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名词词头“有”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典籍中,“有”字常常加在国名、族名等专有名词之前,如: 1)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2)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节性,惟日其迈。也可以加在普通名词的前面,如: 3)今尔有众……。对于“有”的这种用法,目前有三种看法: 一、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这种看法并不妥当,因为“有夏”“有殷”“有周’“有众”等中的“夏”“殷” “周”“众”都可以单用,并非“不成词”。如:  相似文献   

2.
<正>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情致缥缈”的祭祀歌。但《九歌》之名并非屈原始,而有着悠久的历史。《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都是说《九歌》在夏代以前就有了,是夏启从天上取下来的,能演奏,用以乐神的歌曲。《楚辞·九歌》是否就是夏以前的  相似文献   

3.
<正> 现在的中国通史著作,于西周之后划分出一个春秋时期。但是,从《史记》直到清末的通史书籍,均以“周”来统摄今天所说的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那么,“春秋”作为历史时代的名称是从何时开始的?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认识我国史学史中历史年代学的变化。我国是一个自古就重视自己历史和史学发展的国家。如何命名已往的时代,是史学编纂方面首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便产生了历史年代学。春秋及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西周人称他所取代的前代为商代或殷代,“商”或“殷”既是旅名,又是殷人国都所在地名,同时还是殷人所建王朝之名。商时人名其前代为夏也是这样。所以《汤暂》记载商人称夏代为“有夏”,《召诰》记载西周人称夏代为夏、称殷代为殷。春秋时人继承  相似文献   

4.
秦人早期史迹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古代史上,秦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史记·秦本纪》说: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七六二年)“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者。”这以前,秦人还处在蒙昧状态,还没有成文的历史。现存古代史籍中所记载的秦人先世史迹十分模糊。本文拟对秦人早期——武公以前的史迹作初步的探索。① (一)秦人的远祖及其与殷商的关系据《诗·商颂》和《史记·殷本纪》,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殷人的始祖契。这样的“鸟生”传说,在我国历史上,从东北到渤海沿岸,以至于江、浙一带,是普遍流传的。这是以鸟作为氏族的图腾。据胡厚宣同志《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9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历史最为古远的成员之一。关于苗族的族源,史学界的说法颇多。有说《尚书·吕刑》中提到的以“蚩尤”为其首领的“苗民”,即其先民;有说《尚书·牧誓》中提到的助周武王伐纣的“髫”人即“苗”人,是他们的后代开创了楚国的煌煌伟业,有说那也就是《尚书》“禹贡”、“尧典”,《史记》“五帝纪”以及《战国策》、《淮南子》、《山海经》等许多古籍中提到的“三苗”、“有苗”;等等。但尽管各说不一,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都认为苗族的先民远在夏代以前,就生息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了。他们同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炎帝一道,翻开了中华民族史册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6.
一“蒙”地望考 《竹书纪年·殷商·盘庚》云:“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蒙是个重要地名,但“蒙”究在何处呢?《左传·庄公十二年》载:“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杜预注:“蒙泽,宋地。梁国有蒙县。”而西汉时在宋地设置的梁国,所辖又有蒙县,看来古地名“蒙” 与宋地的“蒙泽”有联系。《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 杜预注:“蒙门,宋城门。”宋国都城的城门曰“蒙门”,这与蒙地似乎也有某种联系,是不是“蒙”就在宋国都城不远呢?《史记·宋微子  相似文献   

7.
(一)《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周礼·春官》和《礼记·玉藻》中可以看出,西周的记史和史官制度,比之殷商更趋完备.《春秋公羊传注疏》引闵固曰:"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可见,西周以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史书.《墨子·明鬼》谓西周晚期周、齐、宋、燕皆有《春秋》.《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就是说,按年代顺序记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事迹的《乘》与《祷杌》,其性质与体裁同于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史记·十二诸  相似文献   

8.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吴越春秋》“掩余”并作“盖余”。李富孙曰:“《释言》曰:‘弇,盖也。’《释文》:‘弇,古掩字。’《〈周语〉注》《〈淮南·说林〉注》并云:‘盖,掩也。’是掩与盖义同。”又引武氏亿曰:“《韩非·说林》‘将攻商盖’,《书》作‘商掩’,《孟子》作‘伐庵’,此奄、掩、盖字异而义同。”今按:武、李二氏之说实皆本于《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索隐》曰:“《春秋》作‘掩余’,《史记》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武氏、李氏正是据《索隐》前说立  相似文献   

9.
殷伟仁此文载《人文杂志》1988年第二期.文章对《尚书、汤誓》中“时的曷长,予及汝皆亡”一语,作了“新释”。“时”,《史记、殷本纪》引作“是”,作指示代词“这个”讲.“日”,即时间、时候.解“日”为太阳,并喻夏桀,于理难道.其一是,夏代的天文历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夏历与农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难道夏代农人连太阳晨出暮落都不知道,会以为太阳死亡吗?其二是,把“日”解作太阳已久妥,复谓“日”喻夏代众人恨透了的夏  相似文献   

10.
《学术研究》八=年第四期张蓁《狗马病》一文,认为:《史记·汲郑列传》:“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一句中,“狗马病”三字间有脱文,其原本当如《汉书·汲黯传》作“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愚以为失之武断。理由如以: 一、张文认为《史记》脱简,无版本根据。二、《汉书·汲黯传》上引句下,王先谦补注已指出:“《史记》本作‘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通鉴》从之。狗马病,犹言犬马之疾也。”而王氏未说《史记》脱简,仅将两说并存,并且为“狗马病”作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高徒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何晏于《集解》谓:“小道,谓异端”。清人焦循《论语补疏》说:“圣人一贯,则其道大;异端执一,则其道小。故小道为异端。”《论语·为政》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却不同寻常,欣赏这些“小道”,认为有“可观”之处。子夏有这样的见解,却又自相矛盾地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令人顿觉圆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文汇报》第三版载有《“楚”“荆”小考》一篇考证性的文章。文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汉书·高帝纪》贾逵注也引以《史记·正义》(似应作《史记正义》或《史记》正义,因‘正义’并非《史记》篇名——笔者),认为‘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遂行于世’”——并且注明,这句话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8页。看副这句话,不免要引起两点疑问:其一,现在见到的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虽然后世注家多至数十人,但通行的只有唐初人颜师古的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贵刊1986年第五期刊金德建同志的《论司马迁所见(尚书)中有〈分殷之器物〉》一文,读了之后,觉得大有商榷余地。提两点意见如下:1、《史记·周本纪》:“武王既胜殷,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器物”二字即上文的“宗彝”,《书  相似文献   

14.
《尚书·甘誓》记伐有扈氏事。谁伐有扈氏,经文未明言。《史记·夏本纪》说“有扈氏不服,启伐之。”《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以为伐有扈氏者是夏启。《墨子·明鬼下》引用《甘誓》全文,而篇名作《禹誓》,以为伐有扈氏于甘者是禹。我们认为前说符合历史实际,《甘誓》所记伐有扈氏者不是禹。禹容或有伐有扈氏事,但是这次不是他。自《甘誓》本文看来,作誓者口气严厉,态度决绝,誓与有扈氏作殊死战,显然只有杀益夺权,用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因而遭到有扈氏激烈反对的启才能如此。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夏商周之前是否有虞朝一种较普遍的意见认为 ,夏商周之前没有虞朝。夏代以前 ,明确称道的政治事迹 ,只有尧、舜、禹相禅让一事 ,以舜 (有虞氏 )来说 ,在位仅五十年 ,而夏、商、周各传位数百年 ,称帝王名号者都在 10人以上 ,有虞氏作为一个朝代而言 ,是难以成立的。另一种意见认为 ,虞朝是古代史中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韩非子·显学》载 :“虞夏二千余岁”。按此说法 ,有虞氏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根据《国语》、《左传》等史料记载 ,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 :幕、穷蝉、敬康、句芒、牛、瞽瞍、舜、商均…  相似文献   

16.
岛夷释     
今本《尚书·禹贡》冀州:“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西汉孔安国对此解释说;“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又说:“南海岛夷,草服葛越”。后人据此考订岛夷方位,有以冀州岛夷为靺鞨,地在我国东北;扬州岛夷为日本以及渤海诸岛(《史记·夏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又有以冀州岛夷为朝鲜,扬州岛夷为日本(清胡渭《禹贡锥指》卷2、卷6)。近周维衍同志发表《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则主张扬州岛夷为台  相似文献   

17.
出土文献对于学术个案的解决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王国维在 2 0世纪初 ,利用当时新发现的甲骨卜辞撰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基本正确 ,从而证明《史记》所载中国古代史中的商代部分基本可靠 ,并可由此推断《夏本纪》的信度。这一学术成果将中国历史中的所谓“历史时期”向前延伸了近两千年 ,其价值不言而喻。汤炳正通过对阜阳汉简中《离骚》《涉江》残片的研究 ,批驳了“屈原否定论”。汤漳平、谭家健等通过对银雀山汉简《唐勒赋》的研究 ,纠正了学术界对宋玉赋的片面否定 ,大大推进了人们对…  相似文献   

18.
孔丘(前551—前479)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也是最早实行分科教学的人①。但是,有关孔丘“删诗”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最早提出孔丘“删诗”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自司马迁孔丘“删诗”之说一出,赞成的,反对的,都大有人在。赞成孔丘“删诗”的,可以班固、王(辶免)、刘知几等人为代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王逸《楚辞章句序》说:孔丘“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阐明周代军事编制中“卒”的规模、性质和作用,探求“卒”的起源,并澄清《史记·周本纪》中所谓“大卒”的含义。 一 在春秋以前,“兵”指武器,“卒”指战士,二者迥然有别。但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卒”不单纯是战士的泛称,而是一种军事编制。《孙子·谋攻》:“凡用兵者……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孙膑兵法·威王问》:“毁卒乱行,以顺其志。”都是在军事编制的意义上使用“卒”  相似文献   

20.
“隐宫”“隐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宫”之词首见于《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皇始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廖,世世卑贱”。究竟什么是“隐宫”?最早作出解说的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