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现代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头脑并不是一张空空的白纸,而是存在一种审美心理定势,由这个定势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期待视野”。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是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审美知觉经验所形成的。它具有吸引同类事物以强固原有组织结构,排斥相异事物以保持自身特性的能力。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就释放出一定的势能、形成一定的心理指向性,使审美主体在审美知觉活动中,舍弃审美对象许多不相关的审美知觉,使人们的审美呈现出一种既定的选择性。这种势能和指向性,体现于审美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审美心理定势对整个艺术鉴赏、艺术评论活动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艺术需要与艺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需要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 ,它既关联着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生理的、社会的欲求 ,也是人类渴望生命自由之精神的必然选择。与人类的艺术需要相联系 ,人类关于艺术价值的确认 ,依其发展水平的先后 ,大致也可概括为实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等三个方面。但无论以哪个方面为主审视艺术价值 ,都应确信艺术的价值是与人类的生命精神关联在一起的 ,艺术的本体存在也必将是以人类生命精神的永恒需要为支撑。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对艺术本体论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告诉人们,他之所以从艺术经验开始展开其哲学解释学的体系,一方面是出于行文上的考虑。即是说,艺术经验比其他理解方式更亲近于解释学的特征,或者说解释学尤其适合于美学。“任何一个经验着一部艺术作品的人无疑都把这经验整个地纳入他自身之中,亦即纳入他的总体自我理解之中,对这艺术品的经验是在他这种总体自我理解之内对他意味着某些什么。我甚至可以断言,以这种方式囊括了对这艺术品的经验的理解的完成,超越了审美经验中的一切历史主义”。另一方面,则是思想资料上的考虑。在美学中,“天才说的美学已经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它揭示出,对艺术作品的经验总是根本超越了任何主观解释的地平线,不管那是作者的地平线还是接受者的地平线。作者的精神并不足以作为衡量艺术作  相似文献   

4.
人类是如此普遍而又强烈地需要艺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如此酷爱艺术的呢?引发人类鉴赏艺术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普列汉诺夫说:“人的心理本性使他有可能产生审美概念。”乔治·桑塔耶纳指出:“我们的天性中必定有一种审美和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人们酷爱鉴赏艺术确与人的“天性”和“心理本性”有关吗?人的“天性”和“心理本性”包括哪些内容呢?也就是说,人的精神需求呈现的多元化形态可以概括为哪几方面呢?本章将在下面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人类社会系统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艺术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艺术的客观需要,艺术发生的主体条件是因这种需要的压力而在种族演化中造成的艺术冲动和艺术形式共相,人类早期生存活动的文化条件催生了艺术,艺术实际产生于人类的多种生存活动而非某一种特定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美学家研究自然美学大多从艺术与自然比较开始,从中找出自然的独特审美个性,并强调自然审美的独立性;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同时也为自然美学带来巨大的理论误区。在历史上,我们无法想象艺术产生之前人类欣赏自然的情形;在逻辑上,没有艺术这一参照,自然美学似乎就无法建立。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则支持另一种假说:自然审美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自然审美不只可以独立于艺术而存在,它同时也为人类艺术创造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不是自然审美依赖于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依赖于自然审美经验。恰当的自然美学应当从对人类自然审美经验之独立、系统研究开始,而不应当从与艺术的比较开始。  相似文献   

7.
张丽妍 《理论界》2005,(12):157-157
人类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起源于对生活的关照。没有生活、人类的意识活动及人类自身也不复存在了,正如马克思所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实际上是生活的产儿,不管这骄子对其母是忠实抑或叛逆,它都无所否认这先天的血缘关系,它的躯体里总有母体遗传的基因,只不过是在态度上有亲近与疏远之别罢了,这种亲疏在艺术形式上的反映有再现与表现之分。再现的艺术,主张客观、真实地描摹生活,作品里应该有生活中物象的塑造,生动的物象使人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传统的艺术论强调“真实性”概念,怀疑论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自我伪装,它借助于“面具”、“影像”等策略获得对现实的适度距离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9.
袁芃 《社会科学》2003,(8):125-128
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美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充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 ,但同时由于其消费主义操作使得大众化时代的艺术趋向一种意义的缺失。在这个意义上从审美角度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关怀 ,通过用美学的文化功能来整合和弥补大众化时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艺术接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艺术接受观,包含着对本文的艺术接受和对本文意蕴再创造的艺术接受两个层次.郭沫若把感情作为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根底与生命,把读者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视为艺术接受丰啬的根源,在生理感受、心理意识、社会意识与思想感情的有机融铸中,揭示了艺术价值接受源于本文又超于本文的审美心理流程.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体制论与纯美学的去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曼楟 《江汉论坛》2005,(11):111-115
面对启蒙现代性为人类文明带来的危机,近代大致出现了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启蒙现代性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是却采取了大相径庭的策略。一种知识分子认为启蒙理性带来的是文化的衰弱,而艺术则是一个超越现实的乌托邦,“真正的艺术也是人类对现实彼岸的‘另一个’社会的渴望的最后保存者”,它是一种抗议的声音,一种批判的力量。换而言之,艺术是审美现代性的代表。因此,这一类的知识分子主张退守于象牙塔中的艺术,强调艺术的“自律”,并对技术进步持敌视态度。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就是这一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对以勋伯格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传统艺术更重视理想的表现,它使人们在艺术中得到一种虚幻的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此即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在小说戏曲中的突出表现是大团圆结局;在山水田园诗画中则表现为宁静、和谐、神韵悠远的意境。导致小说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根源,主要是儒家的中和思想、中国文化的“乐感意识”、封建专制制度及市民阶层的理想愿望;导致山水田园诗画中宁静、和谐、神韵悠远意境的根源,则主要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愿望与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贯穿其发展流程的基本精神特质有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和、相沟通的宇宙意识,表现为艺术哲学范畴即“中和”。“中和”既是作品内涵的规定,也是形式创造的规范;既是审美的,又是伦理的,它是“至美”与“至善”的统一。从表现论的角度看,则是“传神”、“气韵”、“写意”这三位一体的基本范畴,其本质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反映,是人对艺术作品活泼泼的感人魅力和永恒的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道家所谓“先天”就是与生俱来和与道俱来的因素,所谓“后天”是人生后派生的东西。人的发育成长的过程就是由先天向后天转化的过程。先天人格就是由先天因素支配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后天人格则是由后天因素支配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先天人格的特点:自然淳朴、宁静自由、性命合一、和顺自然、人我和同;后天人格的特点:人为失度、躁动抑郁、身心失调、违逆自然、人我失和。从后天返先天是健全人格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时间──对艺术价值的美学怀疑论颜翔林“永恒”也许是人类永恒思索的命题之一,它将心灵界导向一个终极价值的追求目标,解答一种共时态的不变结构在现实界的可能。所以,无论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均试图寻找和建构一种长久稳定的平衡秩序、深层结构、内在规律、客观...  相似文献   

16.
孝的正当性并非在于先天合理,而是需要论证的后天之德。孝基于一种起码的、先在的债务关系,其正当性在于它是人类对出自动物本能的“不孝”人性面的自我矫治,从而焕发人性中爱义乐义的神性一面的本质作为之一,也是当下条件下达致至善的途径。孝不仅代表人禽之辨,而且是成人之道。  相似文献   

17.
康德批判“独断论”对人类认识能力未加考察以前就断定人们无需经验 ,单凭理性就能得到绝对无误的证明。他认为人类获取知识靠先天经验 ,“感性”、“知性”“理性”是三种先天认识形式。“感性”“知性”只能认识现象界 ,不能认识“物质体”。康德在科学和信仰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8.
孔新苗 《文史哲》2003,(5):119-123
水墨艺术的“精英情怀”,将法度与性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作为创造的动力 ;水墨艺术的“文人情怀”,赋予了这种创造的率性与意趣以道禅学养的功力与心态 ;水墨艺术的“民族情怀”,则是走出古典形态的书斋领域而参与当代生活的实践品格。这三种文化面相的结合与发展 ,不仅丰富着人们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与体悟 ,而且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孕育着活泼的当代生机。  相似文献   

19.
尼采始终试图以艺术为基础建立其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但他所谈论的艺术形而上学涉及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概念。早期,他的艺术形而上学思考有着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将艺术当作人类得救的希望源泉;后期,他的艺术论观转向了泛艺术论,将艺术形而上学肯定地确立为人类唯一可实行的形而上学。尼采将梦幻解释为是艺术活动与其他类型人类活动的决定性力量。他认为,艺术的表现归根结底就像是在“做梦”;酒神力量是艺术的生命源泉,而“梦”则是这种力量最强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范明华 《江汉论坛》2004,1(1):103-106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建立在对现实即物理事实和心理事实的双重超越基础上的。这种超越根源于人类意识和实践的超越性,而其实现则必须借助于艺术语言(包括媒介、形式和意象)的创造。与科学、哲学和宗教等的超越不同,艺术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是指向抽象的理性世界或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是指向感性的、经验的此岸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