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们通过对现代汉语形容词总界分类①及其下位次类②的研究,确立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理论研究的本体及其次本体,亦即界定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理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明确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现代汉语形容词本质特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对现代汉语形容词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句法分析的角度 ,着重就现代汉语形容词句法特征的综合研究以及现代汉语形容词作定语的句法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初稿曾蒙张斌教授指正。也听取过陆丙甫同志意见,谨此一并致谢。 跟《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相比。《现代汉语词典》在一词多类的词性标志方面相对来说要含糊多了。多数并未标明一个多类词所具有的几种词性。动词、名词方面存在着这个问题,形容词、名词方面也存在这个问题。本文试就形容词、名词两性词问题作些探讨。 (一)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化 一、形容词转化成名词的界限。 形容词向名词转化的语言事实确实存在着。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名词这个类里边最困难的问题还是怎样区别哪些动词巳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  相似文献   

4.
ABB类形容词的构成要素及其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BB类形容词的构成要素及其性质在现代汉语各类词中,形容词的构成方式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其中有一种结构独特的方式,前面是一个有实在词汇意义的A,后面是一个叠音成分的BB,我们一般称之为ABB式形容词,例如:绿油油、紧巴巴、热乎乎,这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描绘...  相似文献   

5.
张萍 《学术交流》2006,(5):141-143
现代汉语新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词语形成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新词语在对汉语造词方式继承的同时,还不断地创新,如类词缀的出现使汉语出现语群现象,字母词的增多,方言词挺进普通话等。新词语通过各种构词方式大量出现,使现代汉语词汇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构词方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同时,新词语在构建上也相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运用附加模式造词形成的新词语日益增多,缩略词仍保持着活力,一些造词法因各种原因基本不用。对新词语的全面分析和正确使用、积极引导,必将使我们民族的语言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刘文欣 《学术交流》2007,(8):136-138
形容词对程度词和否定词的反应不同。宽量幅形容词、窄量幅形容词和高程度形容词、低程度形容词在句法语义上存在差异;"不"与程度词在修饰形容词时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在宽量幅形容词中,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的范围明显大于能受"不"否定的形容词;高程度形容词可以受"很"修饰,但不受"不"否定。"不 程度 A"、"程度 不 A"中形容词的不同分布反映了形容词在程度范畴、否定范畴共现时呈现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7.
引言 在近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动词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相比之下,对形容词的研究就显得弱一些。在形容词研究中,针对某些“成说”讨论其分合归属的比较多,而进一步具体考察形容词内部功能差异的则比较少。因此我们对形容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甚至各类学校的语法教学中在有关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观念。拿形容词修饰动词来说,不少教材都是略举数例,语焉不详。那么,在形容词中能修饰动词的到底是多数,还是少数?哪些能修饰动词。哪些不能?这方面的差异有没有下位分类上的意义?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全面研究形容词状语类型的基…  相似文献   

8.
在世纪之交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一批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8年2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一教授所著《汉语语法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就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的最突出特点(也正是作者的治学风格)是:在务实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论稿》运用分布理论,按着功能分类的原则,考察了现代汉语的动词名词兼类问题,探讨了形容词、动词下位分类问题。在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首先提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之说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陈一《试论专职的动词前加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这一成果受到著…  相似文献   

9.
“非谓形容词”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元任先生曾指出:“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的形容词,严格地说,没有”。这个观点代表了早一些时候汉语语法学界对于形容词的普遍认识。近年来的“非谓形容词”一说,引起了语法学界对形容词的重新认识。现在,几乎在所有涉及形容词的语法论述中,都接受了“非谓形容词”这个范畴。不过,笔者通过一些观察和分析,觉得提出“非谓形容词”这一范畴的立论和取证,尚有不少疑点,所以在此不揣浅陋,提出一些肤浅的见解,就教于语法学界的前辈和同行。1.根据汉语语法研究中普遍接受的观点,划分词类依据三条标准:句法功能、司法形态和抽象意义。一般在分析“非谓形容词”(以下简称“非谓”)时,也运用了这三条标准,我们也就先以这三条标准为  相似文献   

10.
从严格意义上说,“形容词的重叠”应当限制在词(而且只有形容词)的重叠范围之内,即术语所说的“构形”范围之内(如“漂亮——漂漂亮亮”);而不应当包括由词素加上重叠的后缀(如“赤条条”)或由非形容词加上重叠的后缀(如“泪汪汪”)等属于“构词”范围之内的语法现象。但是有时候由于分析或描写的需要,把这两种语法现象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和说明,倒显得更加合适。比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所附录的《形容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的形容词状语,其语义一般都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即直接修饰中心语,比如“亲切地交谈”、“静静地躺着”等,“亲切”修饰“交谈”、“静静”修饰“躺”,这种形容词状语总是跟动作行为相联系,它们在语法上和语义上都能搭配,其表层的语法关系与深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词缀是汉语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根据汉语的“音节—词素—汉字”三位一体的特点 ,阐释了汉语词缀的性质 ,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分类研究 ,重新界定了汉语词缀的范畴 ,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汉语词缀是一个严密性与开放性相互对立而统一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历来存在着许多分歧,对于这些分歧,在理论上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很必要的。但是,作为教学来说,有必要在基本观点上有一个较一致的看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建国初期,制定了《暂拟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个《暂拟系统》,经过广大教师的多年实践,认为有必要加以修订,因此,1981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对《暂拟系统》进行了研究,根据与会代表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解决了二十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主要缺点和问题,吸取近年来语法学界  相似文献   

14.
浅谈现代俄语语法中形容词的广义和狭义[俄]穆·弗·卢金著鞠复信译同一时代俄语词法系统、语法形式的同步研究,不经过语言发展的历史性,不对其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弗·弗·伊万诺夫也指出历史词法和现代词法的组织关系:"在历史词法领域中,在...  相似文献   

15.
与现代汉语丰富的表达形式相比,已有现代汉语责训表达研究对某些责训词语和责训句的形式、语义构成、主观化过程、语用策略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但研究成果零散,对语言事实的挖掘还不够充分,还缺乏对现代汉语责训句的系统考察,并直接导致了语用分析的局限。从交际出发对一种语言的某个功能范畴中的句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语言功能范畴的分类研究属于介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之间的中观研究视点。  相似文献   

16.
0.引言在近十几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短语的研究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短语的研究中,人们对能够独立成句的自由短语的探讨比较充分,而对不能独立成句的粘着短语的考察还相当薄弱,亟待加强。这里,我们就有关现代汉语粘着短语的几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不同的自由形式与不同的粘着形式自由形式与粘着形式的区分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重要理论。汉语语法研究中早已把它  相似文献   

17.
马建忠是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他的名著《马氏文通》(下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专著。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位次”理论始见于《文通》。、《文通》已问世八十多年了,人们对它的“位次”理论的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本文从简谈“位次”理论本身的是非入手,着重对这种理论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充分体现了国家规范标准,非常重视指导汉语言的实际应用。不仅创造性地标注词性.而且还设置语音和文字应用提示,解释疑难,从而有利于推动全社会高质量遵守和规范通用汉语的应用写作。  相似文献   

19.
徐继东 《社科纵横》2008,23(10):107-109
重新探讨网络时代产生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把"网络语言"同现代汉语进行细致的比较,提出"网络语体"的概念.并且认为,网络语体并没有超出现代汉语的范畴,它可以为人们所规范和使用,不但不会动摇现代汉语的地位,模糊现代汉语的规范,反而会成为现代汉语新的组成部分,更加丰富现代汉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会话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通过会话语料来研究语法现象,可以使很多问题看得更清楚、分析得更透彻。引发与应答是现代汉语会话研究中的新兴课题,也是重要课题,借鉴先贤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访谈中引发句与应答句从出现位置先后、句子复杂程度、句类、功能、机构身份、方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分类,考察访谈中引发与应答的特点,把媒体访谈领域作为一个视角,希望能从一个侧面推进现代汉语引发与应答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