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信息”这个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接着,它又漫步于社会科学。信息是什么?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信息确实给哲学的头脑带来“痛苦”。它是隐身人,看不见,摸不着,却感觉到它的存在。让我们从一些熟悉的情况说起吧。甲向乙传递一封书信,信上有文字符号:“我明天去你家。”信息是什么呢?信息不是书信,也不是文字符号,更不是甲或乙本身。信息是由书信文字等材料、符号、信号载荷,在甲与乙之间传递的“我明天去你家”这一消息内容。因此,所谓信息,就是物质世界中,物质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中传递或交换的消息内容。那么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关于物体自身的性质、状态、运动等等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久不通音讯的两个老相识在公共汽车上不期而遇,甲问乙现在哪个部门工作,乙回答说:“五官科”。甲莫名其妙:“你又不是学医的,怎么改行到了五官科?”乙解释道:“不是医院的五官科,是我所在的科室,一共六个人,设一个正科长,四个副科长,五个人领导我一个兵,所以群众戏称之为‘五官科’。”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反映的却是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因为在我们身边,类拟“五官科”这种机构越简越繁、人员越减越多的现象并不是绝无权有的。据《人民日报》披露,某机关有这样一个处,在精简中千方百计“翻牌子”、“变戏法”,最后变成了八个处,被群众称之为“八大处”。还有某省一个部的一个处,共有十九个人,除了一个正处长外,居然又任命了十八个副处长。这十九个正副处长,到底怎么进行工作呢?真叫人不可理解。  相似文献   

3.
谜语浅谈     
谜语又叫谜,也称灯虎或灯谜。长白山区的群众又称之为“闷儿”。猜谜叫“破闷儿”。 谜语流传很广。在广大农村,人人都猜过谜,人人都会几个谜语。近年来它又被工厂、矿山、机关、学校所重视,谜语进了文化宫、游艺室。猜谜活动又成为一种有趣的集体游艺项目,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应当重视。  相似文献   

4.
甲:1987年6月在安庆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哲学与改革讨论会上,听到你关于“一分为三”的发言,引起了我的兴趣,但也有许多想不通的问题,因此,我想请教一番,你说行吗? 乙:完全可以,但不是请教,而是共同研究,也可以互相争论。甲:你是在什么时候提出“一分为三”的? 乙:确切些说,1982年3月正式形成“一分为三”观  相似文献   

5.
留给女人说     
女人跟男人分手和男人跟女人分手是有分别的。女人跟男人分手,最紧要的是留一些尊严给他。男人跟女人分手,要把五个字留给她来说。 “我们分手吧。”——这五个字该由女孩来说。即使是你首先不爱她,你也该有风度地让她提出分手。男人惯常做的,就是对她愈来愈冷淡,让她自己觉得没趣,然后说:“我们分手吧。”女人会感激男人把这五个字留给她来说。她会永远记得是她首先不要你。这样的话,她也不会那么恨你。  相似文献   

6.
庚辰本第22回,在贾政的“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下小双批云:“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俞平伯先生在《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中将它标点为:“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俞先生的标点不对。我认为批书人是说贾政的谜语包藏了“贾府祖宗自身”,而不是讲“必”字“隐”  相似文献   

7.
寻找遗产     
智朋 《快乐青春》2011,(6):58-58,64
阿东的父亲是个很能干的老工程师.也是一个业余考古学家。他非常疼爱自己的独生儿子,经常给他出一些疑难古怪的问题让他猜,通过猜题,让儿子能聪明些。  相似文献   

8.
夹脚的鞋     
十个男人有九个不喜欢逛商店,我丈夫不在九个之外;十个女人有九个喜欢逛商店,我不在那一个之列。即使在节假日,你也别想能劝说丈夫和你亲亲热热上趟街,我真不知道他跟商场、商店有什么“深仇大恨”。如果你生拉硬拽终于让他与你同行,他也会让你怄一肚子气:你好心好意跟他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的高考中,曾有三次将谜语列为试题。众多考生面对“谜题”束手无策,有些人认为这是专出偏题故意刁难考生。其实,考试出此类题并不是从近代高考开始的。 第一次是在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增加了一道对联谜题。上联是“孙行者”三字,要考生答出下联。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名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过去,人们都理解为:“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其实,这样的理解并不符合老子的原义。由《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可证其原来是这样的提问:人民不怕死,怎样使他们怕死呢? 一、两个提问句上的毛病 此句出于今本《老子》七十四章。毛病发生在两个提问句上: 第一个提问句即本文提及之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今本多如此。“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帛书乙本(甲本此处缺损)如此。 今本的文句显然是反诘句,意为,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还用死来吓唬他们? 帛书的文句则是正面提问句,意为如果人民还是经常不怕死,怎样刑杀才能让他们害怕呢? 显然,二者有三点不同:(1)是“杀”而不是“死’,帛书之“杀”,指刑杀。“死”则包据自然死亡。不能等同“杀”。(2)帛书比今本多三个字:“若”(如果)“恒”(常)“且”(还是)。(3)  相似文献   

11.
你能成功吗     
EQ乐园:发掘你的潜能 不是测试你的“技巧”,也不是向你提出什么难题,目的只是想对你的成功倾向作个剖析,使你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和估计。请认真回答  相似文献   

12.
传家宝可以是一件古董,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件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也可以是一则家训……你家有没有传家宝呢?讲讲你心中的传家宝的故事吧!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思路点拨。说到传家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价值连城”四个字。如果仅想到这个,你就很可能画地为牢、坐井观天啦!  相似文献   

13.
谭赤子 《学术研究》2005,(6):145-146
粤东客家话表示“思”、“想”义常用“缅”字。如口语中说:“亻厓(我)缅出一只好办法。”“难为你总系缅等(着)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普通话的“想”。平时问对方想不想念自己:“你缅晤缅亻厓呀?”客家山歌也常用“缅”字来表达相思之情:“郎就缅妹妹缅哥,两人交情受奔波。”除非是读书音,否则,离开了“缅”字,客家话很难自然表达“思”、“想”义。“缅”字不像汉语中有关思维意义的字普遍有“心”作偏旁,却是客家人表示“思”、“想”义的常用字。“缅”的“思”、“想”义从何而来呢?《说文》的解释是:“缅,微丝也。从糸,面声。”古书中…  相似文献   

14.
“其”的本义为簸箕。《说文》作■,云:“簸也”。盖“箕”为“其”的孳乳字。甲骨文作(铁218.2)■、(乙3400)、■(乙8685反),西周金文作■(盂鼎)、■(仲师父鼎),东周后有■(中山王壶)、■(石鼓)、■((艹皀)■鼎)等形。《说文》箕下所引之古文有■,■文有■,亦皆与上列形体大同小异。可见殷代的■、■是簸箕的象形,至西周始有加声符下,作■,成形声字,东周后始见从竹之箕,乃后起加义旁字。“其”字在殷甲骨文中均假借作语词■,未见用为本义。“其”的用法,早期比较单纯,在殷代,从卜辞看,大多置于动词前,以加强动词之语气,有表示祈使,表示疑惑不定,表示口气之委婉等作用。如:“丙戌卜,今■,方其大出?五月”(前卷一,46页4版)此辞盖卜问与商敌对之方国,是否会大加出扰。“其”字置于动词性词组“大出”之前。  相似文献   

15.
初看素窌这两个字,可能会让大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你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含义,你会折服于我们祖先对于文字的灵活运用,其形象之处,无与伦比.素窌穴在鼻尖,也就是我们俗称“准头”的地方,鼻尖正中缝隙处就是.这个地方虽然很小,但地位很高,是面部最高处,因其不偏不倚,居于正中,所以有“面王”之称.  相似文献   

16.
爱虫病毒     
《家庭科技》2002,(1):39
邮件名称:I love you(一) 这只是一封普通的电子邮件,并不是什么“我爱你”电脑病毒,你大可放心打开来读。 不过,我知道你是不会打开的,现在全世界所有人一见到有I love you三个字的电子邮件,都会二话不说马上将之删除,恐怕你也不会例外。 所以,我很放心。我是故意的,传一封I love you电子邮件给你,目的就是不让你看内容,因  相似文献   

17.
当家理财,离不开“经济”二字。说到经济,我们又会想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年代的生活各有特点,居家过日子如能将其巧妙结合,就不会让你永远守着个“穷”字。也就是说,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去赚钱,用计划经济的思想去花钱,您的钱财将越聚越多,由穷变富不是梦。那么,怎样操作呢?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形势下,陆老师提出文艺本质问题让大家讨论,很有意义,也显示出探索真理的勇气。过去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仅只于此还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机械唯物主义美学也肯定这一点。陆老师明确指出:“文艺的直接反映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这一震聋发聩之语对廓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的误解有积极意义。文艺反映生活不是直接的、映象式的,它经过文艺家的选择、加工、改造,是创造性的客观的“再现”与主观“表现”的统一。那么,在“反映”前加“能动”二字是否就可以了?陆老师认为仍然是含混的,未能把文艺与其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地主巴依,雇阿凡提做他的长工。 一次,巴依和老婆下棋,把阿凡提叫到跟前说:“阿凡提呀,大家都说你很聪明,你来猜一猜,这盘棋谁能赢?猜对了赏你个大元宝,猜错了打你20皮鞭!”阿凡提  相似文献   

20.
“不是……就是……”是表示非此即彼义的选择关系句。从理论上讲 ,进入这一格式的两个选择项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是任意的。如 :( 1)“好 ,你嘴硬 !你看着罢 ,将来究竟挑到哪一个。不是我就是你 ,你不一定跑得掉” ,婉儿急得没办法 ,便赌气地冷笑道。 (巴金《家》)( 2 )卢俊义大惊 ,大喝一声说道 :“不是你 ,便是我”。 (施耐庵《水浒传》)( 3)狗也是将人分为两种的 ,豢养它的主人之类是好人 ,别的穷人和乞丐在它的眼里就是坏人 ,不是咬 ,便是叫。 (鲁迅《上海文人之一瞥》)( 4)这条狗很凶 ,看到生人 ,不是叫 ,就是咬。例 ( 1)中“我”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