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卫东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4)
20世纪90年代,文学已经成为一门产业而迅速地市场化.初登文坛的年轻作家们,为了能够顺利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于是在自己同代人中间寻找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以群体的姿态亮相.同时,为了引起批评界和公众的更多关注,有些作家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并配合出版社为市场营销目的而进行的包装和炒作.因此,90年代的德语文学圈,特别是小说圈中,出现了以各种归类法划分出的不同作家群,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5):17-20
20世纪90年代,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小小说,整体呈现一种崛起与跨越的姿态,突出地表现在文体自觉意识逐渐明显、理论批评开始走上正轨、反拨大众文化精神呈现文学自励,这都既是对80年代小小说创作的总结与超越,也是新世纪小小说繁荣发展的有益伏笔,为小小说成为当代文学一道风景提供了必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及日美两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日美双边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总的特征是:矛盾增多,摩擦加剧,争执日益公开化,盟友关系弱化.造成日美矛盾和摩擦加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和对外战略变化等原因,也有社会、文化、民族,心态差异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企图摆脱美国的支配,由经济大国转变为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2 0年代是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建设时期 ,社会的相对稳定为新诗的文体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五四时期新诗的政治化革命向艺术化改良发展 ,使 2 0年代真正成为了中外诗歌大融合的时期。 2 0年代中期 ,特别是 1 92 6年是新诗文体建设最重要的年代 ,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的确立标志着新诗文体由自发进入自觉。新诗在 2 0年代不但建设起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两大诗形 ,还建立起小诗、长诗、新格律诗三大诗体 ,散文诗和自由体诗的建设也较有成就 相似文献
5.
黄健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
中国新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与江南文化与审美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从审美风格上来看,来自江南区域的现代作家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刚"(精细坚韧)和"柔"(柔美飘逸)并济的诗性品格。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审美姿态出现文坛上,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重压抑和屏蔽下的陈腐创作及文风形成强烈对比,进而能够以白话作文这种新型的创作和文体形式,充分显示新文学的"实绩"。 相似文献
6.
黄轶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69-71
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历史小说创作成为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文学生机勃勃的生长点。从80年代以文化历史小说为主的格局到90年代开放多元的新历史小说、演史类通俗小说,确证了80年代"一体化"的文学格局在90年代向文学多种可能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礼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49-51
20世纪90年代乡土小说一般分为进城乡土小说、现实乡土小说、历史乡土小说和理想乡土小说,文中试图从形成的原因、代表作家作品和主要特征三个方面对这四种小说形态作大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9.
龚云普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2):9-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中的"重读"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视角切入文学作品、文艺思潮的。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重读"的关注点亦由文本的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进一步冲破了政治的规约,但重利轻义的道德观念也使得"重读"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丁增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
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发武大迁川.她撰写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稿,内容翔实,体例规整,成为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至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之间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习传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05-60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美国非裔文学批评转型具有五大特征:即人类学转向,种族本真性的质疑,回归文学本体,学院派批评精神的形成,走向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12.
李道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26-31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出现不少病态,主要表现为:性描写太滥太脏,毫无节制;大量文学作品粗制滥造,数量多,长篇多,篇幅长,质量低下,呈现虚假繁荣景象;不少作品编造虚妄的故事,或热衷于自暴隐私。分析其病态出现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文学的边缘化使得作家心理失衡,呈现病态的心理,因而社会责任感丧失,拼命追逐经济利益,应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呈现出了“百花竞艳”的多元化格局 ,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对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感、欲望进行描写 ,使文学对人关注的中心点产生了根本性的位移 ,实现了对男性霸权的一种颠覆。随着女性文学的发展、繁荣 ,女性文学未来的走向应尽早过渡到两性对话阶段 ,这也许是女性文学创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谷鹏飞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6):81-85
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制度的松绑而发生了重要的身份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现为作家写作心态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学风格的根本变化,同时还表现为文学启蒙主义现代性使命的重新回归。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的这种复杂现代性身份转型,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想象支持。 相似文献
16.
高旭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0-125
新时期生态文学创作的背景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态问题的严峻,二是外来生态思潮的影响,三是本土生态传统的承续。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基本特征是“隐性”,即作家没有明确的生态主义创作意图,但创作中却潜隐着生态主义的思想元素或情感符号;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的基本特征是“显性”,即作家目睹生态危机的恶果,或者是因为接受了生态主义思潮的影响,有意识地从事生态创作。其创作包括“现实批判”和“理想诉求”两大基本主题,关涉到自然、社会、文化和人性四方面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仲红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37-41
"新时期共识"是"新时期文学"的价值核心,而1980年代在广泛的文学活动领域内形成的具有公共领域幻象的新型交往空间,则是"新时期共识"生成的基础.文学刊物、文学社团和大学是建构新的文学交往空间的主要机制化领域.虽然在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因为缺乏成熟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新生成的文学交往空间归根结底还是"被操纵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8.
刘智跃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4):43-46
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吸取了精神分析文论资源,对以机械反映论为哲学基础和庸俗社会学为内容核心的传统反映论文学观进行了批判和改造,提出了主体论文艺观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艺观等新的文学观念,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麟斌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3):106-111
中国高校学报已历经一个世纪,其运行过程值得反思与总结。本文对影响高校学报发展创新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促进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与创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晋爱荣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3):57-62
80年代中期以后 ,经济的启动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心态的转变 ,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与以往绝然不同的局面。众多的作家放弃崇高 ,淡化激情 ,追求形式。本文从理想主义的失落入手 ,考察了这种文学的嬗变、原因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