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导,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乡村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和价值归依.为此,必须以理论创新来强化整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塑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在乡村社会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重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威.并同时要打造重塑乡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70年,经历了初步构建、曲折整合、拨乱反正、转型重塑、创新发展以及全面深化等不同发展阶段。回顾和审视70年建设历程,提炼和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遵循;契合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取向;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还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性;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夯实意识形态物质基础,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导向,彰显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性;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寻求意识形态建设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3.
刘润为 《中华魂》2017,(12):16-19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总揽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相似文献   

4.
因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功能的内在需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内蕴着对意识形态话语范式实然形态的历史性超越与发展性建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遵循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回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何以必要、何以可能,探寻促进新时代话语体系发展变革的动因与内生机制,以期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话语的学术性表达,促进理论话语的实践性转向,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加强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政治导向、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交流功能、引领功能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学术期刊应该从意识形态建设、特色栏目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期刊评价体系建设、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是话语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基石。中国的话语权,实质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因而研究和关注中国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就是话语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该论题,需要超越“传播学研究范式”,以“实践学研究范式”优先,在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实践为抓手的基础上,进而达到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展现主流意识形态魅力之目的,这是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设研究需要努力开拓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百年来意识形态演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形势、意识形态规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梳理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等四个意识形态重要发展演进阶段.基本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捍卫党对意识形态绝对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保障、坚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演进理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根基、坚持意识形态斗争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性相协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指引、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源泉等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革命话语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时代自我更新与发展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丰富意识形态价值、纠正意识形态偏向、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意识形态最强合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进路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话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及其生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关系塑造力显著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结果.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模式,反映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理念和行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和文化,具有主体性与凝聚性相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发展,对增强"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内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网络虚拟空间舆情迭起、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的斗争形势,凸显了新时代提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是党主导自身意识形态体系建构与发展的能力、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系统进行调控的能力和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规范引导的能力。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党对自身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发展能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高对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管控能力;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也是移动互联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必须走进移动媒体语境,重视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内容的大众化生活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的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质量,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网民的合力,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对网络文化传播进行监管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生成,发展互动为线索,勾画了村民自治范式,创新的原因以及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被“颠覆”的《路的尽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巴思以极富想像力与创造性的虚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从主题、表现形式和叙事角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反传统的尝试 ,使《路的尽头》成为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早期元小说的代表作。各种反传统的手法为“垂死的”小说样式注入了一股活力 ,也为如何在枯竭的叙事结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供了一块模板  相似文献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 ,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 ,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 ,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 :反抗 ,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 ;妥协 ,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 ,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 ,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14.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15.
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深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悠长的形成发展历史,是一个动态流变的故事。在长期衍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不断得到升华,逐渐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从人们对蛇女态度由厌恶向同情的明显转变中,传递出了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信息。同时,作为一个诞生于民间的人蛇恋故事,它受到佛经故事带来的异域人妖亲和观念影响,反映出了民众对于人蛇相恋的复杂态度,这与人们对性爱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和对蛇既敬且畏的复杂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中常以饮食来刻画人物。透过《儒林外史》中丰富的饮食描写,读者不但可以对饮食之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更可由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进一步觇见清初儒林之世情。书中对于世情的描摹、人性的表现,能令读者——尤其是身处今日之"儒林"者在读此书时,皆能依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17.
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 1 988~ 1 998年 1 0年间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77篇论文的总引文量为89 88篇 ,平均引文量为 1 1 6 7篇 ,其中中文占总引文量的 46 38% ,英文占 5 0 2 3% ,日文 3 0 0 % ,俄文占 0 38% ;在引文中 ,期刊利用率最高 ,其次为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 ,引文量理论分布呈偏态 ;80年代后期与 90年代前期为论文写作的主要情报源 ,在年代分布上 ,外文文献递增速度明显高于中文文献  相似文献   

18.
19.
论《红字》中的《圣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cou ld not be said too often thatHawthorne belonged to acu lture for wh ich the B ib le was still the book of books.Therewas no end on secret evils in hum an life.The hum an soc ietyneeds unceasing purification.Th is was Puritan’s notion.It wasalso Ha…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尽管其题材有历史的依据,但作为一部小说,其本质品格则是虚构的,是作家想象与虚构的产物.这在构成小说基本要素的结构框架的安排、人物形象的描写、情节走向的设置以及兴衰存亡的溯源等方面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