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陶庆 《人文杂志》2006,(6):55-63
在国家产生以前,人类早期政治生活中,就已经产生了原始政治文明,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至上性、抽象性与不可分割性。原始政治文明中人民主权的直接转化为现世政治权威的路径已不再适用国家政治生活,但人民作主的政治文明理念从此嵌入人类政治生活的内核。国家产生以后,人类行使政治权威的现世工具是国家主权,它与人民主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认识和处理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分离与回归的循环路径,才能触摸人类政治文明与宪政的“神秘”轨迹。  相似文献   

2.
人权和主权是宪法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也是宪法的一对基本矛盾。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宪法的一切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都是围绕着二者而展开。人权和主权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们的产生既是人类本性使然,也都迎合了一定的人类需求。这些需求随时代和国别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人权和主权也就分别流行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别,成为不同时代和国别的口号和原则。今天,传统信条下的绝对主义国家主权观遭到了普遍人权的巨大冲击。但事实上,人权对主权的挑战远未达到取消主权的地步。一旦失去主权,人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挑战存在一定限度,它推动了主权新的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了主权。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与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与人权问题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主要范畴,也是给当今国际社会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热点。在诸如主权原则、人权概念、二者的关系,人权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内管辖权的矛盾,以及由此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造成的冲击和对国际法、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挑战等方面,人们确有深入思考、探究和冷静应对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冯家亮 《兰州学刊》2007,(1):131-134,152
人民主权是人权、民主和主权的统一.卢梭和哈贝马斯的人民主权思想在人权、民主和主权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主权与人权之间因果联系的不同理解是两者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两者之理论差异及其实践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民主权思想的落实,核心在于制定确保人民参与主权形成的民主制度形式,关键在于完善立足于保障少数人权利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5.
引渡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形式之一,尊重主权、保护人权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基本原则.有关国家在引渡过程中应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国家主权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彼此主权的基础上,充分保障被请求引渡对象的人权.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关于人权与主权关系的辩论建构了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但无论是根据国际法准则 ,还是从西方思想史和中国革命史的逻辑来看 ,人权与主权都是同一的 ,即统一于“人民主权”论。之所以会出现人权与主权孰高的命题 ,是因为发生了学理上的混乱和法理上的糊涂 ;如果引入“政权”项 ,这种对立结构便可完全被消解。  相似文献   

7.
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复杂的,以往的讨论总是基于一种统一的视角,从一种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它,这种认识虽是必要的,却往往陷于笼统和牵强。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从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现实的视角——即从它们各自的立论基础来进行讨论,也许对其认识会更加准确到位。  相似文献   

8.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性公约,提供了一个被各缔约方认同的在烟草流行背景下实施烟草控制措施的全球治理框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负责任的大国,在烟草控制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应坚持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主权国家的核心作用并妥善处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行等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9.
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流行的民权观念,主要是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影响的结果.在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影响下,平等以及使民众成为国家主人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所能理解到的人民主权的全部.中国近代思想界所以接受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卢梭的思想学说与中国传统思想方式之间的契合.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可靠的思想武器,同时,其理论局限性对于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过程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性国家主权话语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清末新政崛起的新知识群体,借助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国际公法理论对国家主权的本质特征、主权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人民主权观作了全面深入地探讨,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国家主权思想。新知识界作为当时中国的新生社会阶层和重要变革力量,其国家主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谋求国家主权独立,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汉族人命名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一直以来反映命名者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对比了北京市1978年出生和2008年出生的汉族人名,发现三十年间的人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字名普及、常用字不同、叠音名减少、男女性格特征淡化、从四字成语或俗语中取名、虚词使用增多等方面,此外人们命名在保留传统习惯的同时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但是三十年前命名的问题现如今依旧存在,本文就此提出了命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基本可以从中分为两段,两者关注的问题、观察的对象、探索的题目等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使用的材料,以及表述的方式等也互异.要理解"三十年"的史学,应回溯到文革前"十七年"的研究之中,从学术积累的延续和中断方面考察分析.今后的研究,要警惕哪怕是无意识的封闭倾向,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考虑近代"在中国"的各类外来因素及其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有关东晋南北朝时期侨州郡县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无论是侨州郡县本体研究,还是其相关问题研究均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深度,加强考古资料的挖掘利用,促进海内外学者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三十年的转变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人事管理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历程,重点探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发展及实践运用的特点和难点,并从国际化、企业文化、组织创新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面临的挑战,进而展望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发展三十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政治发展,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全部政治变革.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理想状态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党内民主、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改革.本文围绕这六个方面,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变革的主要历程和重大成就,分析上述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中国史学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社会史的复兴与发展.30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整体社会史、区域社会史、新社会史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三十而立,回顾与前瞻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法对30年中国社会福利的学术轨迹进行主题研究:30年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福利研究的宏观轨迹与特征;中国社会福利从政府定位转向民生需要为本的定位;30年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学术转型与领域创新、中国社会福利学术发展的未来轨迹展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发展脉络,发现中国已经形成了社会福利学科领域和基本体系。但是,中国社会福利有一定创新但对中国社会福利改革回应还不足够,社会福利研究急需深化。  相似文献   

18.
从1989年开创人权理论研究到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人权事业十五年的发展是一个从根本性变革到制度逐渐成熟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应该在人权的权利类别、存在形态、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意识培养、文化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