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物种的进化规律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之后,“创世说”和“上帝造人”便被逐出了科学界,人们学会了运用理性的眼光来反身自顾:人何以为人?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如果说,人是由类人猿通过劳动进化而来的,这已几乎成为人们的常识。然而,越是常识的东西往往越是缺乏对它的深刻认识。如果对“劳动创造人”的理解中忽视了文化的作用,那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自从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提出一种“非理性”、“无意识”的反文化的观点之后,西方在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年轻人便把这一“非理性主义”付诸行动。于是,一股反理 相似文献
2.
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这对人的本质、具体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位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一是为清除旧哲学对人本质的影响,曾探讨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二是为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曾探讨过个人或具体人之间相区别的本质,这是基于考察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需要而对人与人相区别作的人本质规定。具体人(每一个体或群体)由实践具体定位后的本质都是由社会关系总和规定的一种彼此区别的系统质,但其所涉及的外延无法一一指明,因此,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规定人本质的论断,只是为具体人本质指明了一种方向。此外,马克思又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需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在本质上具体定位了各种阶级属性的人。 相似文献
3.
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学术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有两层:一是人的类本质,二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就人的类本质而言,人类是一种具有“动物+文化”结构的物质存在,处在比动物或生物更为高级的物质进化位置上 相似文献
4.
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直到现在,我国的一些哲学工作者,还从这句话得出,在阶级社会中,没有“一般的人”,没有人类共性,只有人的阶级性的结论。但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如果我们简要地考察一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的费尔巴哈及其以前的人性论,再从这段话及整个“提纲”的基本精神出发,并 相似文献
5.
林贤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1):22-24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学术的批判发展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问题。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劳动的人,人类因劳动而存在,劳动赋予人做人的权利。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学习能力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智能的显著特征.但是关于人类是如何学习和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若干年来学者们一直没有定论.文章试图从哲学的视野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对认知主义学习论、行为主义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论进行解读分析,试图得出关于学习本质研究的新进路.同时通过对人类学习本质研究的局限性引出了机器学习这个概念,从哲学角度对两者比较分析之后认为计算机仍是无法完全模拟或实现人类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具体的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时期起,对“人”抽象地摸索了几百年。黑格尔尽管对“劳动创造人”有过某些天才的猜测,但他把“人”归之于“绝对观念”的自我演化,把劳动看作纯精神的活动;费尔巴哈把精神的人恢复为感性的人,并且克服了肉体和灵魂相分裂的二元论,但从根本上说,在怎样认识“人”这个问题上,依旧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则把出发点从抽象的人“移到”现实的人,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 相似文献
8.
把劳动对象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本质的论述,在理论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主体的目的性是劳动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劳动过程就是客观规律与目的规律的辩证统一。劳动的本质是劳动过程中的二重化,人与对象的相互生成。劳动过程内在地包含着三个关系、三个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劳动过程的关系,以自然界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人灯主体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人类主体占有对象化产品的过程。劳动二重化理论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理解为人类自身生成的环节和手段,把人通过劳动的现实生成理解为目的,强调人类主体及其生成在劳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五句话”,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人们都存在着较大的疑虑和较多的分歧。继续深入地研究它,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为了便于提出问题,不妨把主要...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动是人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夏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7-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的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并不矛盾,劳动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展开,社会关系可以看作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同时人的本质只能在关系中形成,不能从单个人来看,要从对象化的活动中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劳动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周永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48-50,129
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误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在其现实性上”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在理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然而,如何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来问答关于人性的困惑,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还有许多问题或者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所谓“人性自私”、“人在本质上是自私的”,就是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观点,解释“人本质上是自私”这一错误论调的误区所在,为今后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最为成熟和科学的,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包括了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和物质生产实践两个方面,忽略了因个人需要的差异而产生的物质实践活动的选择的不同这一关键的逻辑"片断".所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个人选择的统一"才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作为特殊的对象性存在物总是通对象化展开其本质活动,但人又必须在实践的、社会的意义上具体实现对象化,以确立自身存在方式,确证自身内在本质。对于对象化的理解直接意味着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对对象化的理解又离不开对实践的考察,特别是对象化与实践的关系的辨析。一对象化与实践“实践”和“对象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两个紧密相关的哲学概念、范畴。以往人们对于“对象化”的诠释和理解多以人们对于“实践”的认知和界说为根据.正因如此,人们大都视“对象化”依赖于“实践”而存在,并将这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熟知的常识来…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对这个问题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而且要在全社会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这就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军民军政之间以至全体人民内部的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建立新型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物,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人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胡渝目前,在诸多哲学著作中,论及人的本质时,都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那段话,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认为这个论断是对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17.
一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因此,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与对劳动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综观马克思的论述,笔者认为,他主要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劳动和人的本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概括,和进一步把它放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概括。 相似文献
18.
19.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深入地探讨和论证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揭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一个基本前提。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在同时写作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中,却有两个不尽相同的定义。在《手稿》中得出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论的同一时期,马克思在《摘要》中却又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不但如此,在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实物”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物是“生产物” ,体现的是感性的人的主体实践本质 ;物是“社会物” ,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前者体现了与旧唯物主义 (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 )抽象物质观的根本区别 ,那么后者则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传统的积极扬弃。马克思的实物观 ,重在揭示和透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诸“物相”———商品、货币、资本等具体历史形态———的主体实践本质和社会关系向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社会关系方法论 ,对于当代人寻求扬弃物化和人的解放之出路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