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产出"的角度对三次联合国环境大会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的绩效进行评估,认为尽管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得分最低,但这反应了后约翰内斯堡时代的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着国际协议落实困难、某些国家政治意愿缺失以及国际社会"绿色疲惫"等状况。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召开的政府间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筹建并随后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大会召开的这一天,即6月5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环境日"。"人类环境会议"开启并初步奠定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体系,从此,人类进入了全球性环境治理的新时代。由于会议在斯德  相似文献   

3.
北极国家的国内法不足以充分完成北极环境治理的任务,既存的国际法律、软法和相关机构在北极环境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实现对北极环境跨部门的、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治理。欧盟和美国将在北极环境治理中发挥与其他北极国家有所不同的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很难解决北极环境治理问题。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北极理事会要实现对北极环境的综合治理需要改进其结构,促进环境法原则的实施,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具有约束力的习惯法。  相似文献   

4.
百科瞭望     
《山西老年》2008,(5):32-33
国际家庭日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是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于1993年2月设立的,并在1994年,也就是第四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宣布的"国际家庭年"这一年正式生效。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人们对有关家庭问题的警觉性,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促进家庭  相似文献   

5.
演进中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环境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全球环境治理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人类环境的几乎所有领域,环境条约的制定也突破了原来的临时性而具有一定的制度性特征,环境因素已经内化为国际决策的一个因素。但是,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应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2017年6月法国倡议的《世界环境公约(草案)》是一次意欲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一体化而整合国际环境立法的可贵尝试。该公约草案主要是对现有国际环境法原则的重申,但也适度发展了新的原则,具有较典型的共进性、权利义务统一性、统领性和框架性。各国政府对公约草案本身尚未明确表态,理论界对其内容和作用亦有所质疑。公约草案的倡导国法国试图在联合国框架下促其生效实施。2018年5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评估制定“世界环境公约”可行性的决议,启动了联合国工作程序。虽然法国意欲推动联合国在2020年左右通过“世界环境公约”,但就目前的《世界环境公约(草案)》来看,其因缺乏法律规范体系的逻辑自洽性,未必能实质性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国际统一立法的车轮。    相似文献   

7.
环境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助于提高 学生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不仅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而且适用全球生态问题。全球公域是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区域,也是人类资源、环境乃至军事活动的重要场域。它的范围远远大于主权国家的领土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尽管其对全球繁荣、权力和地球的健康意义重大,然而这一领域缺乏强有力的全球机构来进行管理。全球公域的环境治理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新的技术和行为体的涌现考验着国际社会的治理能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具备的思想内涵和品格从多个方面指引着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公域环境治理,积极提供全球生态公共产品,并为全球公域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启动了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新纪元,其重要影响之一是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基本法的产生和发展。回顾历史,各国环境基本法的发展出现了两次高峰期,一次在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一次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这两次会议之所以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它们汇集了人类对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大智慧,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环境保护新思想和新策略。历史进程表明环境基本法的产生和发展需要重大理论支撑,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公共性,要求使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国际环境法对国内环境法具有深刻的影响,尽管中国环境基本法落后于世界,但是从环境基本法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环境基本法实现飞跃的时机还在,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把握好机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环境治理尤为必要。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治理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国际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信息、技术优势、国际民主、国际公益目的等特征,赋予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法中的有限法律人格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国际组织的新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后以来 ,尽管联合国体系的治理卓有成效 ,对推动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随着全球化的来临 ,它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遇到诸多矛盾和问题。国际组织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 ?本文从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角度 ,分析评价了联合国体系的作用和缺陷 ,并对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定位 ,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在其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中加强了同联合国的合作.奥巴马政府的联合国政策是美国在面临新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下做出的重大调整,加强与联合国的关系有助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执行,保持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评述了奥巴马政府新的联合国政策,分析了美国对联合国体制改革的参与和产生影响的实例.认为美国奥巴马政府的联合国实践会对当今国际法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交换范围的国际性扩大,必然要求国际性的社会交换秩序,进而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又必然推动解决矛盾的责任主体的"一体化",即推动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体化"的发展。成立于二战之后的联合国,作为国际经济秩序的组织保障,承担着规范国际交换秩序的政治职责,实质就是国际一体化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织形式,就是国际一体化的政治实体。联合国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成立"联合国政府"。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金融危机、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国际安全等问题,实质都是交换秩序上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都属于政府性职能的建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努力中,"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实质就是要发挥联合国的政府职能的作用;"加强联合国建设",必然是加强联合国的政府职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为广泛的国际组织,至今仍在国际舞台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其作用的发挥;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使联合国蒙上阴影;加上世人过多的期望,更使它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新中国加入联合国问题上曾长期存在矛盾心态:一方面,热切希望新中国尽早加入联合国并在其中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迟加入甚至不参加联合国。究其原因: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阻挠新中国加入联合国;其次,新中国加入问题须经联大2/3的多数票通过;第三,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有美国和蒋介石代表;第四,毛泽东采取"不急"方针旨在剥夺美国政治资本;第五,毛泽东认为中国不进联合国并没有什么损失;最后,毛泽东业已认清联合国不过是美国手掌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变迁中的国际环境机制:以联合国环境议程为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是国际环境机制正式确立的主要标志。以30年联合国环境议程为线索,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国际环境机制发生了持续且明显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治理密度、原则深度、框架设置和模式选择四个方面。这种变迁在文本话语层面上可能是演进的,但在运作实施层面上可能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7.
跨界水资源开发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往往会给水资源本身及相关国家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作为规制跨界水资源使用、保护和管理的国际法分支,国际水法应当确保水资源得到公平合理的使用,避免对水资源和有关国家造成重大损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1960年代率先在国内法上兴起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如今被纳入到国际法的若干分支之中。作为一项预防性的措施,环评程序有助于国际水法上实体和程序责任的实施,并对保障跨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国际水法上的跨境环评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实施也主要依赖国内的相关立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历史地看,非政府组织从登上国际舞台至今,始终在为谋得恰当的国际法律地位而努力。联合国成立后,根据宪章第71条确立起来的经社理事会与非政府组织咨商关系,逐渐成为非政府组织间接取得一定的国际法地位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国际法视角对经社理事会与非政府的组织制度化联系模式进行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律秩序中的地位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主权与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权是政治社会中的最高的政治权威,又指国家的独立。人类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传统的主权概念带来了挑战,主权与环境的矛盾激化,即以主权为根本属性的国家在对待环境的方式上存在很多与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相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如得不到解决,人类和地球都没有另途。20世纪的历史表明,主权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主权与环境的关系从矛盾走向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国际法的主权概念不是被抛弃,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完善和提高,主权国家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还得靠主权国家自己解决。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本应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实际作用发挥得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联合国内外部制衡机制的缺失,特别是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国际法院为代表的三权失衡。从国际宪政的视角看,联合国应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增强联合国大会的效力,规范安理会的权力及其运作,发挥国际法院在国际纠纷中的裁判功能。同时,在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应受到一定限制,公民个人的权利在特定情况下应受到联合国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