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以往,人们只认为细菌或病毒侵袭、营养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不健康等是生病的一些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却揭示,体内毒素的积存也是人们患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专家们认为,人们若能像打扫环境那样经常对体内进行“大扫除”,及时清除毒素,就自然健康少病。  相似文献   

2.
<正>海南有大美,一是自然之美,二是人文之美,三是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结合之上产生的生活方式之美。海南有自然之美: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空气质量优异,水资源优质,森林覆盖率高。海南也有人文之美:传统儒家文化、近代南洋文化、琼崖红色文化、农垦知青文化、十万人才下海南的闯海文化、绿色文化、海洋文化……人文之多样性丰富性,让人惊叹。海南还有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结合之上产生的生活方式之美:人们和谐地生活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接,自然和人文结合,文化与生活相融。很多古老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海南人自然人文生态原始标本,原汁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方法问题,正是人们获取认识和改造自然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涵义和性质 “方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沿着”或遵循什么“道路”行进。科学技术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途径、办法、手段、程序和行为方式。它是一切有目的的行为的产物。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要想达到预定的目的,都不应只解决  相似文献   

4.
审美表明着人们主观上对美的态度、观点和趣味,但是,审美这种主体思维情感的活动却具有着客观的延续性,这当然不仅仅是心心相印、一点就迩的人类灵性,而只能深入到决定审美特性的那些客观因素当中去寻找。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劳动生产以满足生存和生活的必需。那么,不同的生产水平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改造自然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认识自然到什么程度。于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状况下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形成一种稳定的主观心理机制。于是,在相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就逐步形成相同或相近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5.
<正> 在人类生活的历史长河中,令人痛苦或震惊的悲剧性事件是不断发生的,并且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为了某种目的而相互争斗的潘动日趋频繁,那些事件也必然会逐渐增多。这样,当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人类的精神提高到一定水平,人们便开始要对那些事件进行反思。当人们的反思不断深化、不断成熟并达到某种定性时,悲剧意识也就随之产生了。悲剧意识产生了以后,悲剧性的事件或人物便自然会得到人们的自觉的表现;他(它)们既  相似文献   

6.
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郭小鲁 《江汉论坛》2001,48(1):35-37
服务劳动的内容一般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过去通常是在生产活动之外人们自行或相互之间完成的生活内容。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也社会化了。由于一切服务活动都从属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因此,它们只具有交换价值,而服务劳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旭涛在《实践形式小议》一文中指出,传统观点认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但这种表述只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局限于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而忽视了人们在认识思维领域的实践活动,因而是不全面的。客体的范围,不仅在物质生活和社会生中活可以开辟更加广阔的领域,而且在认识思维领域同样可以有广阔的前  相似文献   

8.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活条件和生括观念的制约下满足其生活需要的活动方式。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生活方式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即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能力和成果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实现总是要受到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的。换句话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逐步认识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规律,并从中争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因此,生活方式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人们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这两方面获得越来越多的解放和自由。与此相应,生活方式的质也分别体现为两个不同的方面——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是由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当前环境与生态的全球性危机 ,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作者认为 :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到一定程度或阶段的产物 ,先天就带有与自然生态相对立的一面 ,尤其是现代文明更具有很强的反生态性。无论是人类建立的人工自然和技术圈 ,还是工业时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所持的价值理念系统 ,都与生态系统的自然运行过程相悖或矛盾  相似文献   

10.
<正> “消费道德”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消费方式、内容、对象以及消费观念都是由生产方式、文化因素,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以及别的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许多因素决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的消费生活和消费观念,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生活和消费观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的生活消费是节俭的,并强迫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乐,只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当时生产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不但是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正是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很久以来,人们把道德划归结为精神范畴,把道德当作一种精神产品和精神力量,认为道德只……  相似文献   

12.
自然崇拜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只谈谈历史上在泉州人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或较有文化内涵的天地崇拜、风雨崇拜等.对于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的民间信仰,既要看到其消极性,又要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应加以积极的引导,使之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与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着的史无前例的现代化建设之间,必然地会产生种种矛盾,并在一些方面,不同程度地阻碍着现代化进程。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俗变迁,无疑是民俗学者肩负的社会使命。风俗变迁,一般可以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是风俗的自然变迁,古往今来,风俗一直在自然而然地、或快或慢地、或隐或现地变迁着,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一是指有着明确目的意义的、人为的风俗改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移风易俗。一风俗的自然变迁,又可以从两方面去…  相似文献   

15.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人类性,不论在东方或西方,人们都是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同时在改造自己,都需要有吃穿用的生活方式,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是在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怎样吃、怎样穿、怎样用的方面表现出差别,发展自己的智慧,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形态并形成传统。不同肤色和国别的人们都要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上进行认同和交流,因此任何一国的文化都具有世界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作为80年代我国社会的一个主旋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也受到了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指出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发生在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中,但因本文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与少数民族观念习俗的改革》,所以探讨的问题也只涉及这个范围。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作为整个中国和整个中国社会有机的一部分,它目前的状况基本上是合于整个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这一发展态势的。但由于历史的及自然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无不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及自已和他人的行为方式持有一定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价值观,人们的任何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和支配下进行的.生活价值观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生活价值观影响生活方式的建立或选择.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之一,就在于前者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成分。人们选择这种而不是那种生活方式,主要原因就在于生活价值观的差异。生活价值观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导人们建立或选择某种生活方式。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或被人们接受,无不有赖于主体自身,它同主体的生活价值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长期来,人们总习惯于从纯客观的角度来理解、描述生产力,只是强调它的客观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它忽视了生产力的另一重要特性——主观性。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主观性是生产力的重要特性生产力是人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这一简单的定义本身就包含着主观特性。生产力首先是人的能力,人的生产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更包括人的脑力或智力,二者有机统一并表现于生产活动中,离开人的体力或智力都不能构成人的生产能力。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  相似文献   

19.
从殷墟甲骨文论古代学校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广义地说,是人们世代传授生产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可以说,她是与人类社会有生俱来的。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自始就与大自然接触,就要了解自然。人类要从事生产,就要掌握生产技能;要生活,就要有衣、食、住、行和养老抚幼的知识;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就要具有参与社会事务的知识……。所有这些知识、技能都靠经验的积累,在人类幼年时期,在远没有文字以前,就是只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这就是最初的教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的自然情结源于他童年的生活经历、欧洲的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的启迪和基督教教义等.他回归自然,旨在躲开令人不快的现实,忘却内心的忧伤和痛苦;他向往自然,因为自然中的美景引起他对欢乐童年的回忆.华兹华斯自然崇拜的目的是将自然美景凝练成为诗,使读者从中得到快感.华兹华斯十分关注乡村生活,经常在其诗作中展现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因为他认为乡村人最接近自然,他们的纯朴之美与自然之美能够达到高度的契合与统一.华兹华斯反复再现乡村生活,旨在凭借其诗笔恢复被现代工业破坏了的人们的恬静生活,以此拯救人类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