到20世纪,尼采、弗洛伊德的非理性哲学的出现才把上帝彻底杀死,由此导致了西方文化的一系列危机。对于现代社会的弊端以及所带来的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一味地归咎于启蒙;同时,也不能不加反思、批判地接受启蒙的遗产。就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不但不能停止启蒙,而还应当继续启蒙。  相似文献   

5.
艺术观察是艺术家对生活真实的把握的第一手段.过去我们对艺术观察的探讨,一般都只停留在单向的思维和静态的分析上,因此就难于看出艺术观察内部的一种具有普遍联系的复杂综合,进而把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设想改变一下对艺术观察的分析的思路,即把艺术观察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考察系统内部的各种联系以及构成整体的结构和层次.经过考察,我认为艺术观察的系统性表现在:(一)艺术家主体接受被观察对象(即客体)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是艺术观察的固有本质,即自然质;(二)艺术家主体向对象客体投射自身的情感、愿望、理想乃至气质,这是艺术观察的  相似文献   

6.
张亮 《学术研究》2001,(4):64-66
总的说来 ,前苏东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建树并不大 ,他们基本上没有逃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窠臼。不过 ,捷克哲学家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显然是一个例外。鉴于斯大林化进程的彻底性 ,捷克非斯大林化的过程进展相当缓慢 ,直到 6 0年代初才出现了个别谨慎批判个人崇拜的文章。在这样强大的意识形态压力下 ,科西克自然不能像其他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那样自由地、激进地进行政治批判 ,而只能把精力主要放置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的谨慎建构上。正因为如此 ,《具体的辩证法》方才具有一种同类型的其他作品所缺乏的哲学原创性 ,以致它有资格和西方…  相似文献   

7.
西方艺术的“真实”观,要求艺术严格摹仿自然,重视客观对象描写的真实,而中国艺术的“真实”观更多地从作家主体方面去考察,重情写意,合情为真,不求与自然之象完全吻合,而求艺术家精神与人格的充分表达;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上,西方认为虚构应尽量切近事实,注重揭示事物间的本质与联系,中国则建立了“似真而又幻”的艺术真实观,真幻同一,虚实相生;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方以近乎科学的态度冷静地观察自然,强调如实摹仿自然,中国则把艺术家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妙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进行实践哲学研究并得出恰当的结论,究竞是否必须对所使用的方法论进行彻底的批判反思和创新?这种必要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事关这种研究的成败.这是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由被研究对象的本性决定的.而作为被研究对象的实践与相对静止的自然物质对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只有通过彻底批判反思西方唯理智主义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探索并确立把被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维度和历时性维度有机统一起来,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才能对实践进行恰当的研究并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象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自诞生伊始,就有了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客观事理和主观认识的习惯。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是以象征意象来暗示表现抽象的意义。艺术家将透过生活表面现象所领悟到的形而上哲思作为艺术表达的最高目的。作家们运用超实主义创作方法,精心营构出蕴义丰富的象征意象世界。20世纪是象征型艺术的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意性,这反映了西方精神危机下现代人的焦虑状态,也表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家们的形而上探求。  相似文献   

10.
“学诗”“非乐”与理想国──兼论东西方早期文艺观及其影响秦彦士东西方美学史上,首先对文学与艺术作出理性探讨的不是诗人和艺术家.而是哲学家。孔子明确地将艺术与政治连在一起,以此作为实现其最高理想的工具、孔子所梦寐以求的至高理想境界是丁”,他认为实行仁的...  相似文献   

11.
题材指艺术品所描绘的对象、所表现的内容,它是客观世界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之后在艺术中的反映.从选择题材到表现题材的整个过程,又凝聚并升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价值标准、情怀抱负以及思想意识.中国油画题材丰富,本文以"风情题材"、"自然题材"、"社会题材"为例,小议中国油画"民族化"在题材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反讽在西方小说中源远流长,而为中国传统小说所缺乏。直到明清长篇小说的创作,作家才开始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中,作家创造性地运用大量反讽手法,对中国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人物刻画方面,反讽特色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刘克杰 《阴山学刊》2007,20(2):58-6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也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通过对“89后”的美术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进行分析,关注农民工的心态,可以揭示在当代艺术家笔下的农民工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探索与科学一样是永无止境的,在图形设计作为当代视觉艺术主体的今天,是否有更为科学新颖的方式和手段来丰富和发展它的表现力呢?这是一个一直为艺术设计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而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视象上创造多维空间的艺术形象,或许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洞窟石壁上描绘自然界的形态,即在只有长和宽的二维平面里试图表现三维或四维空间,然而,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才对远近透视、大小比例、色彩冷暖、明暗关系等自然规律有了科学的认识,并使得艺术家在二维平…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其艺术美论独到而义深刻.他主张艺术家要洞察真理,要有心灵美和人格美,要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提出了艺术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这一重要美学观点;注重艺术题材的真善美和艺术结构的有机统一;倡导以美的方式,通过理想化,创造出整体美来.其艺术美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资本为主导的全球化过程并没有传播资本主义制度的"福音",而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以及集中体现为人的"物化"的人类生存性危机扩散到全世界.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也越来越凸显出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而西方左翼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吁求则是时代精神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17.
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想是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深化和延续并为其服务的,这种美学的重点不是对美、艺术进行抽象探究,而是把审美放到了“社会批判者”的位置上。当他们别无选择地把拯救世界的重任交给了艺术家的时候,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重心就由社会政治批判转向了艺术审美。它们的社会批判理论也就顺理成章地由革命政治理论转变成了美学理论。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由社会批判理论而始,至审美研究而成大气候。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思想,通过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对现代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流派中独树一帜。本文深刻发掘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艺术审美异化批判思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对文化工业艺术审美异化批判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艺术的资本逻辑化批判;其二,艺术的机械复制化批判。通过对文化工业的艺术审美异化批判,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病态性,而这种批判对我们今天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之后又发展出话语研究和批判话语研究。这种关注重心的变化和拓展深层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的演变。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从思考自然开始,发展到思考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明确区分了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世界,这种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认识方式在整个近代西方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之后,康德系统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但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直到马克思才把认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与理性至上的认识方式相对,以强调人、批判理性、批判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初开始不断壮大。梳理哲学认识论的发展脉络才可以明确从语言研究到话语研究演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艺术终结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必须面对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问题。启蒙运动伴随着曾经表达最深刻本质的"最高艺术"的死亡。现代艺术则已转化成作为私人事务的娱乐源泉。它不但挑战艺术与世界的距离,而且认为艺术只有检测艺术界限并背弃传统艺术才有意义。传统艺术主张艺术家首先必须创造美的对象,艺术是对美的追求,而现代艺术则是对趣味的追求,已经失去人文主义价值。它抹杀意义存在的本质并导致艺术的自我解构。人们不再指望艺术引导人类过意义生活,它不再是追求真理的优先工具。在此种生存境域下,现代艺术的切己任务乃是真正领会统治科学技术的正当性与现实性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