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传统村落的合理保护与利用,能够延续传统村落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保持传统价值。村民自治权的让度部分解决了古建筑修缮资金缺乏问题,但村落经济结构的改变拉大了村民的贫富差距,而资本逐利的面子工程掩盖着的村落空间有结构性塌陷的危险。在皖南地区成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下深度探究对原住民的生活影响,可知传统村落发展的长效机制应以回归尊重村民的主体性为基础,以村民的自然生活场景活态呈现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唐晓梅  杨戴云 《民族学刊》2018,9(3):25-30, 104-105
随着乡村“过疏化”蔓延,我国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失。为应对这一危机,2012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工程。黔东南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虽然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已成共识,但在实现路径上地方政府与村民仍存分歧。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尊重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二要尊重传统村落生成规律;三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四要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五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六要挖掘传统村落的典型性。同时,应积极落实国家项目;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传统村落日常管理;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发展“农文旅”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3.
正河路口,名不见经传,顶多是镶嵌在湘南莽莽大山中一颗小小的"明珠"。毗邻广西,相接贺州、桂林,当地人常笑说:"吃晚饭没?到阳朔艳遇去。"可见河路口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距离之近。河路口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姑婆山脚下一个小镇,由多个民族特色村落组成。江华有"神州瑶都"之誉称,在河路口这片1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生活着2.3万瑶族同胞。河路口是全县瑶族人口  相似文献   

4.
科法内人、塞科亚人和西奥纳人(西奥纳人与塞科亚人非常相象,事实上这两种土著人通过部落通婚,在各方面已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从远古时代起就生活在阿瓜里格河流域一带(这条河长有480公里,是纳波河的一条重要支流,而纳波河又是亚马孙河的一条重要的上源河流)。他们首次被外界发现,是远在1599年西班牙传教士去向西  相似文献   

5.
科托科这个名字是由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命名的。尽管科托科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准确的含义,但是科托科人自己有时也以这一称呼为荣。卡努里人称科托科人为毛里人,马萨人称科托科人为马卡卡人,而巴吉尔米人却称他们为巴拉人。科托科人生活在乍得平原与沙里河三角洲和洛戈河下游交叉地带的南端。在这一地区内,科托科人的风俗习惯与其他人有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非的芳人     
我们所说的芳人,又叫帕胡因人(Pa-houins)。他们分布在加蓬、喀麦隆和赤道几内亚一带。芳人在加蓬主要居住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向西,芳人村落星罗棋布般地直伸至大西洋海岸。芳人在加蓬境内足有15万之多,构成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赤道几内亚为数较少,但到了喀麦  相似文献   

7.
克木人居住在老挝北部南塔河、南宾河、南乌江、南样江流域,从芒新以南,直到琅南塔、普卡地区、上湄公河省、芒银、芒南、芒塞、芒峨、芒北边、琅勃拉邦省的巴他等地区,除此以外,还散布在沙耶武里地区。克木人来到泰国与老挝交界的边境地区清莱府的清康县和难府的同康县、布阿县等地区  相似文献   

8.
希巴罗人     
希巴罗人是南美原始印第安人,他们主要居住在厄瓜多尔东部纳波河下游地区,靠近秘鲁边境的莫罗纳—圣地亚哥、萨莫拉、钦奇佩和帕斯塔萨省,总人口约一万三千人,有七十五个部落。希巴罗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区缺少同国内其它地区联系的现代化交通条件,然而这种状况在很快改变着。希巴  相似文献   

9.
侗寨村落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侗寨村落法初探周勇在广上众民的中国乡村,村落社会自治的传统是乡民法律生活的一大特色。而在历史上中央工权统治鞭长莫及的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村落社会为了对外防御自保,对内维护生产和生活秩序,更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了纷繁多样的...  相似文献   

10.
希巴罗人居住的厄瓜多尔东部纳波河下游地区,气候极其潮湿。但是,想见见希巴罗人的好奇心仍然非常强烈。我不得不承认,我和我的同伴有着某种害怕的感觉。这些印第安人虽不像从前那样凶残野蛮,但不久前还杀死了几个传教士。到希巴罗人中去的唯一办法是顺纳波河  相似文献   

11.
"以[p?(21)]为通名村落"是指将[p蘅21]作为村庄通名而专名不同的村落,本文将云南大理洱海地区以[p?(21)]为通名村落"是指将[p蘅21]作为村庄通名而专名不同的村落,本文将云南大理洱海地区以[p?(21)]为通名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从自然环境、居址变迁、姓氏流源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得出这些村落历史悠久,早在南诏时期便已经形成,具有大理地区早期村落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些研究材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洱海地区的村落文化,还可作为地方文化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是历史上人类聚居而自然形成的聚落形态,其存在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广东民族地区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破败甚至消失的危机,亟待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有利于保存传统村落中的历史人文印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住村貌、记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有利于总结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特征,剖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一) 米拉日巴和他的《道歌》米拉日巴,一○四○年生于后藏贡塘地区(即今吉隆县北靠近阿里)。藏宁黑如嘎所著的《米拉日巴传》曰:“我的祖先出自卫地北方一个大牧场的村落,原是琼波氏家族,其子孙有一旧密宗之上师,名曰较塞。较塞的儿子,是一个瑜伽行者,固本尊加持,所修之真言颇有威力。他游行国中,遍谒圣地,到藏北拉北部一名曰回巴吉村,在那里调伏魔鬼,施行加持,以有威力之缘故,作了许多有益于众人之事。他所化度、所做之事,乃甚多甚大,故名曰琼波较塞。”(王沂暖译《米拉曰巴传》第五页)  相似文献   

14.
我们傈僳族历史上由于备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台地上,多数以家族为单位居住,结成10至50多户的小村落.除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傈僳族较大的聚居区外,分布在其他地区的傈僳族大多与汉、白、彝、纳西等族人民交错杂居或小块聚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傈僳族居住的地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矿产丰富.居住的三江流域大都从河  相似文献   

15.
王萍  陈楚寒 《民族学刊》2020,11(4):96-102, 142-143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传统村落为母体集聚的文化资源数量丰厚、价值突出,其独特性、多元性亟待保护。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模式的梳理,从保护主体、对象、方式、范围、优劣势五个方面对比分析非遗保护模式、传统村落名录保护模式、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村民自治式四种模式的成效与不足,进而在比较意义上论证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实施建档式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希冀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超  蒋彬 《民族学刊》2018,9(3):16-24, 97-103
为及时分析与总结当前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分述法和比较法对现有文献综合梳理,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对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点与价值、时空分布、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旅游以及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村落保护模式与机制等诸多方面,涌现出如羌族传统村落呈现“高密低疏”的特点、保护的实质是对传统村落发展的干预或调适等众多研究成果,但当前研究在针对村落的主体性研究、运用学科交叉理论和凝练普适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面仍有待深化,而传统村落安全研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等有望成为未来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青海涉藏地区传统村落中蕴涵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江什加村是青海同仁地区藏文化鲜明且典型性的传统村落之一。其拥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藏靴、雕刻本身具有村落社会潜在的自我适应功能,并在其文化传承模式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然而,在现代性背景下,藏族传统村落文化受到城镇化和商业化等影响,迫切需要找到一条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具体路径。综合诸因素考量,江什加村唯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式,优秀传统村落文化才能得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缅甸丹老县海滨周围的大小岛屿上居住着一个叫做塞隆的少数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以一种叫做“格榜”的小船在海上流动、觅食、生活。他们的主要生活地区是布柄镇区的浪比尊岛和勃罗镇区的洞尊岛。民族渊源所谓“塞隆”,是缅族人对他们的称呼,他们则自称“莫钦”,即“海中溺死者”之意。据莫伊戈里著《暹罗国一  相似文献   

19.
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布村为个案,结合该地区生产生活背景,对村落空间中蒙古族传统游戏的特点、变迁原因以及游戏功能的转变进行了梳理分析,指出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游戏的变迁,不仅与该地区蒙古族"从游牧到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相关联,同时也受到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影响,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承载着历史发展记忆的传统村落和民间传统文化也在逐渐地消失。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与该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