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科技》2013,(10):54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合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相似文献   

2.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这一天,人们喜欢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  相似文献   

3.
《家庭科技》2013,(10):F0004-F0004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合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菜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相似文献   

4.
看上去不配     
阿才 《家庭科技》2007,(10):4-4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为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每年的重阳节都要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古人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相似文献   

5.
庚申九日偕胡愔仲阁丞嗣瑗赵仲宣运使从蕃徐勉甫秘书仁钊夏剑丞厅长敬观陈子式厅长昌榖烟霞洞登高余携先曾祖翠微登高图赴会愔仲阁丞题长句索和用原韵九日无风复无雨。言上南山高明处南阳座上约诸宾。先数日夏剑丞厅长宴客西湖南阳小庐遂定登高之约东海天边何问主。烟霞古洞菊花黄。潦尽潭清奇景吐。竹舆晓发鼓游兴。城北翩翩。  相似文献   

6.
我七十五岁高龄再上黄山,而且要步行,为的是再看一看“乎”字一笔九米四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因为这个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黄山绝景,她的气势与规模是世间仅有,他处尚无的。她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人登高审美及其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古代文人登高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作品为切入点,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古代文人登高审美的逻辑起点、登高审美的主要方式进行全面的学理分析,最后论述文人登高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文学的登高主题瞿明刚俯仰自得是中国人观照自然的主要方式,以此完成天、地、人的感应,而这种方式的达成却以主体“仰登天阻”的行为为基础,因而,中国的文坛艺苑便氤氲一股登览之风,形成了令人嘱目的登高主题。登高主题的多因发生作为审美活动的登高是一种社...  相似文献   

9.
登高母题的发生期是先秦两汉,此时作品中登高的审美效应是"游""观"皆重,情感特征为悲喜兼备.其中登高怀远者,最初的情感内容为思亲(西周、春秋),其后是怀乡(战国),两汉时期,开始出现怀古的内容.在魏晋之后,登高作品向重"观"之效应与独具悲情特征发展的过程中,楼台亭阁之类的人文建筑,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画像材料中,玄猿登高是比较常见的造型。汉画中的猿猴登临位置有楼顶、阙顶、榭顶,据此汉画像中的玄猿登高图可分为三种类型。汉画中楼阙常有其象征意义,尤其是门阙常指向成仙或升天。所以汉画中登高的玄猿有导引墓主升仙意义,这也是汉画中猿猴常与仙鹤、凤凰、羽人甚或西王母、东王公联袂出现原因之所在。汉画中的玄猿登高图及其升仙含义的获得或与战国秦汉间盛行的导引、行气等养生术有关,并在后世猿猴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瞿明刚 《船山学刊》2008,(4):156-158
长江三峡是悲秋的文学主题和时间悲情的原发地、多发地、绝响地。宋玉的《九辩》以心物同构模式和社会、人生、自然的巨大悲剧内涵开启悲秋的主题和传统,宋玉也成为真正的“言秋之祖”,“宋玉悲秋”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典故。长江三峡的悲秋主题在汉魏六朝即已扩为宏响,至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和《登高》而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第九册“■”部“菊节”条曰:“菊节,菊花开放的季节。清孙枝蔚《和俞天木侍御韵送钱均历归吴门兼呈令弟山铭广文》:‘偏逢菊节归家近,欲看秋衣念妇裁。’又《程生真州移居》诗:‘菊节须关户,秋华再泛舟。’”上引解释有误,所引书证亦不确。按,菊节,当为重阳节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魏晋具有审美意义的旅游之风大开,中国山水景物的审美观念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随着历史的推移,以其理论形态,散见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之中,略加整理如次:一、山水审美观照,强调审美主体(人)在旅游中的自由展开,与山水溶为一体崇山伟岳,在旅游中既供人攀登,又引人观赏。尽管《礼记·曲礼上》赫然规劝着所谓“孝子不登高”,却无法阻止古人登高的念头。《诗经》中状述登高之作,有《卷耳》、《陡岵》和《草虫》等篇。由此窥见高山峻岭,对古人的吸引力之大了。《楚辞》中登山远眺者,更是俯拾皆是。比如,“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九歌·湘君》)、“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九章·悲回风》)、“采山秀兮于山间,石磊兮葛蔓  相似文献   

14.
杜诗考索     
杜诗考索丘良任《九日曲江》是入蜀后诗杜甫《九日曲江》诗,仇兆鳌于题下注云:“当是天宝十二载作。盖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参诗,十四年九日,有杨奉先诗,此诗盖在前也。”《杜诗镜铨》、《读杜心解》均编在天宝十二载。时杜甫在长安。诗云:“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二·九”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只有具体展现“一二·九”运动的整个过程和活动,才能了解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的深封含义。有些人把“一二·九”运动简单地看作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那一天,这是不全面的。过去认为正确的解释,是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学生反日游行示威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的整个过程,叫“一二·九”运动,即从民族革命的“来潮”到“高潮”的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九日龙山饮》是一首五言绝句: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王琦为这首小诗写了如下的题解: 《九域志》:太平州有龙山。晋大司马桓温,尝于九月九日登此山、孟嘉为风 飘帽落,即此山也。《太平府志》: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旧志载桓温以重九日与僚佐登山,孟嘉落帽事。或云孟嘉落帽之龙山,  相似文献   

17.
男孩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男孩节与人日节、上巳节、七夕节、重阳节一起,被称之为日本的五大节日,因此,日本人民对过男孩节是十分重视的。日本的男孩节和我国的端午节有些风俗相似,不过男孩节的日子不是在阴历的五月初五,而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不过,他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米粉做成的,  相似文献   

18.
《优雅》2009,(3)
什未林:湖畔奏鸣曲 什未林是德国梅克伦堡一前波莫瑞州的首府,7个湖泊镶嵌在其间,因而被称为"七湖之城",这七个湖中有德国第三大湖什未林湖,湖光树影与湖上童话宫殿--皇宫的尖顶闪耀,秋日的徽风拂面而来,整个城市仿佛是映在水中的珍珠,让人沉醉在这湖畔的梦幻时光里. 什未林,秋日的晨昏美得让人心颤.  相似文献   

19.
家乡的红枣     
王玉芬 《快乐青春》2013,(12):53-55
“十一”假期,我回家看父母,重阳节正巧赶在假期内,便想陪父母出去好好玩玩。可父母却执意要我陪同去乡下老家看看。  相似文献   

20.
<正>1994年10月18日,游九华山返旅砥,时值秋日傍晚,伫立汽车轮渡船头,见水天一色,渔舟唱晚,远树掩映,新屋栉比,万类争荣,生机盎然。更令人意兴风发,块垒尽消,因反马致远聚物寓愁之,意,聚物寄兴,亦咏天净沙一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