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研究生前,曾看过任继愈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看过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1978年到北京读研究生,按导师黄心川先生的安排,修习了任先生的佛教概论与古代汉语。1984年起跟随任先生读博士。其后,在先生指导下从事佛教文献学研究、整理敦煌遗书,并作为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华大藏经》的工作,亦曾在先生直接领导下在北图善本部工作多年。几十年相随,  相似文献   

2.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当东来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我仍然不免异常震惊和悲痛。我和东来相识是在1987年。我当时在南开跟杨生茂先生读研究生一年级,东来则跟杨先生读博士,有一天他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回来,我和几位美国史专业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赵朴初先生一生实现了由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生,这种转生为佛教由出世走向入世,从天上走向人间奠定了基础。赵朴初先生倡导"人间佛教",使佛教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相契合,并以此实现民本的价值诉求,"人间佛教"立场即是人民立场,彰显出"人间佛教"的民本价值旨归。赵朴初先生的"人间佛教"思想,以满足广大民众之物质与精神需求为鹄的,充分彰显了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之民本价值面向,凸显了赵朴初先生的民本情怀。  相似文献   

4.
钱文忠  王海燕 《文史哲》2002,7(1):33-38
比较佛教语文学在陈寅恪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史上的不同作用与地位,可以明显看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三变”和季羡林先生的“佛教语文学三转”之不同,佛教语文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完全不同的演进轨迹从而显现。陈寅恪先生因“史学三变”而灿烂夺目,季羡林先生则因“体”一“用”一“体用圆融”的“佛教语文学三转”而彪炳辉煌。  相似文献   

5.
一代哲人冯友兰先生在走完了人生九十五年的漫长历程之后与世长辞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件重大损失。.早在中学时期,我就开始读冯先生的著作。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曾就读于清华哲学系,做过冯先生的研究生。后来虽由于某种原因,改行做工业部门的科研工作去了,但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仍然对我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三》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谈到:“杜荀鹤诗中‘华山’之‘华’即读平声”,并举“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惟将六幅绢”句为证。经查:华山虽有太华山之别称,却没有九华山之名.这九华山只能是原名九子山、号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那座了.因为唐  相似文献   

7.
《新疆社科论坛》2011,(3):97-F0003
李晓霞,女,汉族,1964年6月出生,新疆阿克苏人。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1985至1988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民族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谷苞先生,主修西北民族,获法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8.
苏轼熟悉佛教经典,多与僧侣禅师交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佛学修养达到较高境界.苏轼对<楞严经>尤为推重,并以之作为一生随时奉读的释典.苏诗融摄<楞严经>义理、譬喻、事相而成者较多,其中既有寄寓深沉、了无痕迹的佳作,也有掉弄佛教义理、生套佛语的篇什,但不管怎样,由于<楞严经>的加入,使苏诗呈现出异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前言两年多来,对川剧《潘金莲》的争论一直余波未息,褒贬迥异。虽然褒远胜贬,但对于贬者,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表示欢迎。因为这有利于戏剧的繁荣与发展。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姚雪垠先生在公开呼吁赶快“端正我们的文风”的同时,却既不进行具体分析,又不讲出任何道理,便轻易宣判《潘》剧“是既无思想性又无艺术性的十八扯,河南话叫‘胡闹台。”·读了姚先生这三言两语的结论,不由人不怀疑他是否看过《潘》剧:如果看过,为何如此缺乏  相似文献   

10.
王守华教授和日本哲学研究王守华教授,1938年生,江苏常熟人196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旋师从著名哲学家朱谦之先生,读东方哲学研究生,1965年毕业,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胜利油田工作,1982年来山东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副系上任、研究室主任,现为...  相似文献   

11.
近六十年来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写作与近现代佛教史上的<起信论>之辩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吕澂先生基于民族思想的视角,对其前期提出的"心性本觉"说予以语境转化,通过梳理中国佛学源流,确认了"心性本觉"为中国佛学特质这一思想事实.潘桂明先生的<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则将吕澂的"心性本觉"说由一特殊性佛学命题扩展为一更普遍的哲学命题--"即体即用"的思维模式,以此展开对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系统性阐述,进而反思中国哲学的反知传统.  相似文献   

12.
何兆武先生祖籍湖南岳阳,1921年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系。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清华(西南联大)读研究生。1950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毕业。曾任中学教师、图书馆馆员,西北大学师范学院讲师。1  相似文献   

13.
任宜敏先生的<中国佛教史·明代>一书对明代佛教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全书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视野开阔,格局宏大;第二,以法为经,以人为纬;第三,辞章炳琅,语言古雅.因近代以来对明代佛教的研究甚少,故而此书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远山先生的文章我向来是喜欢读的.读不懂的<通天塔>我没有资格说,读懂了的寓言杂文也不必说,张先生已经把道理说得很透.  相似文献   

15.
《封神演义》漫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封神演义》(俗名《封神榜》)是明代神魔小说巨著,在民间存在极大影响.聂绀弩先生曾经指出:《封神榜》作为大众读物之一,在中国旧社会里面,占着它确乎不拔的支配地位.“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的纸条儿,到处都可以碰见;财神赵公明、东岳大帝黄飞虎以及麒麟送子的三霄娘娘……底庙宇,各地都有.至于三头六臂的哪吒,八九玄功的杨戬们底英勇的战绩,就是不认识字,没有直接看过这书的乡下放牛的砍柴的人们,也背得出一两套来.可是,覆盖面如此之广的说部,历来却评价不高,不登大雅之堂.原因何在?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6.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杨明照先生的一个研究生制订了一份庞大的读书计划,即:先读完数十卷的《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再精读其中被列入《四库全书》中的十余家,然后才着手集中研究一家。这个研究生兴致勃勃地拿着计划去征求老师的意见,不料得到的却是老教授皱着眉头的回答:“读了这些书才搞研究,时间允许吗?你都快四十岁了,应该边读书边研究问题。不然,一辈子恐怕都搞不出什么名堂来!……读书要以研究问题为中心,根据要研究的问题去找书读,这样才能既出成果解决问题;又扩大了知识范围。这就叫‘即类求书,因书求学’,好高鹜远是不行的。”这个研究生重新订了读书计划,并认真按照杨教授的指导进行学习,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国外语言学》杂志原主编赵世开先生逝世一周年了。一年来,我常常想起这位慈祥的长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胡明扬先生邀请一些著名语言学专家为我们开“语言学专题”课,赵先生是其中一位。赵先生1926年生于宁波,50年代初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语系,后来考入北大中文系做研究生,师从高名凯教授治普通语言学。赵先生是做语言理论的,我们读研时他是社科院研究员、《国外语言学》的主编,大名鼎鼎。他与胡先生的学术兴趣有重合之处,也都是来自吴语区的语言学家,两人是旧交,所以胡先生比较容易能请到他,这是我们做学生的感到很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蜚声国际学术界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范围甚广,在很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史学领域如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史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本文主要是介绍其史学成就与方法。 (一) 先生最初以中古佛教史和西域民族史的研究崛起于史学界。先生在欧美所师事诸名家,大都以宗教史、民族史见长,如路德施研究佛教典籍,缪勒研究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民族,黑尼士研究元朝史等等。时先生虽专攻语言文字,但自称所注意者二:一历史,一佛教。他学习东方古文字时,常用一佛教典籍的不同文字译本相比较阅读,以掌握语言规律及变化,因而熟习佛教内典,对中亚史地及民族亦有涉猎。这些学科,当时国内鲜有人为,而先生的东方文字学,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乐游 《社会科学战线》2012,(12):205-212
文革乱定,百废俱兴。1978年,研究生招生恢复,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惜禹寸陶分,广植桃李,承火传薪,于是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3名1981年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5位研究生日后皆成为学界桢干,吴振武先生即个中翘楚。吴振武先生祖籍杭州,1957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取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师从于省吾先生。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任讲师,1987年升副教授,1992年升教授。1993年36岁时即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广西时间考陈波江地处中国南方边唾的广西,古称“南蛮”之地。过去,由于对早期佛教文化的实物资料认识较少.因而一般都认为佛教传人广西的时间较晚。其实,关于佛教何时传人广西的问题,迄今未见有专题论述。近年,郑超雄先生在探讨壮族对佛教的淡薄倾向性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