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1936年2月4日来到福州,至1938年3月8日前往武汉,郁达夫在福建生活了两年多.在这期间,他既不象《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的作者尼姆·威尔士(即海伦·斯诺)所说的“搁笔不写”、“在文学上已退体”,更不象钱格博士在他的《一个与世疏离的天才》这部研究郁达夫及其作品的专著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一年(指1935年尾以后──引者按),他的文学生涯已告终了。……他自文坛鞠躬下台.”这两篇文章的论断是与事实不符的。郁达夫在福建的两年多,是他创作力旺盛、散文创作丰收的时期。据笔者统计,他这段时间发表了近50篇散文,约有一半是在抗…  相似文献   

2.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实力的作家,她以写“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又以开启“小诗”风潮而声威大振。然而她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冰心自己也说“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本文试就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略陈管见。真:注重写实与感情真挚20世纪20年代冰心创作了一大批散文,这些作品主要包括《笑》、《往事(一)》、《往事(二)》和《寄小读者》等,这些散文“意在言外,言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郁达夫语),风格独特,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被人们称为“冰心体”。“冰心体”散文的特色有诸多方面,“求真”则是“冰心体…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卓越的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茅盾在现代文坛一度普遍轻视报告文学的背景下,热情而及时地扶持了这一文学家族中的新品种。他在《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短论中指出:“伟大作品也可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不仅如此,茅盾还以自己创作的实绩表示他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和热心。检视茅盾创作,可知他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之多。出版的散文报告文学集有《速写与随笔》、《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来部。约略计算《茅盾全集》散文卷中半数当属报告文学。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实绩的重要的报告文学家。诚然,茅盾并不是第一流的报告文学家,他并没有创作出夏衍《包身工》那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品。然而.他的创作自有特征.因而也自有价值了。  相似文献   

4.
吴组细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①而这所谓“动态”并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细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括《小花的生日》、《栀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193年)《黄昏》《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樊家铺》(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次以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初唐富嘉谟、吴少微创立的“富吴体”,是这场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式散文文体。它一反六朝以来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浮靡之风,以崭新的面貌,首开“以经典为本”的先河,受到了当时文坛的重视和推崇,对推动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富嘉谟,雍州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以进士入仕。武周圣历年间(公元698—700年)曾参与修撰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犤1犦。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出任北都晋阳尉,后入朝为左台监察御史。富身后留…  相似文献   

6.
纵观肖红的散文创作,可以说,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这段时间的创作最能代表其散文创作的成就,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肖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形成了其散文创作的独特个性和风格。 第一、注重细节描写。肖红散文描写以观察——捕捉——描绘三个环节的合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言志抒情写意,素来讲究“理不可以直指也”,“情不可以显出也”①。在散文创作中,虽然不乏直抒胸臆、直明其理之作,却以托物、因事、借景来言志、抒情、说理,意境融彻的作品为上乘。正如王国维在《人;和词话乙稿序》中所说的那样:“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由此可见,中国的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体,意境优美与否,是衡量散文艺术高下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于散文,犹如色彩之于花朵,光华之于月亮,节奏之于音乐…  相似文献   

8.
俞平伯出版有五个散文集:《杂拌儿》(1928)、《燕知草》(1930)、《杂拌儿之二》(1933)、《古槐梦遇》(1936)、《燕郊集》(1936);另有集外散文多种。他的散文创作大致上可分为早期(1918—1923)、中期(1924—1928)和后期(1929年以后)三个阶段。早期散文的文化批判品格反映狂飙突进、风云变幻的“五四”时代精神和科学民主的进步思潮,是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基调。这是在“五四”时代潮流的感召和影响之下,喷薄出来的反封建的激越心声,充盈着“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的文化批判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穷究生命的底蕴——庐隐的悲剧意识及其创作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究生命的底蕴———庐隐的悲剧意识及其创作意义李少群(一)庐隐无疑是现代文坛上最具感伤色彩的女作家。正如苏雪林所说,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①对社会旧传统势力的抗争,对于女性命运的思索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当理论评论界津津乐道于散文大丰收或新生代作家时,重提“知青”话语,似乎不合时宜。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不仅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知青”的投影,文坛也时不时地冒出知青作品。知青,既是一个过去的概念,更是一个当代的存在。不是吗,五年前以《中国知青梦》轰动文坛的知青作家邓贤,而今又推出《天堂之门》。前者为长篇记实作品,以其丰富翔实的史料首次披露知青大返城的内幕及全过程,使以往的知青小说相形失色。但从长远看,最具文学价值和艺术较力的依然首推那些深深扎根于生活和历史真实、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样式,后者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1.
<正> 六十年代以《小丫扛大旗》、《特别的姑娘》、《新沣伯》等作品誉满文坛的黄宗英,近几年来,创作激情有如山泉奔涌,接连发表了十多篇散文(包括报告文学)。这些作品,以它的艳丽色彩和独特风姿,争艳斗妍于散文园地,赢得了读者的注目与喜爱。散文,是文艺中的轻骑兵。它题材广阔,形式自由,笔墨多样,不拘一格。从一物之微到掀天巨浪,从感情的一星火花到知识的丰富海洋,从山川景物到人情世故,都可形诸笔端,创作出隽永动人的散文作品来。它跟现实生活保持着最广阔、最直接的联系。因此,散文的园地,也应该是更其多姿多采、绚丽夺目。浏览当代一些有成就的散文作家的作品,有的以思想精粹见长,有的以气势雄浑著称,有的以诗意浓郁取胜,有的以玲珑剔透怡人,有的以知识丰富独树一帜,……那么,黄宗英的散文创作的最突出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研究屈骚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的系列论文之二。是《论屈原早期创作特色》的续篇。对屈原中期创作做了全方位动态考察。汉北“三年”之放是屈原创作高峰。此期屈原传世作品最多、质量最高、最能体现诗人艺术个性。本期创作分四个发展步骤:(一)《九歌》。其写作目的有三个不同层次,产生三种不同效应,是民俗本源、国事寄托、身世感喟隐显有别的立体化主题。较诗人以往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个性特征。(二)《思美人》、《抽思》。屈原“恋君情结”滥觞于《九歌》,发展于《思美人》、《抽思》。这两篇愈趋成熟地体现了屈骚个性特征。“香草美人”象征体系、两段一“乱”结构、沉郁缠绵风格都基本定型。(三)《离骚》。它最能体现屈骚个性特征。忧愤深广的情思,直陈其事、香草美人象征体系、神话故事化系统虚实相生的三维构思和表现手法,回环往复“三致志”抒情方式,沉郁顿挫、风逸缠绵、刚柔相济风格等等,都达到了屈骚艺术成就的极致。(四)《天问》。它是哲理抒情诗。情韵淡化、思理深化,显示出屈骚艺术风格变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英雄末路的悲叹──试论《故事新编》的“虚妄感”徐顽强湖北大学中文系(一)《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D,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  相似文献   

15.
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洪本健“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父子以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并列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轼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苏洵、苏辙则重视不够。实则,苏洵之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善议论,以雄肆笔力见长;苏...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语言性质综论──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什么是文学语言?这是个既老且新、既浅且深、既单纯又复杂的话题。(一)代表性定义评析清看下面举出的具有代表性定义: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的语言。文学理论中所讲的“文学语言”的概念,通常指狭义的文学语言。(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10月第2版,第333页。)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辞海·文学分册》(修订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7页…  相似文献   

19.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之所以蜚声文坛得益于他所建构的完整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它们是短篇系列《柏子》、《丈夫》、《萧萧》等;散文系列《从文自传》、《湘西》等;长篇系列《边城》、《长河》;民间传说系列《龙朱》、《月下小景》等。正是因为这充满异域情调的湘西题材,使得沈从文在现当代文坛被误解、曲解长达半个多世纪。到了九十年代,又因为同一题材,沈从文被誉为“边城圣手”,当重排二十世纪文学大师座次时,他成了仅次于鲁迅的大师级作家。对沈从文现象如何认识?怎样对其作出合理的阐释?这些问题都有再思考的价值。 我们今天重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题材是因为湘西艺术世界中隐藏的某些东西吸引了我们,而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那些本来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意义,才能被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到它:湘西题材是一曲以湘西人生形式的探索为主旋律的生命之歌,寄寓着沈从文期望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港台评论界有人认为“徐先生可说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1966年至1980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了《徐訏全集》,共18集。其中小说10集,散文与文论4集,新诗2集,戏剧2集,总计约9百万字。再加上未收入全集的文学作品及学术著作等,据统计达2千万言,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计60余部,称得上著作等身。徐訏以小说驰名。他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约90篇,合计5百多万字。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国内文坛有过一定影响,1943年被列为“全国最畅销书之首”,“风靡大后方”,所以有人称这一年为“徐訏年”。徐訏晚年定居香港,创作颇丰。其作品在港台及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至今拥有不少读者,部分小说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由于解放后大陆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没有一部提及徐訏及其创作,直到1988年也没有重印、出版过徐訏作品,因而对徐訏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