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OKL框架结构设想OKL框架结构设想是建立在要把旅游建设成为黑龙江省支柱产业的基本思路之上提出的。其总体框架布局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依托中心城市、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和边境口岸,全方位发展黑龙江省的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与交通通讯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黑龙江省公路交通确定了“OK”型发展框架,即环哈尔滨“O”型交通网和以哈尔滨为中心向东北、东南部辐射的“K”字型交通网。OK公路交通网的建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黑龙江是中国的界江,是我省与俄罗斯的分界线,这一分界线从黑龙江漠河沿边界而下呈现出L…  相似文献   

2.
再论都市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定位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旅游是都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都市的特点决定了都市旅游的特点。发展都市旅游必须与都市社会发展相协调,不能以牺牲都市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都市旅游新模式。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是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发展旅游业定位都市旅游,顺乎了“天时”、“地利”、“人和”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历程、特征和趋势的基础上,将“旅游中国”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突破将“旅游”与“社会”视为两个独立并行领域的二元思维,可对中国旅游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嵌交织的复杂图景展开更具整体性、整合性和历史深度的刻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旅游发展“黄金十年”的社会效应已远远溢出其经济产业属性:对内,旅游是体现人民主体性、创建和美家园、塑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旅游即社会生活,进而在中国多区域、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下,通过构筑互动交流的旅游“融空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通过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旅游外交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在全球互动中推进文明互鉴,增进文化自信。旅游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话世界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4.
黄山市,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也是中国现代旅游的发祥地。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黄山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安徽旅游的龙头,跻身全国旅游“第一方阵”。  相似文献   

5.
“泛珠-东盟”旅游合作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泛珠三角”作为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在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的过程中,应顺应建立更为密切的中国—东盟合作的发展趋势,发挥自身与东盟旅游合作的优势,利用与东盟旅游合作的制度安排的多样性以及旅游合作中的机遇、机制和平台的多重性特点,开展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对接,建设“泛珠三角—东盟旅游经济圈”,将“泛珠三角”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旅游经济圈”的桥梁和枢纽。  相似文献   

6.
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涉外导游是指从事国际入境旅游服务和中国人出境旅游服务的导游人员。通常包括:接待国外旅华团队的中方“全程陪同导游”和“地方陪同导游”;中国人出境旅游团队由中方派出的“领队”;旅游景区(点)从事涉外旅游讲解工作的“景区(点)讲解员”。涉外导游主体是各类外语语种导游,也包括部分以接待海外华侨、港澳台胞为主的中文普通话和方言(如粤语、客家话、潮州话)导游。人数不多,约占导游总数15%左右,但却是导游队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我国涉外旅游主要的接待任务。中国国际旅游市场包括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和中国人出境旅游市场两部分。相对于…  相似文献   

7.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赋予旅游业以共同富裕、公平福利、全民共享、个体关怀、全面发展等深刻意涵。面向“旅游人民性”的时代背景,乡村旅游发展应重构中国本土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理念、关注乡村旅游智慧化转型中的个体数字鸿沟、完善低成本的乡村旅游消费体系、系统保护乡村旅游消费者权力、从“文化本真导向”转为“文化创生导向”、调和规模效益与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人民性是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业的价值取向、发展模式、结构优势的高度提炼,构成重要的价值基础、意义基础和精神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8.
三峡·大坝·清江旅游联动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峡名胜风景区是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王牌产品,更是湖北建设旅游强省的核心竞争力产品;三峡大坝是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核心产品,更是湖北省旅游精品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的龙头产品;清江是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实施三峡·大坝·清江“一坝两江”旅游联动发展战略,是湖北省旅游业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继“一江两山”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这对湖北旅游形象的整体提升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一坝两江”旅游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意义,提出了三峡·大坝·清江旅游联动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王俐  周向红 《浙江社会科学》2023,(6):26-37+156-157
产业数字化是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本文重点关注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机理与路径。本文通过构建纳入数字化赋能效应的Hotelling扩展模型,从“流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深入探究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效应、路径及动态演化机理,进而通过测度旅游数字化水平、构建基准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主要是扩大旅游客流量、提升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推动旅游消费结构升级;(2)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以“质量”路径为主,在西部地区以“流量”和“质量”路径为主;(3)从路径演进看,数字化赋能旅游经济发展的“流量”路径效应日渐式微,将“流量”转换为“质量”是未来旅游数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昌懋 《理论界》2023,(3):87-94
萧红的哈尔滨“俄罗斯元素”书写,更多依赖女性的视角,前期是作为俄罗斯元素(等于地方性现代元素)不成功地展开客体的女性,后期则是作为现代主体的女性,同时也逐渐激活了阶级分析的维度,从而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对自己笔下俄罗斯元素的“认异”到“认同”。不论是“认异”还是“认同”,对于萧红和东北流亡作家群来说,俄罗斯化的都市哈尔滨,正是他们文学活动的起点,也是他们政治生命的起点;他们的那种因为直接对抗日本的统治而产生的强烈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在被塑造、表达和传递时,却往往要借助东北一地的地方风景;无论是左翼文学运动更期待于他们的关东乡土,还是他们自己魂牵梦绕的都市哈尔滨,都为他们提供了写作、抵抗和思考的深厚资源。  相似文献   

11.
建设国际旅游明珠城的思考聂玉梅美丽奇特的桂林,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国际旅游明珠城。为贯彻落实李鹏总理“桂林,国际旅游明珠”、李瑞环主席“桂林这个地方,是中国一块非常特殊的、了不起的宝地。桂林市委、政府要代表人民看好、管好、开发好这块宝地……”及...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届亚冬会在哈尔滨已落下帷幕,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在继续和升华。思考之一就是如何办好哈尔滨的特色旅游。 哈尔滨的特色旅游,是以冰雪资源为特色的旅游,集中在冰雪节期间。把哈尔滨的冰雪节与其他几个国家的冰雪节日相比较,对办好哈尔滨的特色旅游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旅游进行历时性分析,认为:在宗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旅游有着追求人格完善与人生完善的伦理要求;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中国现代旅游表现出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作为对现代旅游的反拨,中国的后现代旅游在消解“深度模式”和实践“价值多元”的基础上,进行着全新的个性化尝试。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旅游实践与旅游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生酷爱山水旅游,生命情趣极其旺盛,并留下大量的旅游诗篇,在旅游中托景言志,触景议论,借景抒情,表达他“乐而忘死”的“平生山水心”。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形成了格物致知、景物理趣的旅游思想,丰富了中国旅游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
实施“大旅游”战略.把黄山打造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破传统的观光旅游观念,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体验旅游。而发展乡村旅游正是贯彻这一发展思路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旅游"观念及其民族文化心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3,(12):114-120
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 ,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乡愁。而从民族文化的深度探析 ,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 ,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 ,一旦“失其本居” (旅 )而游于外 ,便难免有思乡之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才逐渐改变。商业经济萌动与旅游观念更新带来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 ,对该旅游热的出现及其文化背景加以分析 ,可以更好地印证古代特定经济背景和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化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旅游又是一项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旅游又日益成为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並不是仅仅在现代生活中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外国如此,中国也如此。不过,旅游文化的历史,在中国更为悠久,那种认为旅游是“舶来品”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本文即以先秦旅游文化的史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简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财富 ,从 1 987年至 2 0 0 3年 7月 ,中国已有 3 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已强势登场旅游业。如何正确认识世界遗产 ,如何消除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巨大隐患 ,已成为政府和学界极为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深远历史问题。一、“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   2 0世纪 90年代 ,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 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 ,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一、开展“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文化合作开发的意义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旅游开发与合作是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越来越成为人民消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活动尤其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极具发展前景,也备受社会关注。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和龙头的“泛珠三角”区域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圈和旅游带。“泛珠三角”区域既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钩玄提要,发中国古代旅游之微———读刘德谦的《中国旅游文学新论》臧维熙《中国旅游文学新论》是德谦的新著,也是他多年来潜心于旅游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名称为新论,意旨是很深远的,可以追溯到《周易·大畜》彖辞的“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和《礼记·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