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文《对于建立劳动者个人实所有制的初步构想》(以下简称《构想》)发表后,收到了一些不同意见。朱开悉同志在《经济研究》1987年第3期发表了商榷文章。佐牧同志亦在《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本来,在出国前,我还曾打算就实行劳动者个人实所有制的改革思路的实施问题谈一点想法,但未及写出来。读了佐文和朱文后,更引起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深思。可是,一年来紧张的留学生活,使我实在无暇顾及这些问题。现趁澳暑假之际,把这些想法整理出来归纳为十个问题。有些问题是对佐牧和朱开悉二同志的商榷意见的答复,有些是在这里新提出来的,以期能够进一步收到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2.
我面前摆着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一,《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上董楚平的文章《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董文)。二,《浙江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上陈梧桐的文章《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与董楚平同志商榷》(以下简称陈文)。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所注页码均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本)中提出了关于“人化的自然”的思想,这不仅一直为美学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开始为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现在有一种看法,比如赖金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和《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发表的《“人化的自然”是认识的最终源泉》这两篇文章(以下简称赖文)中提出,认识对象只能是现实的感性世界,即“人化的自然”,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整个外部自然界,并且似乎认为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观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究竟什么叫“人化的自然”?翻开《手稿》,我们可以读到:“因为不仅是五官感  相似文献   

4.
浙江《嘉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茅盾究竟生在何宅?》一文,对茅盾的出生在何宅问题进行了考辩,认为茅盾不是出生在青镇(现统称乌镇)观前街老宅,而是出生在乌镇西栅陈我如(茅盾外祖父)家里。一九八三年第一期《茅盾研究》专题复印资料转载此文。因此,这个问题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也关系到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确认乌镇观前街茅盾故居的历史价值,笔者就此问题谈点浅见,求正于方家。关于茅盾出生于何宅的问题,学术界过去并无异议,都认为是出生于乌镇(当时为青镇)观前街老屋。比如茅盾生前曾亲自审阅的几本专著,都确认茅盾是出生于观前街老屋的。叶子铭同志《论茅盾四十  相似文献   

5.
对于山菊同志《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当我又读到了山菊同志的《客体是真理的唯一内容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3期)以后,就更加感到,山菊同志关于真理的形式问题上的见解不是偶然的,是与他对真理的内容问题的看法一脉相承的。山菊同志的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可贵的思想和探索,读后深受教益,但通观全文的基本立论和根据,仍觉得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哲学笔记》中收有列宁写作辩证法十六要素的手稿一页。它为我们研究列宁提出十六要素时的构思过程即写作过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显然,这是《哲学笔记》中引人注目的一页。早在六十年代,黄枬森同志就写过《读列宁论辩证法十六要素》的文章, (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六四年第二期)最先根据列宁的手稿来研究十六要素的写作过程。《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黄枬森同志的文章:《列宁的(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其中第二部分“关于辩证法的体系”,主要是从十六要素来分析了列宁对辩证法体系的设想。黄枬森同志认为,“不能说十六条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但是,在十六条中却包含了辩证法体系的一个雏型,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关于辩证法体系的思想,这个雏型就是第一至七条”①。我的看法与此观点不完  相似文献   

7.
苏联《莫斯科大学学报》1977年第5期,发表了A.巴甫洛夫的一篇文章,介绍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起源的研究情况,据作  相似文献   

8.
石松同志的《精神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辨析》(《求是学刊》1993年第 1期,简称《辨析》。对我的拙作《论意识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求是学刊》 1982年第1期,简称《决定作用》)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我以为这有助于讨论的深入,谨表欢迎。现就他提出的三个问题作答如  相似文献   

9.
周良霄、张德信同志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上发表《关于农民战争的任务和作用问题的商榷》一文,对拙稿《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载《历史究研》1980年第1期)提出不同看法,读后颇多启发。本文拟就农民战争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意见,欢迎周、张二位继续赐教。一、农民战争的时代特点与性质任务 研究任何革命的性质、任务、作用,首先要分析它所处时代的经济条件。因为任何革命斗争,都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展开,_都要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脱离一定时代的经济条件,只从革命者的“思想”、“觉悟”、“口号”、“…  相似文献   

10.
拙稿《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对董楚平同志《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功过》)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过商榷意见。后来,董楚平同志发表了《再谈平均主义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再谈》)一文作为答复。但是再三细读,我仍然认为董楚平同志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一拙稿指出,董楚平同志在《功过》一文中有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论述,存在着“实际上把它全盘加以否定”的弊病。《再谈》认为这是“言之过甚”。不错,《功过》一文确有一些抽象肯定平均主义的词句,说它是“农民在酝酿革命时的思想酵母”,“在农民战争的准  相似文献   

11.
《安徽史学》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史坛争鸣》栏,发表了徐川一《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始自辛开元年在广西永安州时”吗?》一文,提出与罗尔纲商榷。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一九五一年初版,原说“太平天国自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定都天京,即开科取士”。一九五五年出版的该书增订本,根据丁宁存《从军日记》:“又有万寿诗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研究员于2008年出版了《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1]。作者长年致力于清史、满族史研究,曾就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清代北京旗人舍地现象研究》(《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碓房与旗人生计》(《清史论丛》2005年号)等十余篇论文。本书乃作者积多年之功的晚成大作。  相似文献   

13.
刘敏中同志在《论人的本质和文学》(见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五期)一文中对毛星同志发表于一九七九年第二期《文学评论》上的《关于文学的阶级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毛星同志读了刘文并写信给他,对一些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探讨,我们认为这是有利于百家争鸣的。经征得毛星同志和刘敏中同志的同意,将毛星同志的信发表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我的《“系统要素价值系数定位比较分析法”及其应用》(以下简称方法论)一文于2002年在《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后,同年人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文献研究中心编辑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文库》(中央文献出版社)和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研究中心编辑的《新世纪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献&#183;执政兴国》卷(中国文史出版社)以来,  相似文献   

15.
因三相是陈那新因明逻辑的核心,对它的理解和解释在国内学术界虽有分歧,但黄志强同志在《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发表的《再论因三相》一文(下称黄文),对因三相作了一种全新的解释,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这关系到陈那因明的逻辑性质问题,本文仅就此与黄志强同志商榷,也盼学界仁者赐教。  相似文献   

16.
1981年第三期《浙江学刊》上发表了吕宏同志《对“调解为主”的质疑》一文,读了以后,深感文章中的许多观点,涉及到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中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关系到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今后如何发展。有的问题还涉及历史事实的认定和分析。因此,提出来同吕宏同志商榷,也与其他法学理论工作者、司法实践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研究。一、关于“调解为主”的提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读了杨寿堪同志发表在《求是学刊》 1984年第5期上的《康德的现象学说简评》一文(以下称《简评》),受到不少启发。但与此同时,也感到有一些提法是值得商榷的,现在提出来就教于杨同志。 《简评》依据《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称《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称《导论》),首  相似文献   

18.
《学术交流》1999第1期探索与争鸣栏发表了王玉铁同志的文章,读后有很大启发。我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进行了理性思考,在这里与王玉铁同志商榷,以期把国企的改制问题研究引向深入。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框架的形成,改革单一国有企业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成了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由《光明日报》五月二十九日登载的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合写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北京日报》、《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先后发表了讨论文章。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的《学术研究》,发表了王中、郭佩衡两同志合写的《就“合二而一”问题和杨献珍同志商榷》的文章,对“合二而一”的观点提出了反驳。这一讨论正在进一步开展。现将有关文章的论点简介于后,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日甲午战争济远舰先逃与方伯谦问题赵捷民《新史学通讯》1953年8期为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辩冤赵文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0年2期丰岛海战季平予《历史研究》1980年4期有关甲午中日黄海海战的两种史籍记载的考释——再论刘步螗在海战中的表现董蔡时《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2期方伯谦被杀一案考析徐彻《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3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