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学本质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交往活动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动力结构 ,具有完整性、动态性、历史具体性。这一本质观至少具有以下理论与实践价值 :它寻找到一个探索教学本质的思维路径 ;它有利于揭示教学过程的具体运行机制 ;它有利于克服教学实践的偏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关于这一辩证过程,目前大体有这样一些表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具体——抽象——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些表述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它们又都是从某一局部、某一侧面来表述认识的辩证过程的,都不是对人类认识发展总  相似文献   

3.
人类认识世界进程的三个阶段即“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通过对思维具体这一思维综合体从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进行了理论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使人类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充满主体的自信。  相似文献   

4.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思维方法与认识过程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既是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又是达于具体真理的认识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源于认识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逻辑表现;认识过程受制于思维方法,是思维方法的现实内容.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仅看作是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或把它仅看作是思维方法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5.
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不等于具体科学,它只影响人们在认识世界活动中的思维方法,因此,哲学应用就是把哲学理论体系中蕴含的基本思维方法引入认识或实践主体旨在改造客体的思维活动中去,对主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产生影响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来,哲学应用就是如何确立最高层次上的思维方法怎样转化为指导主体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的实践的途径问题。只有正确理解哲学应用的具体含义,才能把哲学应用同实用主义哲学等其它不正确的哲学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6.
理论知识学习是一种特殊对象的认识过程,作为其主要学习方法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方法论,其认识论目的在于实现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新认识的这一认识活动的飞跃过程。从思维过程的本质来说,就是实现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要经历内化、外化、升华这三个发展阶段,完成由抽象的理论到理性具体,由理性具体到人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再到新的抽象理论三个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这又促使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某些方面和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其中,关于认识运动具体过程的主要阶段和基本转化环节问题,关于认识运动的全过程及其表述方式问题,就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这里,我想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实践—认识—实践”不是表述认识运动具体过程的公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运动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认  相似文献   

8.
具体和抽象这两个词,人们是经常使用的,不过使用的角度是各种各样,其含义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归纳起来讲,不外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这三个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本文主要是试从认识论意义方面来论述什么是具体和抽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和抽象是认识论也是辩证逻辑中重要的一对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又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认识就是在具体和抽象这两极对立的形式中运动。因此,正确地掌握具体和抽象这对范畴,对于正确地理解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基本原理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论思维的抽象和思维的具体及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认识有两个起点,着重论述了认识的第二个起点即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这是思维的辩证过程。文章揭示了在这一辩证过程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刻地阐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内在根据,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重视发挥思维的想象,抓住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时代变革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打破了以往旧哲学纯粹理性看待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开创了人学思维的新时代;提供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效的思维手段;实现了从直观、抽象的片面思维向具体、全面、整体的实践思维的转变,进而实现其实践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从规范决策理论到描述决策理论和处方决策理论,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从"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生态理性"到"实体理性"等思想的变迁,它浓缩了人类思维与认识发展过程,深化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推动着具体决策理论尤其是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并成为哲学意识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这一演化过程做了具体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绝对知识的不可能,世界的绝对可知是不可能的;在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思维与存在之间永远只存在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和近似的同一,世界可知的阐释是历史的;思维与存在之间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问题通过实践来获得解决,也通过实践来获得证明;世界可知性阐释需要以实践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促进了虚拟实践这一新的实践形式的崛起,它使人类从现实的思维认识方式进入了虚拟性的思维认识方式。因此,从哲学层面科学地概括和深入揭示虚拟思维的认识方式的新特点和新的社会功能,既是当代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行政哲学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哲学是一个由概念、原理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从根本上来说,行政哲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行政主体思维方式的作用上。行政哲学并不能上接去指导具体的行政活动,它对行政认识──实践过程的作用必须通过思维方式这一中介。行政哲学的功能具有主体性、间接性、隐蔽性、反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底线思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改革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基于我国具体实际而形成;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等观点的运用和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共产党人躬行作风的实践基础上,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运用和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分析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一)作家的形象思维和科学家的抽象思维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认识的深化活动。两种思维都必须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途径。”也就是由事物的现象到本质,片面到全面,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就其性质来说,两种思维都是认识的  相似文献   

1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构、精髓、核心三个方面阐述了掌握这一理论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论述了这一理论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依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探索教法和试讲一体化改革。 教法教学过程的结构和学生的认识活动的过程是统一的。当然,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认识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有特定的环境和组织形式,有教师的指导及有目的按计划进行,有一定体系结构并符合发展水平的教材等等)但它仍然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它仍然受人类一般认识活动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辩证的途径。”学生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在当今中国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实践思维方式。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以邓小平实践思维方式指导人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邓小平的实践思维方式具有现实性、人本性、创新性与实效性,这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迪,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求真的态度动态地认识社会,要以求实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创新的精神开拓出崭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思维方式的含义 何谓思维方式?目前看法不一。有人单纯地把它看成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相对固定的样式(模式)和方法。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指出,思维方式并不仅仅指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而是与每个时代实践活动的对象、目标相一致的思维的内容与形式、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是由一系列的基本概念所规定和制约的、被模式化了的思维的整体程序,是特定的思维活动的形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这里,思维方式表现人的思维的具体性、历史性、实践性,它总是与特定的实践方式相联结,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建构自身。脱离实践的抽象的思维结构形式只在发生学的初始意义上才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