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漆沮水考     
王元林 《唐都学刊》2001,17(2):41-44
历史上漆沮水一名多指,关中就有七条之多.详细考证诸史书所载的泾水以东的漆沮水,存正取谬,可证先秦时漆沮水是引沮水和浊水下游即今石川河下游.由于郑国渠东注洛水,漆沮水名称也错误东移至今洛水下游.  相似文献   

2.
权伟 《唐都学刊》2006,22(5):143-144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水量丰富,并在下游形成广大的关中平原。由于周秦汉唐的都城设在关中,故古代渭河平原的水利建设兴旺发达,有大中小型引河灌溉工程与井灌,尤其是几乎持续二千年以上的引泾灌溉工程在北方首屈一指,而且漕运与都市用水事业也独具特色。近代关中八惠的建设,也走在了中国现代水利的前列。因此,关中水利开发历史的研究很受学术界的重视,相关论文发表近百篇,确实不少,只是缺乏综合性的研究专著的出版。现在,陕西师范大学李令福研究员撰写的专著《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已由人民出版社在2004年正式出版,这是第一本将古代关中各…  相似文献   

3.
隋、唐之前,中国经济中心位于北方的关中与关东平原,都城也多置于关中。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都关中的最后时期。这时关中经济趋于衰落,江淮经济正在崛起。本文试对隋、唐时期都城的粮食供应状况作一些初步分析,以窥视经济中心向江淮迁移对关中都城的部分影响。一、隋代都城紧张的粮食供应隋代建都关中时期,其粮食供应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隋大业年间,全国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余,口四千六百万,平均每户约有五点一六人。关中京兆、扶风、冯翊三郡共有户四十九万,按全国平均数计,三郡人口总数应有二百五十三万余,超过隋前诸朝的最高人口记录。这个数字虽不一定十分准确,但  相似文献   

4.
宝鸡市是我国东部沿海与中原通向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冲,是关中西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文探讨了它成为陇兰新经济区物资集散地的区位优势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淮河上游禹州YPC剖面与陇东XJN剖面和关中盆地JYC剖面黄土沉积物进行的分析对比,发现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与陇东和关中盆地具有相同的沉积和成壤变化过程,但磁化率明显低于陇东和关中盆地,而粒度明显比陇东和关中盆地粗.分析认为,淮河上游和黄土高原地区分属不同的风力系统,有不同的粉尘源区.淮河上游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黄河下游泛滥平原的风沙地带.其粉尘产生和搬运的动力与黄土高原显著不同,它主要是冬半年华北平原盛行的东北风力系统.  相似文献   

6.
兰一斐 《唐都学刊》2007,23(4):113-117
樟叶的长篇小说《五福》首次以小说形式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作品中关于主人翁关中农民之子刘五的成功塑造,是对中国小说艺术人物画廊中草根英雄式人物的塑造的一个极大的丰富。刘五的性格、形象和命运,体现了旧中国农村阶层中豪杰英俊命运的必然性,反映了漫长的历史中底层人物的艰难崛起和迅速殒落的必然悲剧性。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关中农民之子刘五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行为特点,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7.
李喜霞 《唐都学刊》2011,27(6):114-118
民国十八年,关中遭遇重大灾荒,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当时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灾荒,其中以工代赈加大交通修建的政策,为民国时期关中交通的发展带来契机。当时全国各地的赈济款项与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关中。大批因灾而流亡的灾民也为交通修建提供廉价劳动力,交通的发展必然为关中经济的后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07,23(1):97-101
终南山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山,又是我国古代文明孕育、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发源地。终南山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关中地域文化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宋代以后对终南山区域的历史文化研究,挖掘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注意这一区域研究的历史延续性,开展对这一区域历史时期文化资源研究,对丰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小亮 《唐都学刊》2008,24(1):15-18
作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临潼华清池有着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该资源的主体是周秦汉唐时期的帝王沐浴文化.华清池所处的骊山北麓自然风光优美、温泉资源丰富,加之周秦汉唐等政权建都关中,地理条件便利,因而备受各代帝王的喜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帝王温泉沐浴文化.该文化具有经历帝王多、汤池建筑华丽、历史影响深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隆文 《唐都学刊》2010,26(3):7-17
回顾史念海研究关中地区水环境的缘起,总结史念海研究关中水环境的主要成就,阐释史先生关中地区水环境研究的价值。史先生经世致用的学术指导思想形成于抗战初年,贯穿于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和关中地区水环境研究之中。史先生全面地复原和分析了关中地区的水环境,尤其对西汉时期起所谓"八水绕长安"的水环境,进行认真仔细的考察。而且对关中有关人工渠道进行了复原,从而使我们对西安附近的河流和重要的渠道,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史先生认为西安地区诸河流量的变迁与该地区植被的存废密切相关,而地震、旱?对河流流量的变迁影响不大。通过对泾渭清浊历史变迁的考察,史先生认为泾渭清浊变迁与当地植被的存毁与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史先生提出了改善西安水环境的具体措施,就是要多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带来了与水有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量、暴雨频次、海平面高度、台风频次、河川径流、干旱灾害的频次、冰川雪盖和湖泊面积、湿地面积等方面的变化上。气候变化影响防洪、供水、水利工程以及水生态的安全。因此,必须要发展水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水土保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支持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三国魏镇北将军刘靖创修的戾陵堰与车箱渠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它奠定了蓟城时代水源开发的基本格局,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地物。戾陵堰与车箱渠的基本情况,以《水经注》所录"刘靖碑"及其"遏表"的记载最详。本文依据古今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和遗迹踏勘,对《水经注》的记载加以考释和辨析,为进一步确定戾陵堰、车箱渠及其相关参照物(梁山、刘靖碑、高梁水与■水等)的具体方位及相互关系,进而说明堰体与渠道的形制规格、水利价值及对后世影响等,提出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focuses on empirically assessing determinants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 decentralization, which is growing in popularity among water resource managers world wide. Measuring decentralization as a shift of decision-making responsibility to water users or governments at the river basin level or below, the analysis sheds light on the decentralization reform process and its success, using primary data from 83 river basins world wide. Contrary to common perception that primarily emergency situations trigger reform, persistent water scarcity is found to be a major stimulus to reform. Similarly, financially well-endowed or -developed basins do not necessarily outperform poor and underdeveloped basins. Conditions improving decentralization performance include: existence of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greater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of users; and as opposed to traditional thinking,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to basin budget.  相似文献   

14.
李令福 《唐都学刊》2012,28(2):5-14
为了充实都城所在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西汉政府特别重视漕运交通的建设。首先整治利用了前人开辟的渭汧两大自然河流的水路联运道路;其次在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于渭水南岸开凿了东西三百余里的漕渠,大为成功。不久又兴修了褒斜道漕渠线路,惜因自然原因无法通漕。在关中内部渭河北岸,也有连接洛渭两水之人工运河的修凿,它沟通了都城长安与邑漕仓的联系,作用巨大。自然河流与人工运河的相互沟通与漕运,使西汉关中的水运交通发展到其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以模式为导向还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两种改革思路之争。围绕这两种改革思路展开的理论之争主要有: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计划与市场问题、宪政问题、民主社会主义问题、普世价值问题等;在理论争论和实践检验的双重考验中,“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论”成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思路的通俗称谓,并战胜以模式为导向的改革思路,成为中国改革的主导思路。  相似文献   

16.
西部开发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水资源的短缺。总结历史上西北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对于今日西部开发中最关键的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具有借鉴价值。元朝在陕西省兴元路和泾渠都设置了河渠司 ,河渠司制定“分水”、“用水则例” ,统一管理分配渠系内的水资源 ;明清时期 ,由于西北华北干旱气候的日益严重 ,农学家徐光启、王心敬等对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和水旱的周期认识更加深入 ,分别提出了旱田用水五法和井利说 ,这对于在河渠水利不足时扩大农田水利的给水源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把握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诱发过程和阶段是合理预警与应对的前提。以松花江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为例,采用案例研究,归纳分析水体污染公共安全事件诱发过程的六个阶段:常态水体污染阶段,水体污染积累阶段,水体污染警告阶段,水体污染人工干预阶段,水体污染危害潜伏阶段,触发事件阶段。  相似文献   

18.
刘鹏 《南亚研究》2013,(4):33-46
本文对中印跨界河流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梳理了中印两国在跨界河流上的利益诉求,认为两国在跨界河流问题上的利益诉求既存在着相似之处,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利益诉求的差异导致了中印在跨界河流问题上虽然存在着相互依赖,但这种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双方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这应该成为中国应对中印跨界河流问题的出发点。中国应将跨界河流与边界问题进行捆绑谈判、将水文信息共享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捆绑谈判等三项措施来应对中印跨界河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