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高宗昏庸懦怯,这在史学界早已成为定论。陈寅恪说“高宗本庸懦之主”,岑仲勉说唐高宗“昏庸”,范文澜说唐高宗“昏懦”,类似看法不胜枚举,因而唐高宗在唐史中的地位几乎完全被抹熬。如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认为,从655至705年是“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近年出版的十院校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长达九十余万言,提到唐高宗  相似文献   

2.
黑齿常之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边关大将,原为今韩国境内的百济国人。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曾派遣邢国公苏定方率兵侵犯百济,百济战败,苏定方“献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则天门。”当时,黑齿常之在本国任“达率”之职(这一职务相当于唐代的刺史;一说相当于唐代的兵部尚书,在百济属二品官),也随降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3.
武则天与洛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朝建都长安,称洛阳为东都。从唐高祖至唐高宗,都是以长安为其政治中心。但武则天亲自执政以后,洛阳取代了长安的地位,成为武周的政治中心。原因何在,本文拟作探讨。 (一)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死,七日,中宗即位。光宅元年(684)二月六日,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睿宗。从此,武则天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帝。九月,武则天又改东都为神都。从唐高宗死到武则天退位的二十多年间,武则天除了长安元年(7O1)十月到三年十月的二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退位,中宗重新上台。二月,就又改神都为东都。显而易见,武则天的政治生命是与洛阳共始终的。  相似文献   

4.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王,叱咤风云数十载,而发生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5年)的皇后废立事件,则是她走上政治舞台的最关键一步。由于此举事关重大,历来论者颇多,综其论点不外两端。旧说一般多注目于武氏本人,称她“狐媚偏能惑主”(骆宾王语),倚姿色,弄权术,搞得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流毒天下,贻祸邦家”。由于此论太过注重武氏本人的姿色和权术,近世史家多嗤之为“女人祸水”论之翻版而不屑一哂。本世纪中期以来,研究者开始注重对历史事件做阶级分析,指出废王立武之争,或为关陇门阀与山东寒族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考武则天的两件史实,前辈学者(特别是罗元贞先生)早有精论。兹再予以补证,以期引起世人注意。一、关于武则天扼婴之事在武则天一生中最令人愤恨、并为后世所齐声唾骂者,莫过于《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的如她扼杀亲生女儿、以诬陷王皇后一事。关于这件事,罗元贞先生早在1951年就指出纯属捏造。但论证较略,未引起世人注意。笔者完全同意罗先生的观点,并补证如下: 《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载有武则天扼婴一事,并断言该事为高宗“始有废后意”之根由。《资治通鉴》在永徽五年“是岁”二字之后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执政对初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即开始参与朝政。昏庸懦弱的唐高宗,逐渐受制于刚强机敏的武则天。"帝白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辆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①。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卒后,武则天由太后临前而登基称帝,革后命,建周前,改官制,易正朔,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中国长达50年之久。在争取立后的斗争中,武则天得到了许徽宗、李义府、崔义玄等由科举人仕的没落土族和庞族土人的支持。据统计,高祖、太宗两朝,共取进士231人,诸科24人…  相似文献   

7.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公元655年,唐高宗立她为皇后以后,开始参与朝政。660年,高宗因“风弦头重”不能审理国家大事,“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683年,高宗病死,武则天正式掌握了唐朝的政权。先后而立的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实际上皆为傀儡。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为皇帝,直到705年退位,掌握国家政权长达四、五十年之久。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自古迄今,评价不一。但我认为武则天还是一个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她当政期间,推行的许多政策、措施都是唐太宗政策、措施的继续和发展。她不仅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发展了,并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边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文化也达到相当  相似文献   

8.
贞观八年(634),唐太宗为其父李渊创建大明宫,次年五月,因太上皇驾崩而停废。龙朔二年(662),唐高宗又因"风痹"而重修大明宫,并徙居新宫。从此,大明宫便成了唐长安城内三座宫殿之中规模最大而使用时间又最长的一座宫城。文章从唐太宗与其父李渊之间关系的发展、唐太宗奉行"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之间的感情变化以及政治局势的变动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唐太宗创建大明宫和唐高宗大明宫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9.
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徽六年(655)十月,唐高宗不顾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反对,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支持下,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样,武则天经过艰难而激烈的角逐,取得了实现自己目标的第一个胜利。但是,刚刚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皇后的地位并未给她带来她想得到的那些权力。为了夺得更大的权力并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武则天不失时机,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借口,一个又一个地打击双方抗自己的掌权者,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矛盾就这样展开了。  相似文献   

10.
洛阳历史悠久,自周平王东迁以来,有九朝古都之称.特别是隋炀帝营建东都,使得洛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公元657年,唐高宗复建东都之后,形成了唐朝的东西二京.武则天特别钟情于洛阳,成全了洛阳城市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洛阳发展都市旅游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东汉太子择立后,其身份需经一定仪式的确认,而这种确认仪式即为册立太子礼.东汉册立太子礼,虽因太子幼小或外藩入继,施用虽少,但史有明载.赞礼之官谒者赞引太子来到殿上,司空读册,中常侍授玺绶,太子稽首,答谢称臣.完成这一切后,实施供赐礼,大赦天下等.谒者作为赞礼之官在礼仪实施过程中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世勣是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军的元从宿将,唐初有名的将领和宰相。两《唐书》有传,陕西礼泉县昭陵徐世勣墓前有唐高宗“御撰、御书”的《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上柱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英武公李碑》(后简称《李勣墓碑》),特别是昭陵博物馆开放,展出刘袆之撰《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赠太尉扬州大都督上柱国英国公勣墓志铭并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月刊》2020,(4):154-168+184
关于高宗龙朔二年"僧道致拜君亲"之争议,以往研究者虽指出其事与高宗、武则天政治的关系,认为此事反映现实礼法冲突和法律思想,却较少具体事例予以证明。研究从龙朔修格的角度提供补充,说明《显庆礼》与龙朔修格的联系及礼法意义,从而指出"僧道致拜君亲"的讨论是龙朔礼法改革中的一项,不仅与武则天主持政事有关,也证实了她本人将佛教理念作为其家族信仰和立朝之支撑,以及追求帝、后权力平等的意向。不同参加者的意向则进一步证明此项论争与现实政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说:“进士之科虽设于隋代,而其特见尊重,以为全国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实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曌专政之时。及至玄宗,其局势遂成凝定,迄于后代,因而不改。”又说:“自武则天专政破格用人后,外廷之显贵多为以文学特见拔擢之人。”陈寅恪的看法影响很大,例如侯外庐曾经写道:“大体讲来,唐高宗以后的宰相,大部分由科举特别是进士科出身。”(《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45页)  相似文献   

15.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原百济故地。其后由于吐蕃和新罗扰边,上元三年(676),唐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辽东故城;唐仪凤二年(677),再次迁治新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辽西契丹族叛唐,唐与安东都护府的陆路交通一度中断;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平州,唐朝开始丧失对辽东的控制,渤海开始进入这一地区。唐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屡经迁移,是唐朝边疆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新罗、吐蕃、契丹、渤海的先后崛起,动摇了唐在东北的统治,唐安东都护府的变迁正是这一事实的外在表现,由于自身实力的削弱,唐对东北开始全面的羁縻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16.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陈元光随父陈政入闽戍守。仪凤二年(677),陈政逝世,二十一岁的陈元光从此代领兵众,景云二年(711)不幸逝世。  相似文献   

17.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对他的评价,当然主要应该在政绩方面,近十年来,笔者曾多次论述唐高宗在位期间,能任贤纳谏,生产在发展,疆域有开拓,其雄才谋略虽不及乃父太宗,但并非昏庸无能,他让武后参与政事,亦非出于懦弱。唐高宗的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①。而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贡献,迄今却鲜有专论。因此,本文试就唐高宗在这方面的成就进行探讨。一、兴办学校,提倡科学学校是发展文化的摇篮,在高宗统治时期,学校教育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局面。永徽元年(650)六月,高宗下诏说:“殷、周创基,教学成本”,借古喻…  相似文献   

18.
武则天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参与决政,次年临朝称制,至天授元年(690年)代唐立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颇多建树,本文撒开女皇多彩多姿的画面与某些暗淡色泽,择取她立周、继周的成败,主要从文化思想角度,作些探索,以就正于方家。一武则天为立周在舆论制造和行动预演两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可谓得心应手,本文为便于论述起见,将两者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楚怀王为太子时,屈原曾经当过他的老师.楚国历来就有太子师傅之类的官职.春秋时,楚成王之太予商臣,得其师潘崇之谋,弑父自立(《左传·文公元年》),楚庄王又使大夫士亹为太子箴之傅(《国语·楚上》),楚平王亦使伍奢、费无极为太子建之师(《左传·昭公十九年》).屈原之任太子师傅,虽不见于记载,却是一桩班班可考的事实.其证据有三:  相似文献   

20.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出自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之手,当时即为人们传诵,文学史上亦有其赫然一节。据说被檄人武则天读到此文后也很为吃惊。《新唐书》卷201载:“徐敬业乱,署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天下,斥武后罪。后读,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中宗时,诏求其文,得数百篇。”从引文中我们看出“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是这篇著名檄文的精华。对此的解释,一般延用朱东润先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说法:“这两句承接上文,意思是说,高宗刚刚安葬,而他的太子已经失去帝位。”这样解释与原意比较接近,但缺少力度,也不太确切。高宗之死,并无异常之处;李显被废,是他说过将天下送给他岳父也不在乎的大话。此皆通人见知,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若以此言来檄武则天,应当说出师无名,因此,这十二个字另有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