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贫困,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激变农村生活观念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负面影响是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负担,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降低,伴随"留守儿童"问题,影响农业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1年的截面数据,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置于市场化进程之中,考察了我国城镇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部门间健康梯度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劳动力存在明显的健康梯度,个体健康状况受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的个体健康状况更好,但教育水平对健康状况的影响还存在非线性效应,大致呈倒"U"型;同时,不同劳动力部门的健康梯度也存在差异,在非国有部门,社会经济地位能够强有力的预测劳动力的健康状况,而国有部门劳动力的健康梯度却不明显,显示出市场化水平对健康梯度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机器换人"令人担忧.本文经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工资与"人机替代弹性"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即随着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后,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劳动力工资水平;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则降低了劳动力工资水平.但总体上来看,工业机器人并未造成劳动力工资的普遍下降,该结论与我国整体上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现实相吻合."机器换人"现象在一些行业已经发生,因此需要科学预判、理性应对人工智能冲击,赋能劳动力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4.
当前,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甘肃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缓慢,这些已成为制约甘肃"三农"问题的瓶颈.因此,分析目前甘肃农村劳务输出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新时期探索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过去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在认识上的不全面,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论"敲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劳动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者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缺乏加强自身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意愿,并采取"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面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就业人群时,同样缺乏投入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动力和可能性.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文章从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数据,探讨这些因素在构成劳动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以期为能从制度安排上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社会理性视野下的"民工荒"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以来,在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南方某些城市,首次出现了民工短缺的"民工荒"现象,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农民工不再是被动的无限供给,而是理性的有限供给.本文通过对"民工荒"现象的分析,发现"民工荒"的实质是农民工的理性及其理性跃迁的结果,并以这一结论为基础展开了对"民工荒"应对措施的探讨,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改善农民工境遇分别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治本和治标措施.  相似文献   

7.
"民生"一词广义上被普遍定义为:"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价值取向,通过理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率,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狭义上指:"一定的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基本条件和状况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和受教育条件如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公共卫生、基础性保障住房等等。"民生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与经济是互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否,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在供求的視角下,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是不同的.从供求视角入手,着眼于最低工资,分析最低工资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当最低工资上升带来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是当前"民工荒"的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的实现,有一个最低限度,即能够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收入水平.劳动力价值除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外还受到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影响[1]194.今天的劳动力价值基本构成中,"历史上"、"道德上"的因素,往往让人很难实施.不能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应深刻理解马克思思想中的精髓,深入研究当今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性质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应遵循民族问题"社会化"的研究思路,借助社会排斥理论的主要观点,设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分割性劳动力市场排斥、差异性政策排斥、层级性社会分层排斥、冲突性文化排斥等方面,分别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就业和相对贫困问题,权利保护和社会参与问题,族际交往和社会支持问题,宗教信仰和社会认同问题等。并且,以社会政策创新为实现路径,提出消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排斥,推进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个体求职中作用的已有研究充分表明,人力资本在个体求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个体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不管个体运用人力资本求职怎么成功,都不能掩盖社会资本在个体求职中的效用。已有研究都在劳动力市场是一元而不是二元的、求职行为是静态行为而不是一个动态过程的隐藏错误假设下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都犯了"方法学上的个人主义"错误,导致研究结论缺乏普遍解释力与适用性,由此,在一个二元、动态的分析框架内进行研究,可以克服以往的研究缺陷。  相似文献   

12.
论农民工的体制弊端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民工务工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工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廉价劳动力"、"超负劳动力"和"低保劳动力",而农民工问题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密不可分;提出政府应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制度创新上采取措施,加快农民工户籍制度的改革,健全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工资支付制度和监控制度,保障农民工的民主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3.
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实际上是"按劳动力价值"或"按劳动能力"分配,分配数额的确定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分配"的社会制度的区别仅在于"内容"———生产资料的基础不同,并不在于形式———是通过市场还是通过计划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相似文献   

14.
个人主观社会地位受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收入、教育与职业等传统客观指标,社会因素则分为社会交往与主观认知两方面。通过"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首先,相较于客观社会地位,当前我国的个人主观社会地位偏低。其次,社会因素对于个人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要大于个人因素,其中社会公平感与幸福感对于个人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从建设"新农村"视角讨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若干有分歧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是传统农村劳动者,而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指向城镇的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村的转移;不仅指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包括向现代化农业转移;不仅指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也包括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断随着工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现代化的渐进过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新农村建设,保证"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协同并进,是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稳步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境内的"三非"务工人员的最大的问题是境外务工人员管理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的要求。对它的解决,是正视全球化背景下,必然带来的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资源再配置,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云南中缅边境地区,资本的逐利性同样使得缅籍务工人员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劳动力市场分工的一部分。作为云南边境外籍劳工的最大集中地——德宏州政府于2014年初实施的《德宏州境外边民入境务工管理暂行办法》,手续简洁,并与一定的社会保障相联系,推动了更多的缅籍务工者愿意配合地方管理部门获取合法身份。德宏州为境外边民务工人员提供的基本社会保障,既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规范了劳动力市场,避免企业雇佣境外廉价务工人员而排挤国内工人,同时也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富裕的愿望和责任。  相似文献   

17.
企业内外部因素都倒逼用工成本,特别是农民工的用工成本上升。企业若不修正"廉价劳动力"误判,改变使用"廉价劳动力"预期,势必在规划企业战略、塑造企业文化、培育核心竞争力等诸多企业大政上出现失误。及时调整用工心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下,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农村从"人走楼空"的现象逐渐演变成农村社会空心化状态。农村社会空心化造成发展潜力不足,农村社会脆弱性风险凸显。识别社会脆弱性风险并进行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大规模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市场融合的重要特征,但制度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也在多个层面上存在。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外来劳动力在同酬方面已经基本得到保障,但同工、社保参与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的改革。这些措施使不同行政层级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有所加剧,劳动力市场的跨省分割被加强,但鼓励了劳动者在流入地长期居住。劳动力流动行为因此受到影响。面对中国"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愈发重要。建立能够服务于现代劳动力市场管理的信息系统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统筹,是当前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经30多年,劳动力配置从一种扭曲状态转为另一种扭曲状态,即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民工"找工难"与大学生"不愁嫁",变为目前的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这两种扭曲现象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顽疾",启示我们: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妥善解决各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立足经济的长远发展,突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限,统筹考虑所有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才能矫正当下劳动力配置的第二次扭曲,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