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地处中俄边界,是一个复杂的区域系统,12个地级以上城市(以下简称地级市)当中,6个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6个城市属于一般性城市,12个城市特色鲜明,很难形成统一的发展策略。研讨黑龙江省地级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2OO2年包头市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42个地级城市所处位次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位次靠前。 2OO2年前三季度,我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5.4亿元,按总量由大到小排序,在42个城市中列第11位。成都、西安及昆明三个省会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155.75亿元、588.24亿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规模水平、城市效益水平、城市能源消耗与节约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和城市生态水平五个方面,构建包含28个指标的两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该指标体系,分别测算2010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城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情况.ward聚类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出34个地级城市两型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绿色化驱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可以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水平、较低水平和低水平5种类型,地级以上城市绿色化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存在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发展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对绿色化产生正向驱动作用,工业化水平和资源消耗程度对绿色化产生负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模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05~2012年资源枯竭型地级城市旅游业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度了资源枯竭型地级城市旅游业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大小;同时采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旅游效率的增速情况。  相似文献   

6.
2013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在保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的带动下,致力于加快全区的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使全区城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本文根据全区城市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及其他有关数据,对全区9个地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一、地级城市人口劳动力等要素进一步集聚2013年,全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城镇化成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基于对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利用2015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横截面数据,测度了我国城市(市辖区)的经济效率,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效率水平普遍较低,超过80%的城市经济效率低于0.5.并对经济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科技活跃程度、市场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城市经济效率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柯善咨  韩峰 《统计研究》2013,30(3):64-71
本文根据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构建城市供求潜力指标,估计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供求潜力,分析和评价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发展潜力差距明显,潜力较大的城市在空间上连片分布;城市供求潜力以重点城市和主要城市群为依托按点—线—面依次推进;我国城市系统空间分布与城市供求潜力显著关联。分析还表明,许多特大和大城市可能已经出现集聚不经济,而大批中小规模的地级城市则有尚未利用的发展潜力。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统计测度,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十五”期间,是四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5年,也是四川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五年。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和物流中心,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城市社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形象,构建人居和谐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尤其是四川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成就辉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00年末,四川城市(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下同)城市化率仅为35.6%。截止2004年末,我省城市辖区总人口达到222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917.…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构建了反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搜集各种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该指标体系对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综合实力分析;其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各城市旅游效率进行了分析,从而判断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比较,找出各类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向丽  胡珑瑛 《统计与决策》2017,(16):126-130
文章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内1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Tapio脱钧指数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十大城市群及所属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关系,并对其脱钩状态进行判别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京津翼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最理想,辽中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均为相对理想的脱钩状态,其他城市群的脱钩状况均不容乐观;在17个中心城市中,仅有洛阳、深圳、成都和西安4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城市脆弱性的脱钩状态相对乐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3大城市的脱钩状态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 --以福建省地级以上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对福建省9个地级以上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1—2017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森林资源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数据,运用空间面板SARAR模型,系统考察了城市森林资源状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城市森林建设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森林资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途径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集聚等途径来实现;城市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是广泛存在的,不因城市规模大小而消失或减退。对以上结论的进一步检验发现其仍然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强度、水足迹土地密度和水足迹废弃率衡量水足迹效益,基于1998-2014年城市空间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纠正系统GMM法实证发现:城镇化与水足迹效益存在空间自相关,水足迹效益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中国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土地密度和水足迹废弃率,但未显著降低中国水足迹强度。分区域与分城市类型看,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三大地区和三类城市人均水足迹和水足迹土地密度,其中东部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两者增幅最大;城镇化未显著降低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水足迹强度,但显著降低了东部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水足迹强度;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水足迹废弃率,但对东部地区水足迹废弃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也未显著降低地级以上城市水足迹废弃率。据此,中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水足迹效益,缓解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291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结构研究,从城市旅游资源丰度、品味度、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交通及旅游接待设施等多方面,针对经济、交通及旅游资源等发达和欠发达的两类城市,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区别探讨上述各因素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路径、大小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归结出中国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两种不同模式,即针对发达地区城市的"旅游促经济"模式和对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经济带旅游"模式,并分别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国家统计局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全国219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不含所辖县)进行综合实力评价,并依照总得分把所有城市划成四个类别:第一类城市19个,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平均得分高出所有参评城市平均得分2个标准差;第二类城市36个,为综合实力次强的城市,平均得分高出参评城市约1个标准差;第三类城市102个,为综合实力中等的城市;第四类城市62个,属综合实力相对弱的城市,平均得分低于参评城市1个标准差。浙江省10个地级市中,杭州为第一类城市,宁波属第二类城市,温州等7个为第三类城市,另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从1990~2006年中国的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SO2排放量,采用城市层面的数据实证考察了样本城市的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在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也发现在样本城市中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恶化空气质量,而是改善了空气质量,同时也发现第三产业比重以及资本密集度这两个变量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存在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8.
孙萍  胡珍 《统计与决策》2024,(8):162-167
文章基于2017—2020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营商环境与创新产出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数字治理可以通过营商环境的间接作用对城市创新产生正向影响;考虑空间效应后,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却不显著,表明目前政府数字治理对城市创新发展的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9—2021年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政策的内在作用机制包括吸引人才集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政策对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科教水平异质性和沿海特征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惠献波 《统计与决策》2023,(19):107-111
文章以2006—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创业活跃度视角,采用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激发地区创业活跃度,从而提升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创业活跃度的协同效应在非中心城市、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