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伟  胡耀辉 《国际论坛》2022,24(1):3-24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美国在国际舞台的一系列举措被描述为"退群""针对多边主义的逆流而动"。拜登执政之后,不仅没有致力于恢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全面运行,而且积极推进所谓的"民主同盟"和"价值观同盟"。美国的表现并不能笼统地概括成"逆全球化",而更宜理解为边缘化现有多边主义机制,转向积极推进多个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依照自身意志重塑全球规则体系,再造对美国有利的全球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小多边主义"安排。美式小多边主义的动因在于多边主义的内在症结及其对美国产生的贸易劣势;美式小多边主义具有迅速、灵活、俱乐部形态和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理念的主要特征;美式小多边主义的主要诉求在于把握新型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主动权,人为消除对美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以及围堵中国。拜登政府执政并没有办法改变包括WTO机制低效笨拙等在内的多边主义的内在缺陷,以小多边策略实现遏制中国的首要战略目的仍是重要的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2.
国际政治中的多边主义包含政策、制度和理念三个层面的含义,且具有工具性特征。多边主义在理论上存在着合法性和代表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矛盾、集体行动的悖论等两难选择;在实践中可能陷入"点菜式多边主义"、大国垄断决策权以及决议难以落实等诸多问题。尽管存在多重困境,多边主义仍然代表着国际政治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包括了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和研究的学术认知立场三个部分.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研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法律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个体总是进行理性选择"这一"命题",对该命题具体内涵的理解在法律经济学中主要有四种.研究的认识论基础涉及研究者对何为个体对知识的真正认识以及如何获取这些真正认识的基本观念,包括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三种.法律经济学中的不同流派,甚至同一学者在不同的思想发展时期,都采用了不同的认识论基础.研究的学术认知立场是研究者在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基本认知态度和立场,主要包括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两种类型.主流法律经济学接纳了方法论个体主义,制度主义法律经济学则坚持了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4.
从法律上反思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主要表现为:鼓吹金融自由化,拒斥政府管制所导致的金融监管理念的偏差;错把放松管制等同于放弃监管的金融监管权力的虚置;现有监管制度的内在缺陷导致信贷市场法律规制的失败;货币政策的失误给危机的爆发以可乘之机。因此,必须正确处理金融自由、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使金融监管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从法律上防止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理解多边主义:一种综合解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主义是三个以上国家基于合作的行为取向和特定目的所采用的国际互动形式及其制度结构。尽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多边主义的核心,但它并不是多边主义的惟一逻辑,多边主义的概念下涵盖着不同属性,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探讨。从"综合解释模式"出发,可以看到,多边主义存在着三个逻辑层次:作为工具的多边主义,作为制度的多边主义和作为价值的多边主义。多边主义是三种逻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关于多边主义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主义主要包括多边机制与多边外交两个层面,其形态表现为全球多边主义、地区多边主义、跨地区多边主义、同盟多边主义、大国多边主义以及货币多边主义、贸易多边主义等,现已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等各个领域。多边主义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极高的制度自身具有独特的组织原则,如共同利益原则、广泛遵守原则、合法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等,并且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存在着机能不良与功能不足的缺陷,已成为国际社会以及中外学术界和外交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非认知主义失之于一种主观主义,而认知主义则失之于一种客观主义。麦克道威尔敏感性理论否定了非认知主义,实现了对主观性的客观化重塑,也发展了认知主义,完成了对客观性的主观化转变,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认知主义。这种内在认知主义既保证了价值话语的客观认知性质,也确立了价值经验的主观现象性质,价值判断是与某种人类敏感性的运作联系在一起的,价值特性既引起反应,也依赖于反应。但是麦克道威尔的敏感性理论并非是一种完全内在的认知主义,而只有一种康德式的内在认知主义才能真正实现认知主义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上基本采用双边主义模式发展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参加多边外交经验的增多和预期目标的实现,中国逐步转变了对多边主义的传统认识,越来越多地在地区多边主义的框架下建构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多边主义就成为中国与东亚国家关系模式的新选择。在多边主义模式的推动下,中国在发展与东亚国家关系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并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甲英  赵彦云 《国际论坛》2023,(4):63-79+157
印度近年来在国际场合反复强调“改革的多边主义”,该理念由印度总理莫迪在2018年金砖国家峰会上首次提出,并逐步成为印度对外战略中的关键理念。“改革的多边主义”以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为核心,目的是应对全球性挑战,主要任务是对多边国际体系进行改革,传递出民主、多元、包容的价值理念。印度自独立起就开始重视多边主义,通过参与多边主义增强国际影响力,又经过“防御的多边主义”来保障自身核心利益,近年来印度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心情愈加迫切,想借助多边主义改革的浪潮实现跻身世界大国的目标。印度广泛参与全球治理,在持续关注的发展议题、气候变化议题与海洋议题等领域提出新方案,并与多边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展开合作。目前来看,印度“改革的多边主义”包含全球治理改革与谋求全球领导地位的双重目的,其积极意义与局限性并存:既支持多边合作以解决共同危机,又迎合集团政治获得战略利益;既强调尊重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又渴望进阶领导者行列;既踊跃参与全球治理新规则的制定,又对部分治理领域消极回避或造成阻碍,其整体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工具理性思维使印度“改革的多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有选择的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机制是很多国家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国际领导赤字的存在常常导致多边主义的实际运行效果和预期相差较大。本文借用经济学中的理性分析方法和政治学中的权力结构分析方法,对多边主义中的国际领导赤字概念和领导关系建构的逻辑、过程以及面临的障碍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