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土地承包经营,是中国现有的土地经营机制.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应以农民土地承包权入股(物权法已将其确认为物权),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来推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土地政策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二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时期,三是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成功的,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功不可没;但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试论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纳  安果 《学术交流》2003,(12):73-75
农地制度的外部环境已随着中国经济近20年改革和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大去年8月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一举措是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而对现行农地制度进行必要修正,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种修正是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以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同时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现行土地承包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势在必行。在大多数乡镇,土地承包经营一般只采用了一种办法。即:将土地分等,按劳力和家庭人口,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到户,承包到户以后,一般又都没进行过有组织的变动和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突出地表现出四个矛盾:一是人均其田,土地规模过于细小,一般每户不超二亩,表现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二是土地过于零散,一般每户二至三块,多则四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建立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钅容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其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后的新宪法中也给予了明确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经营土地的使用权进一步落实,这对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是极为有…  相似文献   

6.
印度农村土地关系和国大党政府的土地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独立前后的土地制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农村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封建土地关系。十九世纪中期,印度的土地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柴明达租佃制:即包税地主制或中间人地主制。1793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著名的“永久性土地整理”建立柴明达地主制。这种包税地主系由过去包收田赋的官吏(一般支取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过分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应摈弃“经济发展决定论”片面化的思想误区,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总方向应该是:完善土地二轮延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实行"农地稳定、公地调整"的政策,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制,从而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相似文献   

9.
《探求》2017,(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改革: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承包经营制。其间的变化变迁,既有执政党政策的鲜明导向,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逻辑性结果。这包括了诱致性与强制性的结合逻辑、国家意识形态和农民认知的互动逻辑、渐进式制度变迁逻辑,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博弈逻辑。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进程为背景,讨论农地制度改革的曲折历程及其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忡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同时,针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出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现象,《决定》明确了原则和方向,即“士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朗玲  魏枫 《求是学刊》2003,30(1):53-60
文章回顾了 2 0世纪后 80年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 ,指出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与我国农地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 1978年以来的农业相对统计数据与农业制度改革的相关分析 ,得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是农业生产力及其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 ,并且发现 ,尽管存在资源、制度和市场的三重制约 ,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已开始向地区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争议产生的原因多样、主体关系错综复杂、涉及法律、政策和行政裁量等专业技术问题,现有纠纷处理机制难以有效解决.应该建立土地裁决机构平衡国家和公民在土地权力监督和土地权益保障之间的关系.构建土地裁决机构需明确其性质和定位,并就法律依据、机构设置、受案范围、程序及监督救济等方面予以具体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重建农地自耕农所有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指出农地集体所有制必然要求农地的平均分配 ,这不仅使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地块细碎、劳动生产率低下 ,而且由于产权主体与边界不清 ,难以实现农地有效流转并激励农户投入的热情。而农地国有化会进一步疏远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同时 ,运作的交易费用可能过高。因此 ,可供选择的农地制度应该是自耕农所有制。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制度关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洁 《唐都学刊》2005,21(5):62-65
在对文化与制度范畴作基本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可将二者分别界定为文化观念和正式规则。从不同层次上分析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关系,才能超越“文化是体制之母”和“制度决定文化”的循环论证。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而言,文化观念的形成和积淀,制度的形构和变迁皆源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截取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文化观念是制度的发生学意义上的直接来源,然而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制度变迁模式和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作用,需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外在制度创新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外在制度创新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 ,不同利益集团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强势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重新界定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博弈乃至斗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更适合于分析外在制度创新差异性与多样性。引起外在制度创新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初始条件、核心决策层的偏好与利益、利益集团的构成结构与力量对比、利益集团博弈方式、公共决策形式、形成公共社会决策力的共识与共有理念等六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理念在海洋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国际性的社会工程。知识所反映的发展规律可以形成说服其他行为体参与集体行动的软实力。引领未来的海洋治理需要我们具备提出治理方案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制度建设,构建区域性制度、领域性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要赢得全球伙伴的尊重,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公正、合理、可持续的海洋秩序做出贡献。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团结在理念和利益方面的志同道合者,支持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市某社会福利机构5位老人的深度访谈搜集资料,旨在对机构老年人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压力问题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机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压力主要集中在时间安排、生活习惯、阶层差异和团体活动等方面;其原因则具有年龄、地域、性格、沟通能力、生活经历、价值观等方面的多样性;而老年人在应对这些压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过程性和策略性的特征。过程性应对主要包括自己解决、护士调解和领导介入;策略性应对则主要包括协商、理解、回避和求助四个方面。以上述发现为基础,研究者对机构老年人及机构对于压力的应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It has been frequently discussed whether the Swedish disability service system is efficient and whether it meets the demands of equity. The costs of the system for support and service were recently estimated to be USD 11 bill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welfare situation for disabled people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Sweden. The Swedish disability service system has managed to provide disabled people with a disposable income over the subsistence minimum in Sweden, but also in the same range as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other welfare parameters, disabled people appear to have great welfare losse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Evaluations of handicap technologies (such as service and support) aiming to reduce or compensate for these welfare losses hav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Swedish disability servic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surgence of public housing provision in China since 2007 by situating it in a broad welfare regime analysis. Based on insights from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Holliday, 2000.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 706?723) and Graduated Sovereignty (Ong, 2006a. Neoliberalism as exception), we have sought to shed new light on the productivist approach through a study on Chinese cases. Using the examples of Chongqing and Nanjing, we argue in the study that the proactive action of the state to further commodify labour power has led to the flexible de‐articulation and re‐articulation of welfare and citizenship in an ongoing process of de‐territorialisation and re‐territorialisation of various segments of the population that own parcels of land. Another aspect of flexibility in the welfare regime is the double segmentation of population and territory, which is also contingent on, and subject to, alteration upon government decision.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ave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past decades, it is still behi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MCHCI), which occupies a special position in China’s healthcare field but its impacts on the health of women and children have not been received a plausible attention so far. By using Chinese provincial dat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in MCHCI beds diminishes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 of neonatal tetanus in China. Additionally, the rise in MCHCI beds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increase in health expenditure per capita. Our findings reveal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MCHCI in promoting social welfare in China, and provid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other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o further improve both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