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西方消极文化的渗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传统性观念向现代性观念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新旧文化的碰撞和高校性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高校要通过开展性责任教育、恋爱观和贞操观教育以及性道德认知和意志能力教育等,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性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在性道德教育中,还应把握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性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构建性道德教育的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性犯罪是当前青少年犯罪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且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青少年性犯罪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上性刺激信息增加,家庭、学校性教育滞后等社会原因的分析,论述了对青少年性犯罪的预防措施: [1]要对青少年开展性知识教育;[2]要重视对青少年性意识的引导;[3]要加强性心理教育;[4]要加强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反馈互动及时等特点使其发展迅猛,但信息资源污染、侵犯个人隐私、网络违法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色情内容传播等涉及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实际问题却屡见不鲜,解决网络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对策包括推进完善网络立法和依法治网、重视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积极发展网络技术管理监督、加强注重网络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淑芹 《理论界》2005,(4):137-138
本文是在上几篇关于对大学生性道德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几乎成了色情传播的主要场所,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腐蚀作用。研究有效控制网络色情传播的措施,特别是相关的法律控制措施已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了。一、网络色情传播的界定所谓网络色情传播,是指通过网络传送色情信息的行为。一般来讲,成立网络色情传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32-236
我国青少年安全问题发生率很高,但受到的重视或采取的防范措施却不尽如人意。从安全习惯养成的角度入手进行干预,对消减青少年的安全风险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安全知识教育对青少年安全习惯养成的作用微乎其微,通过亲身奖惩和替代奖惩两大路径交叉使用,才能切实地使青少年习得安全行为,养成安全习惯。替代奖惩可拓宽安全习惯养成的广度,而亲身奖惩则可增加安全习惯养成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近年来一直备受全社会关注。如何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塑造高尚道德观、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传记文学文本特点出发,阐释了传记文学教学与青少年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传记文学在青少年人格养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璠 《理论界》2009,(12):207-208
性道德素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品质。当前大学生性道德表现出诸多错位和缺位现象:性道德知识缺乏、性观念偏离、性行为表现出功利性、性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漠视爱情的责任性、性爱行为缺乏自律等。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必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视野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找准着力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构建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法律教育有机结合的全方位性教育模式,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优势。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实质就是网络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在网络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道德价值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文化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出现诸多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是道德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加强网络文化下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以多维空间探索青少年道德行为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色情犯罪的形式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色情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网络色情犯罪的形式、特征和危害,并提出打击网络色情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边缘化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非主流、非传统的边缘化价值观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扩散和蔓延,深刻影响和侵蚀着青少年网民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本文分析了网络中边缘化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探讨了边缘化价值观在互联网上扩散的原因,认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网络思想教育建设,使互联网成为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在西方伦理道德的影响下 ,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婚恋观日趋开放 ,在性问题面前表现得随意、盲目……由此引发对大学生性道德危机的思考。学校、家庭、社会对此应高度重视 ,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张光录 《理论界》2009,(9):189-190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资源被人们普遍重视起来,信息传播的途径也发生了变革,由简单的广播、通讯传播方式逐步向先进的网络传播手段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正值成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而言,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新的元素,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解疑答惑、心理咨询、相互交流、休闲娱乐等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需求,网络已经成为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网络色情、暴力和网络的虚幻性,严重影响着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青少年意志消磨和自控能力下降,精神萎靡,人与人之间关系淡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模糊.网络的发展取向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树正驱邪,净化网络环境,科普网站无疑在强势占领网络阵地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以知识面广、趣味性浓、观赏性强的科普信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的眼球,循序渐进,启发引导,把科学知识与青少年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旗帜鲜明地引导青少年不断朝健康方向发展,彰显出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全面来临,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愈演愈烈,并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特征,相应的研究也得以不断丰富。站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回应网络全息时代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新挑战,反思已有研究的经验和局限,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时代命题。在对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念性、描述性、影响性、相关性、对策性以及反思性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在范式、视野、内容以及维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要不断深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扩大研究视野,实现学科融合;更新研究范式,拓展研究深度;丰富研究维度,加强比较研究,开创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新视域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性待业期存在的性发育困惑、性道德水平低下、性行为冲动和性犯罪等问题的阐述.提出了性待业期的教育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自在的植物之性、动物之性而言,人类之性是自为的性。人类之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人类之性的自然方面隶属于社会方面,并且为社会方面所规定、影响和制约。经济关系对人类两性结合方式的制约,典型地表现出人类之性的社会特质。人类性活动不只是受到社会的制约,它还反过来给予社会以深刻影响。为了减少或消除性活动对于社会的有害影响,就必须有一把用以衡量性活动正确与否的尺子。这样,就产生了对于性道德的客观需要。性道德的设定和实施需以人的心理条件、主观能力为基础。理性、意志、情感是使性道德在主观上成为可能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传播净化法案》:美国对色情网站的控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向英 《社会科学》2006,78(8):136-143
以美国1996年颁布的《传播净化法案》(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简称CDA)为分析对象,评介其缘起、内容,以及所引起的违宪争议,可以了解美国政府通过法律途径限制网络色情所遭遇到的困境。但美国网络色情的控制模式对我国的网络传播净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种模式可以总结为以技术手段为主导、网络素养教育为基础、政府立法为保障、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的“综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苏冰  史玉民  刘颀 《江淮论坛》2009,(3):145-153
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他们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信任度有待提高;他们对网络科普知识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但认为其原创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待加强;青少年学生较为主动地参与网络科普传播,但对科普网站访问频率和停留时间有待提升。科普网站应在内容、形式和服务功能方面提升质量,以适应青少年需求。  相似文献   

19.
公民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是道德基于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升华。青少年处于慈善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时期,慈善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为全民慈善意识培育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价值理念。但当前青少年慈善意识的现状和学校对青少年慈善意识教育的现状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地,学校应将慈善意识培养引入学校道德教育的课堂,并同时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慈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雷湘竹 《学术论坛》2005,42(9):179-182
文章重点探讨大学生性道德的导向与目标,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性道德教育应以追求“真”“善”“美”为导向,以培育自主、负责、真爱的性道德观为具体目标。提出自主是负责、真爱的基础;负责的性态度是真爱实现的条件;实现真爱是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