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德清系当代彝族汉语文坛上一重要诗人。已出版《彝人的世界》、《飞跨世纪的彝人》、《我的爱恋》、《三色鹰魂》和《红色百褶裙》五部诗集。其诗歌创作,特别是情诗创作填补了当代彝族汉语文坛情诗创作的缺憾,为彝民族情爱历史的诗化接延、延伸与反思、超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马德清以黑色意象为主体、以黑色为主调的富于文化家园感的文化诗也独具内蕴和张力。本文就以上论题及马德清迄今为止的诗歌艺术创作历程作了较全面述评。  相似文献   

2.
试论林徽因的情诗心迹及其意象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一生共写了七首情诗,其中《那一晚》、《仍然》、《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是为徐志摩作的"组诗";《别丢掉》、《雨后天》、《忆》则是为金岳霖写的情诗。这些诗是诗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而非虚构的意象对象。  相似文献   

3.
《离骚》中的女子意象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中的女子意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女子之美的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个性精神的差别上。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美学追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对文人人格、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华《情诗》语义说略孙伯涵西晋诗人张华所创作的《情诗》五首,在当时诗坛是著名的诗篇。《文选》共载张华诗六首,《情诗》就占了两首①。按照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②的选裁标准,《情诗》入选,自属理所当然。不过,在钟嵘眼里,张华不是一流的诗人。《诗品...  相似文献   

5.
当代诗人赵恺善于创作现代抒情诗,他的代表作《镍币》便巧妙借用了新诗戏剧化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达意。《镍币》展现了作者对诗歌内容形式戏剧化建构的执着追求:即戏剧化的场景,戏剧化冲突,戏剧化独白、对白,并由此产生了诗的整体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6.
《圣洁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把朱自清的创作思想简单地等同于时代的影响,把朱自清丰富复杂的感情简单地等同于朱自清的人格,把另外作品的意义简单地等同于《荷塘月色》的意义;对《荷塘月色》的解读恰恰离开了《荷塘月色》的文本形式。朱自清的荷花意象像女性那样的美丽,表现了荷花意象是美人的原型性象征;《荷塘月色》的创作动因来源于朱自清潜意识中的“情结”;采莲诗的运用和荷花的描写构成一种对应的结构,是朱自清潜意识的表现形式:荷花意象是美人的象征,而采莲诗则隐喻了对美人的爱欲。  相似文献   

7.
唐代亲情诗的主题意蕴分析——以杜甫亲情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亲情诗由《诗经》肇始,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杜甫可谓唐代亲情诗的集大成者,其亲情诗的思想主题可概括为:礼下静好的夫妻之情、舐犊情深的父孺之爱、血脉相连的兄弟(姊妹)亲情等。杜甫的亲情诗内容丰富且内涵深邃,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影响着后世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收集在《双桅船》里的《思念》是一首典型的朦胧诗。它的创作是现代青年诗群的代表舒婷七七年后,和北京青年诗人进行艺术交往中,有意识地追求诗的朦胧、含蓄,把笔端伸入人的内心,用意象的技巧来表达内心难以描摹的情绪的一次尝试(见刘登翰《通往心灵的歌——记诗人舒婷》,《文汇月刊》81.2.).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以爱情诗创作走上新诗坛。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他说:“因为在民国五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她(指安娜——引注)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的”这些诗作于1916年,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新情诗。1925年,郭沫若创作爱情诗集《瓶》,这是他另一段浪漫而没有结果的爱情插曲的收获。《瓶》含序诗共43首,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纯爱情诗集之一。据作者说:“《瓶》在写出的当时自己颇适意”,发表后被吟诵一时,诗人蒲风称誉为“中国诗坛的空前的抒情长诗”。《瓶》之  相似文献   

10.
《杜宾的生活》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题材和创作方面所做的一次大胆尝试。马拉默德充分而巧妙地运用自然意象,在自然意象与人物、环境、人物的思想情感之间建立了相互衬托和映射的关系,这一创作手法得益于著名作家劳伦斯。本文通过对花、鸟两种自然意象的分析,以展示《杜宾的生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五四的情诗     
自胡适尝试新诗创作后,白话诗渐渐取代旧体诗,成了青年诗人抒情写志最便捷的载体。而在一个情诗缺乏的国度,白话情诗更成为表达青年希望摆脱封建旧礼教束缚、追求纯洁真挚爱情的重要体裁,应和着那个思想活跃、个性解放的时代激荡的节拍。旧诗中的情诗往往“发乎情,止乎礼义”。  相似文献   

12.
《郑风》以情诗著称,二十一首中,情诗占十七首.在《诗经·国风》中,情诗数量居“冠冕”之席. 《缁衣》:委婉柔和,朴质自然《缁衣》为《郑风》中的第一篇,是一首表现卿大夫家庭生活的言情诗.春秋时代的郑国,地处中原,土地肥沃,都市繁荣,交通便利,文化发达,民俗开放,多言情之作.《缁  相似文献   

13.
"桃花"意象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鲜明突出,与霅溪、松江等构成了渔隐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作者追求的理想栖息地。但在唐宋文人改编的《渔歌子》中,"桃花"意象逐渐淡出,或被其他花种取代,或直接退出。同时,其诗词中的渔夫形象也随之改变,诗词的整体意境也由单纯的欣赏型变为凝结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复合型作品。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桃花"意象的复杂内涵,创作主体的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意象作为《诗经》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本和《诗经》时代的文化观念。《诗经》中动物意象的营造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首先表现为意象择取的生活化,其次表现一种动态美的体认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诗学贵意象.早于六朝时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就率先揭橥了意象的概念,说“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并认为“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用《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的典故,说明作家创作时务必依据自己头脑里的形象挥笔写作,正象轮扁斫轮时总是依凭脑中车轮的形象操作一样.“窥意象而运斤”,作家的构思、创作离不开意象;所以有人提出,诗歌的创作过程是“意象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6.
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来源于张直躬的"芦雁图"和苏轼题张直躬"芦雁图"的诗,边寿民一枚"无人态"闲章便是出自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中的"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这是分析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的依据,也是边寿民"无人态"意象母题的表达。边寿民《芦雁图》意象母题不同于"移民"画家朱耷"鱼鸟图"的有人态的意象母题。边寿民《芦雁图》和《芦雁诗》的整体意象母体,属于"无我之境"的意象主题,这也是中国人文绘画艺术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18.
历代关于《郑风·风雨》诗旨的解读,主要有“情事说”、“怀人说”与“政事说”等三种解释,其主要分歧在于对诗中“君子”意象的释读,其成因为后世读者在不同时空下的适时接受。从人类学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诗中与男女情爱有关的“风雨”、“鸡鸣”两种意象,可知《风雨》本为一首情诗,表现了女子与心上人重逢时的喜悦。“君子”应为女子的心上人。与不得已,早期“情事说”最近《风雨》诗旨。  相似文献   

19.
大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带有神奇象征色彩的意象,自庄子《逍遥游》始,于古代诗文、小说、戏曲中频繁出现,这一形象对于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士子文人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具有重要影响。从佛典中追溯其渊源及形象演化,也可以看出外来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多少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创作手法来体现主题思想,同时也运用了诗化意象张力使作品叙述层次丰富。对小说中的诗美的具体体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对小说中意象、隐喻、象征手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