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命意识及生存处境这一角度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林黛玉的悲剧,并非由于她对当时社会有意识的反叛,而是因为她自然发展的生命意识难以契合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及她由自己的生存处境而敏锐地感受到的深刻的孤独感。林黛玉的形象以其感性的生命形式打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典文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独具艺术魅力。她孤高傲世,多愁善感,却又为人率真,心地光明。她博学多才,对爱情的追求始终不渝,却为封建社会所不容。林黛玉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神韵,散发出永久的芳香,不愧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尊不朽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赵玉芬 《南都学坛》2008,28(2):64-6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林黛玉是封建叛逆",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封建基础上"的。到底如何看待林黛玉形象,她到底是不是"封建叛逆",还是应该认真品味原著,勇敢地正视这个问题。从林黛玉的出身、经历,对封建教育的反映,对宝玉读书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林黛玉不是一个封建叛逆。  相似文献   

5.
读罢《红楼梦》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震撼人心的悲剧旋律。特别是对林黛玉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更是如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1、因寄人篱下 ,仰人鼻息的经历 ,使她成为一个多愁善感、忧郁哀伤的“泪美人”。 2、她的鲜明叛逆性格。 3、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6.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塑造了一个15岁半的小姑娘的形象.一方面,杜拉斯从生理学角度演绎这个角色,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和孩子的本能力量;另一方面,杜拉斯从文化构建方面来体现女主角的身份.复杂的家庭关系,周围男性对她的看法,使得她为了寻求解放而勇于挑战世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江南一带大量涌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其主人公之一的才子形象历来备受争议。作为我国古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范型,才子形象的形成基于以下诸种原因:一是与小说作者的创作心态有关;二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汲取了历史文化传统中众多才子所展示的特定审美文化意蕴;三是小说作者对所处时代环境中才子、狂士的人格气质的充分认同。对于这种才子形象,不能仅从艺术角度作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积极探索、认识其所蕴含的特殊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诗人"林黛玉的形象,凝聚着作者的理想和寄托.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是成就林黛玉诗性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爱情理想的成功和婚姻理想的失败,都与她的孤独境遇有关.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窥见作者内心对这种理想人格不可能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保全而感到的深重悲哀.  相似文献   

9.
凤文化探源     
我们在广漠的时空中漫游七八千年,路遍华夏大地,乃知凤凰因原始先民崇鸟而生,由各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的碰撞融合而来,经道德升华而至.凤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上早就是名副其实的"国鸟".中华民族对凤凰的热爱,除龙之外,无它物能及.它和龙一样,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凤、爱凤的民族,凤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凤的形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时期的形象演变,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典型.凤文化的源头是原始先民对于神秘自然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凤文化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即对于我们的民族品格、思维模武及传统哲学思想带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批女性作家的异军突起,女性的身份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女性身份的构建不再仅仅局限于性属身份的角度,而是日趋多元化。严歌苓作品中丰富的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多元化视角的体现:一方面,她将女性身份置于时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出女性身份所蕴含的雌性特质;另一方面,她又对移民女性的身份进行深入剖析,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女性新的文化身份也应运而生。可见,严歌苓在构筑一个丰富的女性形象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构建了女性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1.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一直是备受学人关注的红楼女性形象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人物的性格、原型、审美形象、文化内涵、死亡之因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与评论。近十年来。对这一形象的探索研究仍是多方位的,因此有必要对之作一客观梳述。  相似文献   

12.
尔尔 《北京纪事》2010,(9):40-44
《红楼梦》再现银屏,蒋梦婕通过海选或为林黛玉的扮演者,主创者说,选中蒋梦婕,是因为她洗净铅华的眼神和纯净透明的皮扶,而蒋梦婕本人则认为,她跟林黛玉的相似之处在于,她们身上都有“文艺范儿”。  相似文献   

13.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读者对其中的“蘅芜君”薛宝钗的形象历来褒贬不一。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存在的悖论,探究她的悲剧结局所体现出的反讽意味,旨在揭示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深刻而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其名的寓意是其人如玉、带玉,具有玉性特征,隐喻黛玉是一位具有玉德品质的君子形象。她不仅拥有如花似玉的容止仪表,而且具有冰清玉洁的玉魂和玉骨。比德于玉的黛玉身上体现了信、智、礼、洁、仁等多种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5.
惠特曼·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一书中的主人公。不同于她前两部作品中的传统华裔形象,惠特曼是一个叛逆的美国嬉皮士,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批判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华人的"他者"形象,重新认定了华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的研究,探查人物身上蕴含的深意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莉倍佳是萨克雷《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萨克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男权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的莉倍佳,在赤裸裸地撕开她美丽包裹亮出利欲追求的同时,也给予理解。曹雪芹完全从欣赏的角度来描写林黛玉,黛玉的被欣赏在于她没有血肉之躯女性的世俗之气,而是一缕纯净的自由之魂。病榻上供人欣赏的林黛玉与生活的和解,才是女性自主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17.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5,25(1):45-51
在既往的红学研究中,多数论者认为,贾母是林黛玉婚姻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之一。然而,从贾母为贾宝玉所定择偶标准来看,她的婚姻观是相当开明的,从未限制过某人的自由。对照宏著内容,她始终是林黛玉的呵护人。值得遗憾的是,她对林黛玉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人生指导和培养教育,使其不良性格未得到些许纠正。林黛玉自身所具有的孤傲自许、目无下尘、褊狭尖刻、小性儿等不适应社会人生的乖张性格是导致其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强加在贾母头上的破坏林黛玉婚姻的恶名应予洗雪。林黛玉自身极难适应社会人生的癖性可资后人镜鉴。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先生在现代情境下所塑造的古典关人——红玉,是代表中国古典阴柔之美的女性形象。她艳丽照人,美貌出众,但自幼俸弱多病、多愁善感,钟情于人却敏感于事,呈现出的是一种病态美。而透过表面文字看到更多的是这一人物形象作为服务于叙述者的积淀着特定文化意味的符号而存在,在她身上不仅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且她的悲剧命运也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情境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侗语空间方位词进行了梳理,并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它们所依存的不同参照系统进行再分类,然后探讨它们的语法功能并尝试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湖南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文化旅游区,从其景观文脉来看,多元民族融合文化为其特色,且"苗疆边墙"在其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分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苗疆边墙"为线索,研究凤凰民族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地域分异,为有效地整合凤凰文化旅游资源和合理地设计其旅游地形象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