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写道:“归纳推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同归纳推理相反,是‘由一般到特殊’。”辽宁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在向学生介绍逻辑知识的时候写道:“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反映了认识事物的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他们都把归纳推理看作是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把演绎推理看作是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这是一部分同志的观点。复旦大学哲学系  相似文献   

2.
中西古典美学面貌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各自所采用的主要推理形式不同。西方古典美学理论主要由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构成,而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则更喜欢运用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或者说,是由一般性程度较高的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程度较低的知识的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向与演绎推理相反,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或者说,是由一般性程度较低的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程度较高的知识的推理。类此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向与上述两种推理皆不相同,或者是由一般到一般,或者是由个别到个别,也就是说类比推理的前提知识与结论知识在一般性程度或特殊性程度上是相同的。“类比”,即两个对象之间的类似,相符或有同样关系。类比推理是“在类比物与应予解释的系统之间”进行的,它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的类似。类比推理的结构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样的科学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客观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从个性中把握共性,从相对中找出绝对,发现其运动规律,用以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者,正是由于不懂得这一点,在指导中国革命时,才一再地犯错误。毛泽东同志曾严肃批评他们“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一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合订本第298页)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密切相关、息息相通的。因此,认真的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一些形式逻辑的教科书和通俗读物中,以思维进程为标准,把所有的推理分为演绎、归纳和类比三类,然后分别把直言三段论、假言、选言、联言、关系和模态等推理整体地、不加区别地塞进这三种类别中,造成了“以偏概全”、“子项相容”等错误,在逻辑体系中出现了不合理的怪现象。从形式逻辑的科学性出发,有必要对这种分类及标准提出质疑。问题要从演绎推理的内涵和外延谈起。何谓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普遍)到个别(特殊)的推理,即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知识为结论的推理”。哪些是演绎推理?“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假言、选言、联言、关系、模态等推理都属于演绎推理”。在部分形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哲学界对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把由实践到认识看做是第一个飞跃,比如《简明哲学原理》中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其二是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第一个飞跃,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系列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动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谈到认识深化的过程时曾经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这里所说的“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的认识,在认识过程的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初期的伪满经济,可以说是特殊会社型的统制经济,要深刻地了解伪满的统制经济,必须对特殊会社的垄断活动及特殊会社的作用进行剖析.(一)为了对伪满经济实行殖民统治,关东军特务部和满铁经济调查委员会紧密合作,用一年多的时间炮制出一个统制伪满经济的所谓《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于1933年3月1日,由伪满以《政府公报》号外公布.这个“纲要”是当时日伪统制东北经济的总“纲领”.在“纲要”第三项“经济统制之方策”中规定:“带有国防的或公共公益的性质之重要事业,以公营或令特殊会社经营为原则.”这是伪满第一次正式公布特殊会社制度.1934年6月发表的《对一般企业的声明》与1937年5月公布的《重要产业统制法》、《关于重要产业统制法施行文件》,都明确规定伪满要实施特殊会社制度,以统制伪满经济.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中的抽象—具体方法是一个直至今日仍充满张力的经典论题,聚讼已久.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从抽象到具体”阐释为正确的方法,而反对从“具体”出发.但是,这种表述的实际含义却十分复杂,它并不是对具体—抽象—具体认识过程的排斥,所针对的特殊批评对象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而且,抽象—具体具有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双重属性,它从属于具体—抽象—具体的完整过程,同时又是后者合理的叙述形式.  相似文献   

9.
SAP不能换位为PAS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铁稳同志在《SAP能换位为PAS吗?》一文中(《逻辑与语言学习》1982年第1期)对SAP能换位为PAS给予否定的“断定”,其理由有二,一为换位法是演绎推理,如果SAP换位为PAS,就失去演绎推理的必然性。二为SAP谓项不周延,如果SAP换位为PAS,就违反推理规则。真是这样吗?我却以为不然。什么是演绎推理的必然性呢?根据韩铁稳同志文章(以下简称韩文)中的理解为:当“所有人都是能思维的动物(SAP)”换位为“所有能思维的动物都是人(PAS)”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1.
陈云的“用人之道”,强调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德才兼备、取长补短、实事求是,处处洋溢着辩证法思想.第一、选拔干部的标准必须坚持“两点论”和“直点论”的统一。陈云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里阐述的选拔干部的四条标准,是当时战争环境下的具体标准,但陈云的阐述并不停留于特殊,而是由特殊到一般,把具体的操作态升华到抽象的原则态,从而高度概括出党的一般的干部标准即“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①体现了一般与特殊,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  相似文献   

12.
《泰》、《否》两卦辞"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是理解《泰》、《否》两卦的关键,历史上都是以乾坤阴阳的性质来的解释;但如果深入思考,"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还体现了思维的不同走向,即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不同走向,而这正是反映了先秦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卦序中由《泰》到《否》以及《周易》六十四卦序的安排不是任意制定的,而是这种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认识论方面,先后提出了五个公式,了解这五个公式,对于全面把握他的认识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个公式是“物质——精神——物质”.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月刊》1981年第6期发表了韦行、齐杜蘅两同志的《货币是特殊商品吗》一文。该文断言“作为货币商品,它只能是一般商品,而不是特殊商品”;只有“一般商品”才是货币的本质所在和正确定义。对此,本人不敢苟同。下面我谈点自己的看法。韦、齐两同志认为,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特殊等价物的‘特殊’同特殊商品的‘特殊’是一样意思”,当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后,特殊等价物转化为一般等价物,特殊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尚书》中“天”、“上帝”等概念及其内涵的分析论证,结合古今研究尚书的重要理论。梳理出《尚书》中“天”、“帝”观念的发展演变实质,并比较《尚书》中各时期宗教观念的发展变化和“帝”、“天”观念前后发展的不同,从宗教观念发展过程出发,按照人思维认识的发展脉络提出了“上帝”观念是在从“帝”到“天”的宗教观念和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颜炳罡 《文史哲》2005,(3):26-32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由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到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发生了由“中国的哲学”史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转化,冯友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经典之作。这一研究思路是“依傍”西方哲学的表格或框架到中国古籍中筛选资料填入已有的表格或框架中,是用西方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去剪裁中国这一特殊形态的哲学,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丧失了,中国哲学史变成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史,学者们原想以此论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结果却导致更深层的“合法性”危机。由此,中国哲学史必须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由“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现式研究回归到“中国的哲学”史即中国哲学固有义理逻辑展开历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国史志一部分的《包头市志》(时间下限为 1990年底 ) ,近日由远方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凡例》称“对包头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均著录于“史”。该《市志》第五卷为“文化类”。于“普通高等教育”一章著录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图书档案”一章著录包头师专图书馆。于“期刊”一章比较详细地著录了《阴山学刊》。第三十六篇“哲学社会科学篇”于“哲学与政治理论研究”章著录了韩铁稳编写《形式逻辑基础》一书和《关于演绎推理的几个问题》一文 ;于“历史学与文学理论研究”一章著录了屈连譬主编的《世…  相似文献   

18.
《老子》“同文复出”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简本、帛书本、今本有“同文复出”及与之类似的语言现象。“同文复出”是“晚出”的、后人加入的。《老子》原本中的文句近似现象,仅追求意义的相同,并不苛求“文”同。“同文复出”既非“错简”,也非“误入”,而是“引经作注”──一种很特殊的注语。“同文复出”对于认识《老子》文本在流传过程中的说变,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说明表象判断是认识过程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中间环节。但是,介于近些年来关于认识过程的讨论,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确立这样一个前提,认识过程是分为感性和理性这样两个基本阶段的,这就形成了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人类认识过程究竟包含几个阶段?是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呢,还是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知性”一般被规定为认识由  相似文献   

20.
秦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是一部体系严整、内容丰富、哲学思想深刻的重要著作。在认识论方面,它主张“去宥”、“疾学”,注重主体修养,认为认识是个由“观表”到“熟论”的深化过程,强调“审名实”,“察传言”,别“疑似”,对如何判断是非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