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国家、村组织、村民这三者关系中,村组织是国家与村民的联系纽带;国家通过村组织贯彻政策,领导村民执行国家政策;村民通过村组织反映自己的各种要求。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优化村组织的结构,赋予其政治、经济的民主。在农村,农民要求富裕,就得要求民主选举出一村的当家人和带头人。选举是民主的关键,通过选举出的“能人”,组织村的各项工作,是农村真正摆脱贫困的一步,也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一步。一、村民自治的历史、现况村民自治之前,农村实施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控制一切资源,村民离开公社就无法生存。管理村民的权…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农村 “乡政村治” 治理格局的稳定与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中国农村“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稳定与完善徐勇(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政经分开的“乡政村治”格局(即国家的基层政权建立在乡镇一级,乡镇以下实行村民自治)。在“乡政村治”格局下...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乡村治理的问题解析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悄然起步.自80年代起,国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在农村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其核心在于重构农村社区公共权力结构,改变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社区公共权力由国家基层政权垄断的状况,引入以村委会为代表的村民自治权,使农村社区的权力结构由国家基层政权转变为村民自治权.  相似文献   

4.
村治即村级治理。村级治理是指村庄公共权力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与调控。因为村庄公共权力的产生方式及其性质对村级治理具有决定性影响,村治研究事实上也就是对村庄社区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其运作(组织、管理与调控的方式及过程)的研究。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重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被提上议事日程。实践中,以《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下简称《村组法》)的颁布实施为主导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起了“乡政村治”的框架1,但是,当前村级治理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理论界对村治的研究远未形成共识。对村治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村治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经历了皇权统治下的村治模式、人民公社式的村治模式以及村民自治模式之后,我国的村治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跃.但是纵现这一演进的过程,我们看到唯有发轫于农民群众之中、植根于乡土社会之上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实现和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试行了近十年之后,于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进入了实质性运行的法制化轨道。村民自治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它的意义不亚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中国农村带来的深刻变革,将引发我国一系列制度变迁,规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轨迹。一、村民自治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村民委员会取得独立法人地位不只是一个法律程序问题,而是在中国农村社会变化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制度创新,为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自1958年创立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村治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经历了皇权统治下的村治模式、人民公社式的村治模式以及村民自治模式之后.我国的村治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跃。但是纵观这一演进的过程,我们看到唯有发轫于农民群众之中、植根于乡土社会之上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实现和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经历了:“国家经纪体制”下的“乡镇自治”、“国家全能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早期为“议行合一”制度)和“乡政村治”下的“村民自治”三种制度变迁。进入21世纪,随着传统农业财政体制向现代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变,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进行了相应的治理体制改革,本文认为对此应在转变政权职能、改革事业单位体制、统一财政体制与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四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乡村治理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历史上,每一次土地分配及产权归属的重大变化,最终都引致农村社会结构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赢得农民的认同,重建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随着农村合作化和集体化的发展,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摧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经济基础,村民自治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制度。但是,土地流转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使农村社会日益开放多元,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村民自治逐步向新型农村社区自治转型。  相似文献   

10.
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的创造,就象改革之初他们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但村民自治获得如此迅速发展,则是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在“人民公社”体制瓦解后对乡村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所作出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从过去“政社合一”的集权体制转变为村民自治体制,是农村基层政治的重大变迁,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创新。这种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创新的必然性,出自于新时期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出自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出自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村民自治上…  相似文献   

11.
村级组织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依据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和第111条的规定,在治理农村的活动中,我国采取了“乡政村治”的政治模式,即乡镇政权是国家依法设置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国家行政系列由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构成,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构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系统。“村委会”则是农村最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委会组织村民自治,由村委会和村民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行政性关系之外的大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目标模式是在对庞大农村社会的治理中,通过由体现国家意志的乡镇政权与体现村民意志的村委会的有效合作,既可以保证国家意志的贯通到底,也可以充分调动基层社会的积极能动性,由此形成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和解、合作与相互支持,从而保证我国在巨大的现代化变迁中所要求的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众所周知,当下中国农村实行乡政村治体制。在村一级,由村民群众依照法律和制度规定自己管理村务活动。为有效推行村民自治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做出了统一的制度安排。然而,统一安排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在复杂多样的乡村治理环境中运行的,受不同变量因素的影响,一致性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多样性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实现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村民自治中我国目前在村一级逐步形成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与集体经济组织(村合作杜)分立的体制。由于过去村民委员会角色混乱、职权不清,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社分立,即村民委员会负责村民自治事务,经济事务由合作经济组织执行,在监督村民委员会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村民的利益,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蒋达勇 《江汉论坛》2005,24(6):81-83
人民公社制度是建国后第一个完整的农村基层政权架构,但人民公社体制在维护了新生政权稳定的同时,却使农村的活力和生命力逐步趋向消亡.替代人民公社制度的"乡政村治"模式是内在地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又一次有益尝试,但由于整个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使农村基层政权又一次面临困境.中国农村基层政权构建只有置于中国当下正在全力推进现代化这一现实背景下来讨论,才能获得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乡政与村治、村治机关与村民等一系列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家族化倾向也开始出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村治机关自身的原因.从法律上界定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乡政与村治的权力界限,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等是消除这些矛盾,实现农村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任卿 《天府新论》1997,(1):24-26,30
(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农业组织制度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四川率先废除了人民公社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使长期受到束缚的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解放,从组织上确保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方式的有效运用,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为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17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也表明,废除人民公社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乡、村、村民小组和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方面,老百姓概括为"催粮催款,刮宫引产,灭鼠打犬",有效组织农民致富奔小康发展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村民自治条件下,村支"两委"关系的不协调状况在一些地方较普遍地存在着.村支"两委"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根本上说是因体制转轨时期利益关系调整和权力范围界定的制度缺失而产生的.解决村支"两委"矛盾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最终达到村支"两委"双强,推动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还,中国国家向基层社会扩张的动力是什么?又有哪些力量制约了国家扩张的逻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这条历史变动中的边界现在应该确定在哪里?80年代开始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实践其实就是国家与社会边界重塑的一个典型。某种意义上,可以将村民自治视为人民公社会解体后,先是中国农民后是中央政府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实质性变化的一种特定回应方式。尽管在传统体制下,生产大队并非国家行政组织的正式组成部分,生产大队的干部亦非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是模糊的。对此,维…  相似文献   

19.
所谓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应当是指原来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经过改革演变而成的乡、村、组地域范围的经济组织。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中发(1983)1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人民公社原来的基本核算单位即生产队或大队,在实行联产承包以后,有的以统一经营为主,有的以分户经营为主。它们仍然是劳动群众  相似文献   

20.
自晚清以来,国家政权建设一直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公社体制初步完成了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但由于该体制固有的缺陷,它必然是非稳固的.公社解体后,在"乡政村治"体制下,国家政权建设任务又凸显出来.总结建国以来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国家政权建设不仅是一个集权的过程,而且也应是一个分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