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户的视角下,从农户认为“对自己和村里人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最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两个方面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农民自己最迫切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最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的排列顺序有很大不同。这说明有些公共产品属于“俱乐部产品”,农民可以自己投资或者投资一部分;农民最需要政府投资的是自己急需但不愿意投资或无法投资的公共产品。建议尽快建立政府决策和农民自主决策相结合的农村公共物品建设体制。涉及宏观的、外部性强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决策;外部性不是很强的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则建立消费者参与机制,让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回家之路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前段时间,老师在班上作了个调查,结果有80%的同学都是“自己回家”。这真让我羡慕嫉妒恨——我的回家之路,从来都是爸妈来接。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经过再三考虑,我把今后要自己回家的决定告诉了爸妈。妈妈一听,马上大声反对:“不能一个人回家,太危险了!”“你慢慢长大了,可以自己回家。”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王先生 某公司业务员 因为是公司的业务员,经常陪同客户吃饭,加上又是单身,所以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吃饭。就我的消费经验来看,商家总是花样百出地试图“宰”顾客,就拿我上星期的三次经历来说吧: 星期一的时候请几个公司的客户吃饭谈业务。饭后结帐时服务员说是428元。我感觉不对,让服务员再算一遍。服务员算后就说,“对不起,刚才算错了,多算了30元。”可我还是觉得不大对劲,于是让服务员拿账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学家们通常假设,当买者做出决策时他们是理性的,他们是从自己购买的物品得到多大收益最好的判断者,而且他们的偏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因此,在大多数市场上(这里排除了诸如吸毒之类的不良偏好的市场),“消费者剩余”都反映了社会经济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剩余”作为对市场结果的“合意性”所作出的规范性判断,同时也是对一种经济制度或一项制度安排好坏的判断标准。当社会的决策者尊重并考虑消费者偏好时,“消费者剩余”就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具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一)“消费者剩余”的基本内涵在边际效应递减的世界里,当人…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挣钱     
今天.天气燥热,太阳不知疲倦地烤着大地。我坐在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大火炉里。我想买杯冷饮解解渴,一掏口袋——没钱.向爸爸要吧,他人又不在家。我第一次感到没零花钱的“痛苦”。“唉。算了,每次都是向爸爸要钱花,今天,我自己挣。”我下定了决心.觉得凭我自己的能耐,挣个三五块钱还是做得到的,再说也.能让爸爸妈妈刮目相看哪!  相似文献   

6.
让,“言字旁”加一个“上”字,很简单的一个字,但不只是普遍意义上的“用言行告知别人先”。让,有它自己的真诗。让,是素养礼貌的体现。那天,我乘坐公交车去书店。走到半道,上来一位老奶奶,她颤颤巍巍地向里走。车上那么多人,可都像没看见一样--坐着的,要么低着头朝向窗外,要么装睡觉;站着的大部分都在看手机。我缓慢起身,突然车子一个加速,我又坐下了。老奶奶的脸上显得有些憔悴,吃力地抓着扶手。我还真有点儿于心不忍。  相似文献   

7.
马飞 《家庭科技》2008,(3):15-16
购买过平板电视的消费者对促销员的本领都深有体会:对产品滔滔不绝的宣传,各种专业名词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同时偷换概念。甚至干脆是错误的宣传,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把糊里糊涂的消费者框进去了。  相似文献   

8.
产品信息欺诈是电子商务欺诈的典型代表,提高消费者对产品信息欺诈的风险感知,已成为保障网络交易空间安全的关键。为度量消费者在电商交易中对产品信息欺诈的感知风险,基于产品信息欺诈特征,提出了感知风险分为产品评价风险、价格风险、推荐信息风险、配套服务风险和产品信息展示风险等五个维度,开发了“我认为商品评价不是消费者做出的真实评价,是商家刷的”等24个测量题项。建构并验证五维度一阶因子模型、单维度二阶因子五维度一阶因子模型的感知风险结构的测量模型,提出了后者的测量结构更优,有助于对消费者感知行为进行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读编往来     
每次阅读读者来信,那些真挚的文字都让我有一种跟读者距离很近的感觉,仿佛读者正坐在对面轻声细语的娓娓道来。读者对我们的表扬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某小编语);读者对我们的批评我们虚心接受并努力改正。记得有位读者对我们说过“杂志是做给读者看的,而不是做给编辑看的”,很欣慰能有这么多关心我们支持我们的读者,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杂志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那是我在北京参加一期培训。课间安排了一位专家作讲演。讲演者总希望有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学?”可没有一个人响应。但我知道,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由于怕被提问,大家都选择了沉默。专家苦笑了一下说:“我先暂停一下,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在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讲演。每次开讲前,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一下,让它可以立着,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大大地用粗体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放在桌前。这样,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直接看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家电消费者,面对商家的百般承诺不免眼花缭乱,最放心不下的,还属家电进家门,厂家变脸色。因此,购买家电前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厂家的售后承诺,对每个消费者来说都很重要。 在国家正式的“三包”规定中有关服务年限的规定有两点:一是产品自售  相似文献   

12.
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理论研究中,意义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审美为指向.审美文化产品的意义又是由审美、道德、宗教、政治等要素所建构起来的多元世界.在这诸多要素中,道德的、宗教的等非审美因素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了审美化并对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影响:首先是将构成审美文化产品意义的所有因素都转化成了“游戏”,从而实现了将伦理诉求等目的性的目标转换为“游戏”这种无目的的形式这一策略;其次,将“游戏”形式化、规范化,使得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审美期待,并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天宇 《家庭科技》2008,(12):21-21
马丽还有5个月就要做妈妈了,欣喜之余忽然想起了一件事:这个时候最应该好好保护自己和腹中的胎儿,得赶紧买一份保险。但让马丽郁闷的是,她和丈夫一起咨询了多家保险公司,竟然没有特别适合孕妇的险种,而普通的寿险产品则几乎都对她说“不”。  相似文献   

14.
关于隆胸     
有趣的矛盾 谁都不能否认,女子隆胸在我国一些大都市正蔓延成一种现象。 从“游泳健胸”到“秘方催化”再到“隆乳器”广告铺天盖地产品大为走俏,更有甚者,随着海外有关手术隆乳报道不断地见诸报端,竟有不少女性对此芳心萌动,欲冒险一试。 曾有人专门作过一项调查。问题是:“你为什么要隆胸?”结果令人遗憾,有83%的被调查女性答曰,为了贏回一点爱;或曰,为了能引起异性对自己的关注。”我的丈夫一定是  相似文献   

15.
虽然大部分男人都能接受女友花自己的钱,但是持“我的钱她就应该花”这么大方观点的男士还真是少见,只有大约15%的男士认为,爱花钱是女人的天性,女友花男友的钱也很正常。但是如果你真的交上了一位“烧钱”的女友,又不想让钱“破坏”你们的感情的话,你该如何做呢?  相似文献   

16.
王杰同志处处都以革命利益为重,事事先为他人着想,这种“忘我”精神,我们必须学习。王杰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对照检查自己,认真改造自己的思想,这种“不忘我”的精神,同样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忘我”又“不忘我”,这是一个革命者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高度自觉的表现。弄清“忘我”和“不忘我”的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六年五月七日,从报上读到中国新闻社的一条新闻,为了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惨痛的历史教训,全国政协副主席巴金提出:“我主张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就是想让大家——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血的教训。” 对这个建议,熟悉的朋友无不称赏,认为这是一个为党、为国、为民“计深远”的好主张,它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于是,我草就了一篇短文,投给某报,想为建立“文革博物馆”造点舆论,稿子头一天送去,第二天就退了回来。我真没想到处理得这样快,也没想到退的理由这样怪。退稿信上说:“稿子责任编辑、部主任、主管的副总编辑都看过,从思想上都认为,建立‘文  相似文献   

18.
《家庭科技》2006,(10):41
我对网通的话费查询台很有意见,每当你拨通号码后,电脑都会指引你按这个键那个健,往往查询一次话费需要按上十几二十次,最后还经常出现“系统忙,稍后再拨”这样恼人的结局。我决心让给我制造这些麻烦的人切身体会一下消费者的苦恼。  相似文献   

19.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市场开拓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既是产品的归宿,也是产品的出发点。一切从消费者出发,依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作产品定位,企业方能竞争致胜。1998年由北京叶茂中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策划的“劲王野战饮料”成功案例就是一个明证。一、策划背景湖南红豆食品有限公司原出产“劲王枸杞汁”。该产品是一种果蔬型易拉罐饮料,其中枸杞含量达到80%,是真正的纯天然产品,具有保健功效。公司决策层一致认为:只要我们货真价实,就一定能够得到市场的回报。可是产品于98年5月份上市,市场未能启动。公司很快…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孔子所说的“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一语 ,以往的各种解释都不能令人信服。此句的关键是对“隐”字的理解。“隐”不是包庇过错 ,而是为了启发觉悟 ,让他自己“见其过而内自讼” ,更好地认识改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