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尹文     
<正> 一、尹文其人尹文,战国时齐国人。《汉书·艺义志》名家列《尹文子》一篇,班固自注:“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唐颜师古注:“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故尹文是著名稷下先生之一。关于尹文的生卒年代,除上引《汉志》记载以外,刘向《说苑·君道》篇载齐宣王向尹文请教“人君之事”;《太平御览》述录“尹文子见齐宣王”,并为之排解“国中寡贤”之叹(转引自厉时熙注《尹文子简注·佚文》)。可见,宣王时,尹文闇练政事,善解王忧,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政治活动家。从他的政治影响和理论素养推断,这时他的年龄当不少于三、四十  相似文献   

2.
审美与人格     
(一) 现代心理学愈来愈表明,人不是一个“空白”有机体,而是一个有着“齐全的贮备”的有机体。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时,以他的“齐全的贮备”为中介。同理,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也要以他特有的贮备——审美心理图式为中介。那么,一个人在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时,他的最基本的心理图式是什么呢?对此,美学家们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归之于知觉(阿恩海姆),有的归之于情感(托尔斯泰),有的归之于直觉(克罗齐),还有的归之  相似文献   

3.
隐逸文化对庄子哲学有直接的影响。隐士是隐逸文化中的主体,庄子生活的战国以前,中国有大量的隐士。庄子从这些隐士身上,看到了隐的方式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它拿来作为人处于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调剂,是极其有用、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把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借来作为尘世中人调合个人与现实矛盾的一种中和、有效的办法,用以疗救和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从而使“心隐”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汉字创造中的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记录,是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的恒存载体,要研究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可不对他所使用的文字作一考察。语言形成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进化过程,为人类所特有,是“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主要标志之一。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字,对于认识他的思维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原始岩画一样的原初意义,而且可以了解其思维方式的几乎全部  相似文献   

5.
<正> 雨果说:“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是以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人生的悲欢故事,使读者读过作品就能准确地说出作者的姓名。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王统照是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不仅以别具一格的诗歌、散文驰名于五四文坛,他的短篇小说也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一个真诚作者的真诚心思”瞿世英曾经这样评论王统照的小说创作:“剑三的做小说,不是硬做的,不说时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在本世纪初年,当革命派和维新派进行激烈的论战时,有一个甘于寂寞的学者却在沉思宇宙人生的问题,为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的矛盾而感到苦恼.他就是王国维.一、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王国维是一个对哲学很有兴趣的人.他确实认真地钻研了哲学,然而他在三十岁时所写的《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7.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又问:“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这个酒店的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档次。请客时他是不会给自己丢面子的。  相似文献   

8.
伊林的法律意识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法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客体制度来加以认识、体验。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所谓的“规范法律意识”:第一,法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第二,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法的意识是规范性法律意识,是“源于追求精神的意志的追求法的意志”;第三,规范法律意识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几个不同的人学基本范畴,它们是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这些关于人的总体范畴有个人、实践、活动、生活以及存在等,其中存在范畴是与其它范畴的现实涵义相同的,是在同一语义上被马克思使用着的。例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也即人的活动,他说:“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存在”是从人的本体角度说的,“活动”则是从实践角度说的。又如存在也即生活,他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是从人的生存过程角度说的。马克思的这些人学范畴对后来的西方思想史,——在更大范围内是对世界的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与当代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提出了以人与地球的关系作为人与人的关系的前提,改变人的主体性本质,从而成为当代环境伦理学“大伦理观”的思想先驱。他的“人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的诗句,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类设想了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与境界。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动物解放/权利论、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等流派致力于探讨最适合人类和自然地球生存的伦理方式,将人类作为存在的“看护者”的本质具体化,这些都是对海德格尔有关思想的积极回应、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一段尊师佳话,叫做“程门立雪”。北宋时,河南有两位名望很高的人,一个叫程领,另一个就是他的兄弟程颐,俗称“二程兄弟”,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当时有位名叫杨时的人,非常仰慕程领的道德文章。有一年,程领到杨时为官之处讲学,正值场时奉命调任,但他宁可辞官不做,坚持要拜在程颢门下。杨时向程颢请教了许多问题,获益非浅,当他离去时,程领目送着他并对旁人说:“我的学术后继有人”。四年之后,程颢去世了,杨时又拜程颐为师。这时的杨时,已经是40岁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需…  相似文献   

12.
西欧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杀富济贫”侠盗罗宾汉,演绎了一个让大多数人爱而少数人恨的历史故事。遗产税在欧美有“罗宾汉税”之称,当今美国有一个被称作“当代罗宾汉”的纳德,他作为美国消费者权益协会的活跃分子给电脑大王、世界首富盖茨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要他牵头召开一个全球358名亿万富翁参加的会议,讨论美国和全球贫富悬殊的状况和解决方法,并制定出一项资助穷人的计划,实际也是要“杀富济贫”。当然,在历史上“杀富济贫”的方式是刀光血影,而现在则是出台相应税种来调节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的现象。遗产税就是一种“杀富济贫”式的税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标点符号的应用,“句读”问题已经解决,但也有因标点之误或断句之妙,而生出许多逸闻趣事。 “文革”期间,有位领导干部事先没有认真看过秘书写的稿子,在作报告时,他照稿宣读。当念到毛主席语录“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时,由于“吗?”写到第二页去了,这位领导于是大声念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台下的人都哄笑起来。当他翻  相似文献   

14.
刘锴 《家庭科技》2013,(10):43-43
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天天都心情阳光。遇到"负心情"侵扰时,如果不及时排解,会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健康带来影响。那么,该如何正确排解和摆脱生活中的"负心情"呢?走动心情不佳、郁闷烦躁时,不妨走出家门,探访久违的老朋友,到亲戚家小住几日,到名山大川玩一玩,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走一走。通过转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心目中,普遍将“无用”看成一个非常糟糕甚至非常可耻的事情。父母骂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老婆骂挣不来大钱的丈夫,常用的句型之一就是:“你这没用的东西!”推而广之,学者通常也最怕别人说他弄的学问是“无用”的。特别是那些弄没有“经济效益”的学问的学者,你甚至不能问他“你这成果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当心他和你急!他会怀疑你问这样的问题心怀恶意。我有不少朋友,在填表(申请课题、评职称、报奖之类)时遇到表中“经济效益:×××万元”这样的栏目时,就感到自己矮了一截,甚至好像受了某种侮辱。他们问我怎么填…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文化传统里,所谓的“独裁者(Diktator)”首先是指那种拥有无上“话语霸权”、并以“训话”(Diktat)为主要言说方式的人。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的言说方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论语》中的“孔子”本质上不是一个“对话者”,而是一个“训话者”,“Diktat”是他最主要的言说方式,并且这种言说方式可以说是孔子思想“体系”内在的要求和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文论早就注意到文与人的关系,特别在谈文章风格时,更是如此。苏轼本人有“文知其人”说。苏轼是宋代散文家中最具鲜明艺术风格特色的作家之一,其散文的基本风格,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平易畅达,雄健奔放。而这又同他本人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自幼就“奋然有当世志”,仰慕范仲淹、欧阳修等革新朝政的人中豪杰。当他怀抱儒家经世济时的理想登上政治舞台后,就对当时积贫积弱、江河日下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只有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可在法国巴黎有一个奇人,天生两条舌头。这个双舌奇人名叫菲利浦·迪安尼,现年34岁,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英国人。他出生就有两根舌头,上下交叠,牙牙学语时,发出的声音模糊不清。等到稍懂人事,他发觉自己说话时两条舌头一齐卷动,样子很古怪,因此尽量少说话,也很少笑,免得出丑。他生活得很寂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间复年青作家的信中,曾提出艺术创作“不必趋时”的重要见解。他说:“我的意思是:现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趋时,自然更不必硬造一个突变式的革命英雄,自称‘革命文学”。这里,鲁迅显然不赞成文学艺术的趋时倾向,反对某种意义上的趋时文学。但是,当我们全面地了解鲁迅的著述时,却发现,鲁迅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趋时文学辩护。他在《趋时和复古》中,反对林语堂讥笑进步文学为“趋时”,反对抬出刘半农作为打击“趋时”的神牌。鲁迅指出,刘半农在青年心目中所以有地位,并不在于他的“复古”,而在于他的“趋时”,他正是一个以“趋时”而出名的人。五四时期他作为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时,有一部分人“毁之为‘趋时’”,后来时代前进了,这谥号也随之消失,而他自己变成干干净净的名人,于  相似文献   

20.
余华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九八七年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吃惊于主人公青春初旅,竟对世界作如此无奈感受,也吃惊于作者奇异怪诞的感知生活的方式,由此便牢牢记住一个未曾听说过的名字:余华。此后我几乎读遍余华公开发表的短中长篇小说,但对作家本人,却说不出个子丑贸卯,很长时间里甚至连他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今日文坛,“炒”是一种时髦,或“炒”作品,或“炒”作家,更有取终南捷径者,先将人“炒”得红红紫紫,夹风裹雨,再去张罗作品,美其名:包装。待到揭开盖头,读者所得,仅空“棱”一只,“珠”是想还也还不出的。余华不要“包装”,他把自己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