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所谓“满鲜互换主义”,又称“满韩交换政策”,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的一项对外政策,即主张俄国承认日本占有朝鲜,同时日本承认俄国占有满州(即中国东北,为方便起见,以下均称满州),以此实现“满鲜互换”,日俄两国各有所得,建立起日俄双方在东北亚的暂时势力均衡。尽管这一政策最后没有实现,但它的提出和破产都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日、俄、中、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在国际关系史和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研究中,至今还没有见到有关满鲜互换问题的专论,甚至有人对这一问题存在某种误解。因此,探讨和分析满鲜互换主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战后远东国际关系的演变,加紧了对我国东北延吉地区的侵略。本文拟从远东国际关系演变这一角度,分析日木对我国延吉地区的侵略过程。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激烈角逐。一时间“均势”不断被打破,局部战争不断出现,国际危机也随之不断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列强又掀起了一场缔约结盟的热潮,那场被称为“外交革命”①的国际关系争斗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美俄关系又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美俄两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还关系到日本、英国、朝鲜的利益,特别是关系到中国的权益和命运。日俄战争的结果打破远东国际关系的“均势”,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形成了“均势”;日俄战后俄国追求的是与美国重建友谊而不是联日拒美;美国在争夺东北亚的斗争中失败不是由于日俄的联合抵制而是美国人自食恶果;中国清王朝以夷制夷的方针再度破产。  相似文献   

4.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吞并辽东半岛,联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涉。日本知难而退,放弃辽东半岛。这一事件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斗争趋于激烈,同时也给远东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变化,日俄争夺东北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前日本与比利时在朝鲜经济领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日比经济合作的构想,源于日本为解决资本输出中资金短缺的矛盾、比利时为开拓东亚资本输出市场的要求;日本对外扩张的方向由“南进”转变为“北进”,比利时依附于俄法集团,确定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极限,促成两国走向对抗;朝鲜虽想利用“均势”原则处理对外关系,但未能左右日比关系的发展趋向;日比关系的演变,昭示了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中小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中的岛屿“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日两国东海划界争端愈演愈烈之际,美国出面干预。这一干预传统始自美国对日俄战争的介入。1905年美国主持签署的《朴茨茅斯和约》使日俄两国领土和势力范围紧密接触,冲突不断;二战后美国如法炮制,提出“主权归属未定论”,安排了“北方四岛”问题,日苏(俄)遂恩怨不绝;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将这一策略运用于中日钓鱼岛问题,在中日之间植下深深矛盾。此次对中日海洋国土争端的干预,是这一政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略论战后中美关系夏小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互为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手、以“冷战”为争夺主要形式的国际格局。在这两级格局持续的几十年中,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的重大利益所系,而且它的...  相似文献   

8.
日俄战争之后,东北亚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的东北虽然仍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焦点之一,是它们争夺角逐的场所,但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却不同以往,出现了新的格局。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这十年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我国东北而反映出来的矛盾冲突,是以日俄矛盾为主轴表现出来的。帝俄猖狂南下,明白地告诉世人,它要吞并我国的东北和蒙古,继而染指朝鲜。帝俄以一八九六年的中俄军事同盟为借口,  相似文献   

9.
(五) 币制实业借款成立后不久,“金元外交”的策略又发生一次重大变化。这一变化首先反映在国务院的态度上。“金元外交”实行两年多来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美国通过对日俄势力的挑战以促进其在华利益扩张的愿望难以实现。远东司认为:“归根到底,我们不能指望以一种公开或隐蔽的同日俄对抗的政策来为我们自己或中国获得最大的好处。”①1911年6、7月间,日本和俄国对《币制实业借款合同》第16条所规定的四国银行团向东北提供贷款的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末以来,随着苏联东欧的剧变,德国的统一,战后延续了40多年的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了。透过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剧变”的世界政局,深层次地研究国际关系领域中东西方矛盾的变化及对世界新格局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认清和把握国际关系领域中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朝鲜,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殖民战争。日本经过长期的扩军准备,并得到英美两国的支持,战胜了沙皇俄国,成为“新起的帝国主义强国”。停战条约规定,中国东北由战前的俄国独占,变为俄据其北、日霸其南的瓜分状态。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回了在十年前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失去的“战果”。战后初期,日本外交战略的既定方针是继续保持同英国的同盟关系和日美间的联合,以防止俄国“复仇”,  相似文献   

12.
论日俄(苏)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争夺王春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日俄(1917年以后为苏联)激烈争夺我国东北地区(“满洲”)。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80年代以前,我国史学界对日俄、特别是日苏争夺中国东北地区,论著甚少,对苏联侵害中国之史实,有些著作...  相似文献   

13.
自启蒙运动以来,“进步”作为一种信念,逐渐渗入到包括国际关系在内的人文科学。尽管冷战的结束证明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追求“进步”上的失败,但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进步”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却取得了“长足”进步: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言,它是这一学科本身及其内部等级划分的合法化证明;而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关注的外部世界而言,它又成为了“西方中心论”的合法化证明。正是这种“进步”意识形态的存在,使得打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霸权显得异常必需与紧迫,使得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更显迫切。  相似文献   

14.
“史迪威事件”起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中关两国对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的分歧,是二战时期中关关系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史迪威事件”不仅清晰地折射出中关两国的战时利益之争,也充分显示出中关两国在二战时期既合作又矛盾的关系,它对战后中关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近代史上,中东一直是列强角逐的地区。二次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帝国主义对中东波斯湾的争夺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致使中东成为国际关系的一大“热点”。战后,沙特阿拉伯与美国关系的发展过程,就是美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争夺中东霸权,控制和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6.
赵天鹏 《国际论坛》2020,(1):55-71,157,158
中日两国在湄公河次区域长期存在着普遍竞争关系,主要表现为日本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争、地区合作制度之争、地缘政治之争与海洋安全之争。2018年以来,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双方在湄公河次区域出现了合作动向,主要表现为两国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中日从次区域的“普遍竞争”关系到第三方市场合作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美国因素带来的国际大环境变化,助推中日展开区域经济合作;二是湄公河次区域作为“一带一路”与“印太构想”的重要“节点”和中日的传统经济合作伙伴,为两国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了广域的合作视角与具体的合作平台;三是泰国作为次区域中等国家,主动协调中日两国展开合作。尽管日本在次区域与华竞争的基本态势不会发生改变,但双方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两国的次区域合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是国际共运史的一个悬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同时发生”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否对立;列宁是否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及评价。“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解读,更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深入研究“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日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关系一直是东北亚国际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伙伴与对抗是两国间关系的基调。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时间内,日美两国围绕伪"满洲国"的正统性、"门户开放"政策、华盛顿体制、海军军备和所谓"东亚国际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外交交涉。由于日本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权是双方不可退让的基本国策,因此两国最终从对抗走向对决,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两国清除恩怨关系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稳定又变化,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交织在一起,东北亚政治地图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从宏观上研究渤海国与东北亚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渤海国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朝鲜进献贡物和清敕使问题是清与朝鲜朝贡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朝对此两项实行“蠲弊”,反映出各时期两国外交关系的变化,其目的和效果各有差异,因此“蠲弊”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两国关系顺和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