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虎 《文史哲》2002,(3):128-134
汉族民系之一客家的民居,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社会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其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前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共同体聚居制度和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后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坞堡建筑。中原地区这两种居处制度与南迁后的生存、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客家民系特色的住宅和居处方式。客家民居的两个基本特征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凡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没有成为客家人。  相似文献   

2.
闽赣粤交界的大三角地区是客家族群(民系)孕育、诞生和成熟的原生地,具有先民、先祖、祖先三重血缘资源优势和文化场景作用,是客家血缘与文化的寻根处。客家在此地所寻找的客家基本精神是对河洛根性文化的传承。客家原生地是海内外客家中原河洛姓氏寻根的中转站。客家的血缘寻根和文化寻根是客家族群认同的主要途径,对全球化背景下重构客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因遍徙海内外而扬名的客家人,虽其得名原因及时间学者看法多异;但无论是带着客家名称外迁,还是在迁徙中得名,客家的发祥地都是以粤东北嘉应州为主的三省交界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持客家在明清时由交界地外迁中得名的观点,以为作为移民的客家,是在迁入地与...  相似文献   

4.
詹伯慧 《学术研究》2006,(7):123-124
历来客家学者习惯于把粤东北客家、闽西客家和赣南客家视为中国大陆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大客家板块,而散居其他地区的客家,包括台湾、广西、四川以及分散在广东省内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各县(市)的客家,大都被看作从上述三大板块播迁而来的客家。反映在客家方言的研究上,自然也就大都集中在上述三大板块客家话的调查研究上。至于散居三大板块以外客家人的方言,海内外学者在接触了解时,往往也会循着寻根问祖的途径,追溯这里的客家人和他们所说的客家话到底来自客家中的哪一个板块。拿广东中西部的客家人来说,就大都是历史上从粤东北原…  相似文献   

5.
客家是汉族在南方的一个支系,是由唐代安史之乱后南迁汉人与赣闽粤之交的闽越土著和先期迁入该地的武陵蛮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判定客家的要素是方言、民俗、经济特点和人文性格,从这些方面来观察,南宋时代在汀州确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方言和民俗,因而可以判断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中心舞台在闽西的汀州。客家文化中可以找到很多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如捡骨葬、买水浴尸、女劳男逸、客家山歌等,就是比较明显可溯源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渊源的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6.
赣江流域与客家民系有没有关系,有何关系?它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占有何等地位?这些都是中国客家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拟从赣江流域与客家民系迁徙、赣语与客家话之间的关系以及赣江流域在客家文化传承上的地位等方面来加以讨论,以期引起前贤同好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赣江流域与客家的迂徙 我们习惯上称客家民系形成以后生活于客家地区的居民为客家人。客家民系的形成,基本的地域标志在闽西,时代大致在两宋。赣南与粤东北大部分当今客家人聚居地则是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在地域获得充分发展之结果。因此,本文所谓客家先民主要指自北而南迁徒,  相似文献   

7.
作为古代中原汉人南迁后的集居地和中转站,福建宁化县的石壁村,早已被海内外客家后人奉为“客家的第二祖籍地”、“客家的第二故乡”、“客家的摇篮”、“客家的发祥地”、“客家的祖地”等美誉,而且经由学术界和从事客家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多番考据论证,石壁作为“客家祖地”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为千万客家后人所认可。近二十年来,随着祖国大陆“客家热”的悄然兴起,探讨客家文化、疏理客家精神,已成为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追本溯源,对客家祖地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各地客家学者的关注。因此,立足客家祖地的文化现实,构建…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叙述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内外客家人共赴国难的情形,籍以探索国难期间客家英杰的群体形象,析能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循一个侧面,弘扬民族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的许多客家籍将士纷纷请缨上阵,大批客家英杰怀着杀敌报国的热情,奔赴抗日前线,驰骋沙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客家英杰在抗战中的首场集体表演①。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分几路向闸北十九路军防地发起突然进攻。在日寇的侵略挑衅和南京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面前,陈铭枢、蒋光闻、蔡廷措等十九路军将领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9.
<正> 由广西梅州客家联谊会、广西社会科学院、广东梅州市社科联等7单位联合主办的“客家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17日至19日在桂林召开.来自海内外50多名研究客家学的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30多篇论文,交流了心得体会.大会收到的论文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客家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有综论客家源流与迁徙历史的;有论述客家与汉族其他民系及某些少数民族的关系的;有论述客家思想意识与客家精神的;有论述客家在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有论述客家文学、艺术、民情风俗及其特点的;有论述客家著名人物的籍贯与贡献的;有深入客家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报告;也有论述在当今改革大潮中某些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还有对今后如何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建议,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客家文化在国际汉学和东方学中,是一门方兴末艾的热门学科.有的看法尽管存在分歧,但是通过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彼此得到了启发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全面、关键、决定性的影响。客家民系主体来自中原河洛,在闽赣边地开基创业奠定了客家文化物质基础。客家重构中原式宗法制社会,形成客家文化的社会基础。客家传承河洛文化刚健自强、厚德、文化和重礼的基本精神。成为客家思想文化的理学根源也在河洛。  相似文献   

11.
论太平天国政治的客家渊源——兼辨“客家武装移民”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发源于广西客家社会。拜上帝信仰有利促进了广西客家社区军事化的形成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客家族群心态深刻影响了太平天国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起义不是所谓的“客家武装移民”,从一开始它就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政治目标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2.
广东客家方言研究之我见詹伯慧在一些客家学的著述中,论及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文化的特征等等,往往少不了要提及客家方言的问题,这是非常自然的事。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俗、语言与人民的历史等等,无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研究许许多多地方性的课题,历史的也...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客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客家问题的系统研究,海内外学者见仁见智,已阐发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近年来的成就更是引人瞩目。不过,在这些研究中,仍不无一些遗憾的地方。举其荦荦大者,诸如科学的、令众人信服、接受的客家定义尚未做出;局限于对闽、粤少数几个地区的情况做一般的、平面的叙述;囿于三十年代罗香林先生的研究框框,在理论探索、史科发掘上尚未能逃出其窠臼,等等。本文拟从讨论客学界长期未能明定的客家定义入手,对与客家似是而非的历史概念和当今客家研究中的几个流行说法,谈些自己的认识和疑义。  相似文献   

14.
客家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客家族群语言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客家人的移民路径有关。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客家移民路径选择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对"客家"语言形成具有关键作用,清末民初客家人对客家移民的文化认同感的系统构建对客家移民属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赣西北客家佛教道士所从事的度亡醮保留了客家文化的鲜明特色。客家度亡醮有着繁杂规范的超度仪式,具有浓郁的佛教拯救意识,并以之与本籍的道教道士所从事的道教度亡醮形成泾渭分明的民俗文化界别。赣西北客家道士的度亡醮糅合了佛教与民间传统的巫教、当地本籍的道教,形成别具一格的客家民间信仰——普庵香花教信仰。客家佛教道士通过度亡醮来谋生,也同时通过它来传承客家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由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承办的“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月11-13日在梅州召开。韩国、台湾以及内地等研究机构共100多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主要议题有:客家历史与文化、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客家民俗艺术、客家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客家与周边族群互动等。会议旨在为不同地域的客家研究者搭建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使客家研究更加客观、理性和深入。本次学术讨论会有两场主题报告,其均于客家研究和建构客家学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第一场报告以“族群关系”为关键词。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探析了韩江流…  相似文献   

17.
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在新的历史时期,理应在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上下功夫,勇担历史责任,本文就整合客家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台湾客家精神特征的形成,来自客家族群开山拓土的迁徙历史和悠久的文化记忆,又可追溯到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底蕴。透过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在铭记故乡的祖根文化记忆、传承耕读文明的客家庄生活方式以及坚守客家的语言、族谱和民间崇拜等方面,都可寻觅客家族群生活中保留的河洛文化遗风,也由此见证了客家“根在中原”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9.
古代福建汀州所在的汀江流域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福建客家聚居的主要区域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客家民系发展中起着人口聚落、繁衍和族群认同作用,也成为当今世界客家血缘寻根和文化寻根最重要的区域。客家只有在通过血缘与文化寻根达到客家族群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客家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6):240-245
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它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与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客家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发轫于封建社会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它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对农村基层政治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和要求,对客家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具体途径包括:对客家传统文化合理扬弃,促进客家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以先进文化指导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新,积极倡导现代观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