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蓬勃兴起。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基础之上,沿袭了西方的相关理念而来。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文化中就已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许多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方式,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自然生命观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曾论及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笔者将儒家从生命的角度对自然和万物以及人的认  相似文献   

2.
荀子与“礼”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礼”,强调以礼为基础进行立法,主张通过教化改造人性,在重视“师”的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法”的规范强制作用。他否认圣人决定历史走向,认为天人相分、人可制天。他著有《荀子》一书,晚年代表作为《劝学》。荀子虽是儒家,但其思想带有法家色彩,两名弟子又是法家代表人物,以至他一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揭示了社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它揭示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一般准则。  相似文献   

4.
人生之道     
于丹 《领导文萃》2007,(3):164-167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渺小生命。孔夫子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荀子的政治哲学还是其道德哲学,都是以分为中心。在其管理思想中,分以"等差"的内涵反映出来;在社会的管理方法上,其追求外控式的差序管理之道。"化性起伪"是荀子管理伦理思想的治人之道,"明分使群"是荀子实施组织管理的差序原则,"德以叙位,能以授官"是荀子尚贤使能的差序用人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重要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礼治,他的礼熔儒家的礼与法家的礼于一炉。本文试从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恶”出发,通过对人性恶的逻辑推导阐述出其导向为礼治,继而更深层的从礼治来源、方案、与法治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中,荀子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但最终却回归到了“圣人”模式之上,没有最终走向法制。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上,“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了主导。早在古代,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就把人类看作判断一切事物是否存在的评判者。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更是占据统治地位。道德只是对人而存在,只有人才能得到道德上的关怀和尊重,道德义务也只有对人而言才应该承担,在人类生活之外不存在道德关系。因此,强调人对自然的权利,人是宇宙之灵,万物之主,太阳为人而生,星斗为人而亮,自然为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的主人,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必然导致“人类沙文主义”,产生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的索取和掠夺,忽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把人和自然置于绝对对立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亚枝 《决策与信息》2006,(12):63-63
“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界是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因此,冬季保健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有时散步街头,或去公园,最不可理解的,是任意剪裁花木;剪得厉害的地方,草剪,花剪,甚至树也推个大平头。城市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到底是剪美,还是不剪美? 修剪花木的初衷,是想达到更好的美化效果,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剪的结果怎样,就要进行思考,要了解自然美的特点。自然美的特点如何?“自然”,顾名思义,即是事物本身的样子;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美。自然事物和美的关系,借用中国哲学术语说,是“体”和“用”的关系;自然事物是“体”,其美是“用”;“体”决定“用”,“用”不离“体”。自然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珍贵滋养""传统文化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中华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尚"和",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乾》),认为天道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所,各具其性,万物自身内部及其与外部关系若达到并保持一种高度的"和",便是大吉大利。就为官治世而言,也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  相似文献   

11.
善者伪也,出自荀子在《荀子·性恶篇》中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提倡性恶论,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发展儒家思想有显著的贡献。性恶论是荀子最著名的论点,"伪"就是人为之意,非天真之意。非真则非善,故性恶则伪。文章试针对荀子"性恶论"主要观点,对"人之心恶,其善者伪也"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礼的历史存在与作用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说起礼,相信每位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礼是应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礼的工具性与生俱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善于向天地宇宙学习的我国圣贤先哲们特别崇尚宇宙自然的多样统一、井然有序与和谐融洽,他们向往人类社会的治理也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特别看重两样东西——礼和乐,他们希望通过礼来实现人类社会的等级有别、秩序分明,希望通过乐来促成人类社会中各  相似文献   

13.
人生之道     
于丹 《领导文萃》2012,(9):102-105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在这天地悠悠、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渺小生命。孔夫子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圣人不仁"思想是其自然无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圣人以"不仁"的方式对待百姓,是天地对待万物的方式在人间的显现,即遵循大道,自然无为。按照由天道及人道、由自然及社会的思维逻辑,"圣人不仁"思想无疑对当前领导者正确处理与下级的关系、更好地成就下级具有借鉴意义。领导者要认识到成就下级与成就自己是相统一的;对下级一视同仁,以素质为依据使用人才;包容下级的缺点,用事业平台成就人才;谦虚处下,对下级行无言之教。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雅而自逸也。”如《大戴礼记·王言》上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上说:“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赵歧《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关于舜之“任官得人”,孔子指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朱熹注曰:“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其实,按《尚书·尧典》记载,舜所任用的大臣远不止这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以来生态主义哲学贡献的意义在于:以生态整体自然观丰富和发徒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证明万物皆有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解放了非人类自然物的主体权利,建立了生态平等主义价值观:在论证了人类道德关怀领域扩大的实质,是人类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的不断升华的过程之基础上,建立了和谐统一的“大自我”生态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7.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老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刚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是不可或缺。 “道法自然”:管理的基本规律 “道”与“德”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用于人生万物就是德。老子还说:“道大,天…  相似文献   

18.
胡亚学 《秘书之友》2013,(10):21-24
数字是以“数”为基本符号,用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质与量及其联系的文字统称。由于给人以具体、准确之感,在应用文中数字往往成为真实材料的代名词。应用文要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或描摹事物的“量”,或分析事物的“率”,或明确事物的“序”,都离不开对具体事物量与质的分析,也就都离不开数字。  相似文献   

19.
以柔克刚     
林语堂 《领导文萃》2010,(16):38-38
<正>老子认为,天下万物唯水最柔弱。但是,攻击坚硬强壮之物,又没有哪种事物能胜得过水,因而水其实是真正的强者,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代替。柔弱能战胜刚  相似文献   

20.
正天地孕育万物,人是自然之子,天道自然也蕴含于人道之内,自然也就蕴含于人心之中。世界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去掉遮蔽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执念,自然而然就能走上正道。所谓不刻意,就是不要强行违逆自己的内心,跟着内心走,是不会走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