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道德教育的状况,不能依靠说教式的生硬灌输,也不能通过惩罚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德育方法,已经触及道德形成,道德规范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对今天的学校德育仍有借鉴价值。本文试述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对医学生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道德感悟教育就是建立在以尊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感悟教育中,教育情景的设置,教育过程的感悟,道德价值的构建,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自我感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行为的自觉过程,克服了压制,填鸭式的道德教育.道德感悟教育中,受教育者一旦形成了某种道德信念,道德品质,就会养成道德习惯,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4.
如何开展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道德原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与道德有关的内容犹如河汉星辰,数不胜数。而未成年人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对道德的理解和接受是不能与成年人相提并论的,所以,笔者认为要对未成年人实施道德教育,首先要界定一个范围,即哪些道德的内容适合于未成年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过分强调道德对人,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调节与控制,使道德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真正缺的是对道德主体的塑造、对学生道德理念的培养与道德思维的训练.于是我们提出: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重建新的道德精神,努力生成新的道德主体,这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校道德教育解决现实道德困惑与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桂飞  陶剑梅 《科学咨询》2005,(12):21-22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策略之一.就中职阶段而言,中职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情感倾向和行为能力,因而在中职阶段实施有效的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引导中职生们理解掌握一定的环境道德知识,培养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渗透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科学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关心环境保护,在今后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责任感,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班主任要注重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是指一定阶段内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完成率,它是一种动态质量观的反映.以往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无视德育对象的主体要求,对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缺乏应有的尊重,把学生单纯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常常采用说教、灌输的方法,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责任的认同,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与基本手段,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不应该有的限制与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德育作业也就因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陈捷 《管理科学文摘》2009,(12):194-194
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差劲,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思维上达到共鸣,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和谐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要谈医学伦理学的"应该"问题,首先我们搞清楚医学道德要求和医学道德义务问题.规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有什么义务去做什么?我们不能去做什么,我们做不做什么都可以等等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社会上一个"人",做了什么能够对社会有益,我们应该去做.如果,我们作了某件事情之后,反而使社会更加糟糕,更加退步,那么,我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去做,由此可见,我们坚决不做.这就是规范伦理学对我们的要求和认识,也是当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医学伦理学又是怎样要求和规范的呢?在关于生命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研究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做会对人类有益?如何做符合人类现行社会道德要求?这是一个棘手复杂而又有十分重要的探讨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陈文果 《科学咨询》2009,(10):96-96
体育教学怎样发挥德育的作用,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的特性,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融入体育之中,以此时刻对学生进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作风,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崇立 《科学咨询》2008,(16):88-88
传统的教学观是,老师为主体,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人们常说,政治,政治,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记住书中的知识就能考出好成绩.新的课程改革使政治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学生需要用政治教材中的观点、理论自己去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从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感观.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的"生活化"是这样描述的:"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可见,课程标准对道德教育要直面现实生活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现实生活是道德的生长点,离开了生活的基础,就无从谈道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告诫我们:"理念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  相似文献   

14.
一位英国教育学者曾这样说:"纵观英国历史,品德比知识重要,信仰比信息重要。"可见,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方式的成败。英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国家,尤其是针对未满16岁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更加凸显出渗透式与生活化的特征。所谓渗透式、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的课程、编写道德教育的教材,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实行情景化的道德教育,在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15.
殷品 《管理科学文摘》2010,(24):326-328
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估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处境时所产生的内心情绪态度体验,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由于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发生的情感。道德情感的产生可使儿童的道德心理具有较大意义的稳定性,反过来影响儿童道德规范的认识、接受和理解,并作为动机左右着儿童道德行为的决策和发动,推动儿童道德人格的形成,促进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道德问题.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及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探讨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分析及教育对策进行探讨,旨在对当前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一点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育在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方面责无旁贷。当代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从"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行树人"四位一体的视野开展大学道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是以私德建设为要义的。先秦儒家就以"天赋善性"为理论前提,从利己、利亲两个方面阐述了私德的内涵,并致力于个体的道德自我修正结构的建设,进而从私德入手衍生出服务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的中国式的公德,形成了缜密的道德体系。而考察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现代与传统的疏离、公德与私德教育的分裂、教育方法的禁令式使道德教育面临教学效果失效等困境。儒家私德理论则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行为有障碍的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只因后天的教育方式和环境异常而造成心理上的某种异常,使得某些行为的获得与形成很困难,或具有特别异常行为表现的学生.首先,他们对外界某些刺激过分迟钝或过分敏感,在分辨上出现障碍.比如,他们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往往认识缓慢,对新生事物不能很快接受.但对一些非正常的现象,如打架斗殴、"下暴"、三五成群地东游西荡等接受就较快;其次,他们缺乏有效对付情境所需要的适当行为的技能.比如在反对邪恶支持正义中,就可能因为分辨是非有误而出错,也可能因策略错误或方法粗莽而导致过失.他们中的部分学生有追求享受、饮酒作乐、性变态等有损社会形象的行为:有的学生已养成了懒惰、欺骗、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和动辄就与同学、家长或老师发生极不理智的争端行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