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米红  贾宁 《人口研究》2016,(1):22-37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 ~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 ~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均衡发展的角度对人口转变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转变是由低级人口均衡转变为高级人口均衡的跃迁过程,人口"总量相对静止、结构高位稳定"是最理想的人口发展状态。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超前经济发展的"人口转变"和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后人口转变"两个阶段,人口转变过程中需跨越"高少儿抚养"和"高老年赡养"的两次陷阱。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和提升人口素质是未来根本任务,从较短期看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从中长期看总和生育率回归更替水平,是"后人口转变"时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人口转变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人口转变的研究和贡献,使之成为人口学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它概括了人类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的演变特点以及这种演变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后果。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学者范德卡及其同事提出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概念,以此概括二战以后发生在西欧的一系列人口和婚姻家庭的变化以及生育率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又有学者用"第三次人口转变"表述欧美国家持续的低生育率和高迁入率导致的人种结构的变化。文章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和"第三次人口转变"的提出者们的研究是非常有启发性和有价值的,但并不赞成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冠以"人口转变"。  相似文献   

4.
第三次"人口革命"在21世纪的显著特征是老年人口和高龄人口迅速增长。通过对20世纪西方国家应对第三次"人口革命"挑战所采取的政策的反思和从第三次"人口革命"对21世纪带来的冲击看,社区发展是应对第三次"人口革命"对21世纪挑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第三次"人口革命"与社区发展紧密相连,二者共同构成21世纪人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论题。  相似文献   

5.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基于中日人口红利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红利"是人口因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亚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经济增长,分别对应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中国与日本相比,无论是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人口转变模式,都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变化,借鉴日本人口红利期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充分实现第一次人口红利、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口转变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研究大多只考虑了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近二十年来,许多经济学家在揭示"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腾飞等一系列经济现象的原因时,发现了人口年龄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并提出了"人口红利"的概念以解释经济发展.本文将具体介绍近二十年来理论界对于人口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机制的研究以及经验分析,并对这些研究的政策含义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出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红利"在经济增长重要战略机遇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日本快速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人口红利"逐渐式微并向少子老龄化社会迈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红利的结束,居民储蓄、老年人再就业、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或将推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出现。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经济增长模式和人口转变模式与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都呈现出相似的情形,对日本的研究可以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中国应充分利用当前的"人口红利"并促使"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现,延长人口红利作用期以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人口均衡是指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和分布等人口自身系统内部的均衡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国际竞争力等人口自身系统外的系统之间的外部均衡统称。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种以人口均衡为特征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的主体目标。当前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任重而道远。建议开启中国人口均衡发展行动方案,构建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加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理论研究,促进人口均衡型的公共政策组合体系建设,加大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9.
毛新雅  翟振武 《西北人口》2012,33(3):1-5,11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往往遵循"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或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空间路径而展开。文章对"空间循环假说"、ROXY指数方法、"区域城市化"概念以及"差别城市化理论"等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的演绎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特点,文章认为,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与研究对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区域规划以及都市圈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傅苏 《人口学刊》2003,(5):61-65
人口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研讨会"汇集了人口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人口发展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娄飞鹏 《西北人口》2007,28(2):67-70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流动人口强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选择违约,但并非所有的流动人口都选择违约。这是因为其违约的原因有多种,只有条件具备时他们才选择违约。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已经占到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要多,因此有必要关注其诚信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诚信水平。  相似文献   

12.
The history of the official U. S. projections of population and house-holds in recent decades is briefly reviewed,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methodology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to the accuracy of the projec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hort-component procedure in the 1930’s opened the way for separate analysis of the trend of the components of births, deaths, and net immigr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making population projections. As a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period-fertility method of projecting births gave way in the 1960’s to the cohort-fertility method. Consideration is now being given to various methods involving parity-progression procedures. Some alternative methods and problems of measuring the accuracy of population projections are then considered. The percent “error” in the projected population growth, by components and age, and the range from high to low expressed as a percent should also be examined in addition to the percent “error” in the total population. However accuracy is measured, the projections made in the 1930’s and 1940’s were often wide of the mark, and those mad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failed to anticipate the sharp changes which occurred, even though the actual figures usually fell within the range projected. Elaboration of projection methodology has not resulted in any great increase in the precision of the projections, largely because birth rates have fluctuated widely, and the fluctuations have proven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to predict. The projections of households have had a roughly similar history, and the methods and problems of evaluation are somewhat similar. Their development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alternative and changing “headship” rates and increasing disaggregation of the data and procedure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generalizations based on U. S. experience. Although refinement of methods may contribute little to accuracy, accuracy is only one aspect of the usefulness of projections. The need for conditional projections and their analytical usefulness are such that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we should confidently continue to make them.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性。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人口老龄化对生产和消费均有影响,也就必然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然后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尝试引入人口老龄化因素从而对该模型进行扩展,分析得到的结论是:①进一步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的存在;②不同的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人口再生产所处于的发展阶段不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影响程度,即其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和也就不尽相同,但存在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负效应就越大,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减速效应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S Yang 《人口研究》1984,(6):46-49
The growth rate of the African population has been fluctuating throughout history, affected by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events. 6000 years ago,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was based in North Africa, because farming had been developed there. However, between the 11th and the 16th centuries, there was a constant decline in the population of that region, due to invasions from Europe and the black plagu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population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Sahara grew rapidly, as people there had gone into the iron tool period and farming had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16th to the mid-17th Century, population growth was considerable in Africa; more people had learned the technology of irrigation, corn and potatoes had been introduced from South America, and colonialism was not yet an issue. From the mid-17th to the mid-19th Century, there was no growth, due to the slave trade and wars between tribes. One estimate set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loss during this period, as a result of the slave trade, at 100 million people. From the 1850s to the end of World War I, population growth started up again, chiefly influenced by the fact that the slave trade had essentially come to a half and modern medical care had become available on the continent. However, in central Africa, the region which suffered the worst blow from the slave trade, growth was very slow, while in East Africa the population was declining because of wars between colonists and natives, as well as natural disasters.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a result of immigration from Europe and India.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growth has been rapid, given improvements in medical servi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while most of the former colonies became independent after the 1950s. Consequently, almost all African countries are under great pressure now with regard to their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5.
刘建利 《西北人口》2010,31(6):107-110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其人口状况显示出长期高速增长、家庭规模大、受教育程度低、人口结构年轻等特征,这些特征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有限资源下的人口激增导致大量东乡族人在传统生产方式下陷入贫困;文化程度低也限制了东乡族人进入现代生产方式,实现脱贫和经济发展;大家庭的生活模式一方面保证了贫困状态下东乡人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维护了固有的生产方式;而年轻的人口结构在传统生产方式下也很难产生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6.
周小刚 《西北人口》2012,33(3):6-11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在以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城乡差异制约下,农民工自身在城市尚难以完全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并且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仍然是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这不仅表现在农民工子女获取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需进一步妥善解决,并且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公平又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调查数据,选取户籍为农业户口的进城农民工样本,并对其15周岁以下子女进行性别年龄结构和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流动类型和不同居住地类型三个维度,对农民工子女的辍学率和就读学校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郭秀云 《南方人口》2010,25(3):28-34
“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经验做法。基于户籍身份限制,广东地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社会资源分配及福利存在一定差异,居住证时代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将有所加强。“居住证转办模式”是由城市福利和承载力供需矛盾产生的审批和筛选机制,地区之间在户籍改革中是一种博弈关系。广东“居住证转办模式”的门槛和标准应该结合城市化目标和“双转移”战略,依城市类型和规模大小梯度设置,让居住证制度成为城市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由于女性老年人寿命长于男性,因此成为一个规模快速增加的群体。女性在受教育、就业比例以及收入水平上一般要低于男性,因此她们在晚年生活中的弱势积累效应更加明显,表现为经济保障、健康医疗、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困难更加突出。在当今家庭养老照料功能减弱和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女性老年人口问题需要给以更多的关注。采用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对我国当前老年妇女的人口、婚姻、受教育、经济来源、职业以及健康状况给以描述和分析,以期为学术研究和政府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谦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6):11-14,34-36
健康是关系人民福祉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公共议题,也是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永远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全民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它既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健康不仅仅是生理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情感问题、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问题;健康也不仅仅是个体问题,也是家庭问题、代际问题、社会问题;健康更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与人口发展、社会管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0.
论文证实了20世纪80年代公布的河南1949-1963年的人口数据是当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有较高的可信程度。利用当年的分年龄人口数据作队列分析,证明了大饥荒确实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这种损失在少年儿童与老年人中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