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钻石的审美功用直接称为使用价值,把审美价值看作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分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页。下版本同)。马克思对美学问题没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这句断语却很有些分量。 历时两千余年的美学研究史一直传袭着“美用相关质不同”的信条,这一信条也为现当代的中国美学所接受。人们虽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对美与用之间统一关系的思索,但要象马克思那样把审美价值毫不含糊地称为使用价值,仍旧感到困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美学界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  相似文献   

2.
在美学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中 ,“内在的尺度”是一个有较多争议的概念 ,而且论者们还从对它的不同解释出发证明自己对诸如美的本质等问题所持的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原文的含义、思想资料的渊源上讨论了“内在的尺度”问题 ,并进而指出 ,尽管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许多阐述中引申出他关于美的规律、美的本质的见解 ,但是他的阐述并不是就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立论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的同志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着重考察了商品的价值,而把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物品的有用性抽象掉了.然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消失,随着《资本论》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社会使用价值这一经济范畴,而这一范畴长期以来被经济学界忽视了."并提出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含义有三点:"一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和单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指的也是物的有用性,即能否满足社会需要."二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在90、91年发表了《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天津社会科学》90年第4期)、《论美即对象的功利价值》(《云南社会科学》90年第6期)和《挣脱美与用的困扰》(《文艺研究》91年第4期)三篇拙文,明确提出美用同一观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清一色的反对意见。有的先生批评我说,把美的本质界定为用,界定为广义的功利价值,就是把美和用混淆了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方法性错误:既然美的本质就是用,就是广义的功利价值,人类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和“用”这两个概念呢?又有的同志直接反对我所提出的“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命题,说我在这一命题下面已经把美混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使用价值”,混同于“物的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的第一段中,在谈到黑格尔的学说时用了“the law of thecontact of extremes”一语(原文是英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把它译成“对立统一规律”。笔者认为这一重要所在的译法欠妥。因为无论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他们论述过矛盾双方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但在表述上并未把它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这一规律称为“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列宁把这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他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到了更科学、更明了的称谓——“对立面的同一”(或统一)。不过,在用“同一”还是“统一”的问题上,列宁还是不那么肯定。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他带着疑问的口气写道:“对立面的同一(它  相似文献   

6.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7.
时至今日 ,在中国美学界 ,关于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似已陷入困境 ,美学研究者们的视野大多已转向语言本体、审美体验、审美文化之类新的领域。杨曾宪则以“在孤独中思辨 ,在宁静中感思”的学术精神 ,仍在基本理论园地里进行着新的探索 ,继《审美鉴赏系统模型》之后 ,又出版了《审美价值系统》一书。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抽象方法与逻辑历史统一的原则为指导 ,从审美价值论出发 ,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美是怎样”的问题 ,建构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及其一套较完整的关于审美价值的评估体系 ,为人们认识美、创造美 ,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点。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不是由马克思“发现的”而是由他“发明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论证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成熟”“不科学”。事实上,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色彩与武断性,是不合理、不宜采纳的。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考察和对学界流行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精神品格以及历史使命作了全面论述,这一思想具有延续性、经验性、超越性和人本性。正确认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理论对科学评价该著作的历史地位以及青年马克思未来社会学说的理论性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心理距离”一词,于本世纪初由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应用于审美分析,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布洛认为,所谓“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的感受之间”的间隔,是我与物在实用观点上的隔绝。有没有距离,是审美与非审美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自身目的’。是距离把艺术提高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而且授予艺术以‘基准’的性质”。“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①我国少数学者对布洛的这一观点,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它还没有引起我国美学界的广泛重视,甚至一度被简单地斥为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加以批判。我认为,布洛把距离视作美的本质,过分贬斥实用功利的观点,虽然具有某些唯心主义的成份,但他把距离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促使了审美研究的深化,不能不说是一大功劳。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围绕“从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中考察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若干基本观点,探讨了《手稿》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科学价值。文章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都是与使人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发展史相一致的,美,应当放到人类的全部实践进程中考察;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成为人的感性意识的对象,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审美;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客观事物规律性(“真”)和人自身“内在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目的与要求(“善”)这“两把尺度”来进行实践,通过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的不断趋于完美的统一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目的,通过对于美的追求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1984年我国美学研究工作出现的新局面,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而且在主攻方向转移的趋向性以及新课题的开辟等动向方面,都显示出我国的美学研究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发。 一、新局面的基本特点 王世德在《对几个流行的“美的定义”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这几年的研讨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有些同志认为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可以找到美的定义,有人乾脆写成“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类似的提法还有“马克思认为”,“马克思表明”等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提法在很多文章中出现了,成了相当流行的观点……特别是有些不专门从事美学工作却又十分关心美学的同志……经常引述这个定义,似乎这可以作为定论而加以运用了。其实几年来有些同志已经指出这个定义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也并不符合《手稿》的实际,但这派异议并没有引起美学界的重视。 在1984年里,《手稿》作为一个理论禁区被打破了,于是从《手稿》“引出”美的定义的探讨便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思想发展阶段的传统划分基本上都按列宁的看法把1844年作为一条杠杠,把这以前的马克思称为“青年马克思”,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要是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而把《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和50年代及60年代的马克思称为“成熟的马克思”或“老年马克思”,并把这个时期出版的《资本论》奉为共产党人理论的圣经”(恩格斯语),认为它是马克思阐论政  相似文献   

13.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在他的《杂谈审美文化》中,曾提及这样一个观点:“美离不开感情。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笔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力图从冰心对理想、情感的追求方面切入,透视作家的情感世界,发掘和审视冰心作品的“情意美”。一、“情意美”贯穿于冰心作品的始终冰心是一个充满诗情的人,这种个人心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朱光潜先生说:“对美学和文艺创造的意义特别重大”。我国美学界一般也都持这一音法。但具体说来,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见解就很不相同了。 我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核心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在《手稿》的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这一节里提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先  相似文献   

15.
“使用价值”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最早见于弗朗斯瓦·魁奈的著作。他在对他的《农业国经济统治的一般准则》的一个注释中提出了“使用价值”概念,并强调“必须把有使用价值(valelVr usnelle)而没有出卖价值的财物(biens),和有使用价值和出卖价值的财富(richesses)加以区别”①魁奈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加以区别,是有意义的。在他看来,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交  相似文献   

16.
《手稿》丰富的美学思想是被中国美学界阐释出来的,《手稿》崇高的美学地位是由文本“空白”和文本“阐释”共同奠定的。本文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均是阐释出来的理论命题。《手稿》作为开放的文本,期待着阐释者的参与,但阐释和理解应尽可能达到与原文相差不远或准确一致,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回到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马克思没有“价值”的普遍概念。马克思那段长久以来引起国内学界众多争议的话实质上是对他所批判的瓦格纳观点的反讽性转述。但不能由此而否定马克思丰富的“价值”思想。马克思的“价值”思想主要是以批判性的方式来表述的 ,因而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发掘和领悟。  相似文献   

18.
无疑,华生等同志的《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一文的反思部分(发表于《经济研究》1988年第11期),是以严谨的态度进行了深沉思索的。但深沉思索之作并不等于对该文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以为,他们把马克思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里个人财产仅限于个人消费品的设想认为是马克思的“疏忽”,把马克思所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等同于股份制的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这种观点,代表了理论界一种不可忽视但又与商品经济相去甚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交换价值的定义,说法不一,分歧很大。到目前为止,就我所见到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把交换价值定义为: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二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把交换价值定义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三是苏联经济学家A·M鲁缅采夫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把交换价值定义为:商品能按一定比例和别的商品进行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定义的上述分歧说明,对交换价值的定义还有重新探讨的必要。下面就这三种不同的定义,谈谈个人的看法。《辞典》的定义直接渊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段论述:“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很清楚,马克思这段话讲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在《一八四八至一八五○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一语,有着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见解是多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这句话中的“社会主义”就是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根据这句话论定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不断革命的过程。第二种见解认为,这句话中的“社会主义”不能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这句话说的是“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而论定马克思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不断革命的过程。《人民日报》1980年6月19日第五版上发表的辛仲勤、薛汉伟二同志《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一文(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