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趋势愈演愈烈,其中金融产业的转移转变为又一轮产业转移的新方向.福建省是台商投资的重要聚集区,应采取措施以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运用区内雁形模式理论,解析其在福建与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中运用的可行性,并结合福建省承接金融业转移的SWOT分析,提出福建省应对台湾金融业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由产业分立转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处于产业分立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业已经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萌芽,但是产业融合还未成为金融业的主要发展潮流。论文首先分析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趋势及效应,进而探讨了我国金融业的融合现状,指出了阻碍我国产业融合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对吉林省金融业进行产业关联的分析,通过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研究金融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环向关联效应。揭示金融业的产业地位及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作用和供给推动作用。为优化吉林省金融业的产业结构,理顺产业关系,从而有效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该文选用了2006—2014年中国金融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从"耦合"的视角对金融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动态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相关关系,即金融政策会显著影响产业发展,但这种关系随着产业的发展而趋弱。因此,要从发展普惠金融、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等方面创新,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金融组织结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确保金融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切实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大力推进福建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提升金融业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厦门和福州片区的金融业发展模式,并进一步以厦门片区为例,运用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和福州片区金融业效率处于DEA无效状态,其中,厦门表现为规模无效,而福州呈现技术和规模均无效;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4—2013年间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分解看,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贡献;外商直接投资、金融集聚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则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后,提出提升福建省自贸区金融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核心区的培育是提升重庆金融集聚力和辐射力以及构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在审视金融核心区的概念、内涵和重庆市培育金融核心区的必要性、可能性基础上,运用大系统分析方法的原理,提出重庆金融核心区的规划布局和总体思路;基于产业集群理论探讨重庆金融核心区的培育路径与对策.研究认为,培育重庆金融核心区,要在运筹高端金融商务发展体系、夯实现代金融业发展平台、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等三个方面合理布局金融产业,促进形成金融业产业集群,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主体结构、强化金融资源共享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可以促进两个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在分析影响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主动融合模式、互动融合模式及重组融合模式,并提出强化旅游信用再造、完善银行金融支持、创新旅游保险体系和推进两业产融结合等融合发展路径,从而促进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的产业特殊性,公共性、不稳定性、创新性等特点以及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决定了金融业必须监管.中国市场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我国金融业必须从市场准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内部人贷款管理、呆帐准备金管理、金融稽核等方面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9.
我国艺术产业与金融对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壮大有赖于艺术产业与金融业相结合,金融业进入艺术产业是艺术经济活动的高级形态,是牵动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艺术产业与金融相结合也为金融业找到了投资的新的突破口。艺术产业与金融对接在其发育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主要有环境问题,规模问题,体制、体系问题,运作问题,人才问题,监管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掀开光辉灿烂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集群的首都金融业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金融产业集群不是靠政策导向就能够发展起来的,而是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首都金融业的优势条件在于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最大的弱点是市场活力匮乏.首都金融业要真正达到"金融立市",就必须以打造微观金融主体的市场活力为根本来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1.
ECFA签署后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农业趋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商赴祖国大陆的农业投资呈现逐年增长、分布不均衡等特征。ECFA签署后,台商将掀起新一轮到祖国大陆投资农业的热潮。具有政策优势的海西区,具有市场优势的珠三角、长三角,台湾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都将可能成为台商下一轮农业投资的热点。福建省应加强重点引资区域的建设,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台湾农业投资者的服务与指导等,以吸引更多的台商农业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2.
明确产业转移的制度变迁效应、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是各级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决策的依据。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产业转移制度变迁效应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直接针对产业转移的变量,然后运用安徽与湖南的数据,从不同的层面对产业转移制度变迁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安徽、湖南两省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闽企IPO加速     
不久前,《福建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力争福建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00家,实现一批上市公司再融资,力争首发和再融资1000亿元以上,争取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800化元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内陆—沿海地区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区际产业转移为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地理、历史政策、产业结构与人文环境等方面阐述福建省内陆与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区际产业转移可以使地区间经济差距日益缩小,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对福建省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研究,发现福建省区际产业转移在思想认识、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金融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福建省金融业集聚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都在不断提升。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效应检验等实证分析,发现福建省金融集聚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但两者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不显著。从辐射效应、区位优势、融资租赁和产业升级方式等方面,提出增强福建省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互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民族资本如何在农业、工业和金融业中的推进.作者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改革和市场培育的渐进性,不同产业微观基础再造的步伐不尽相同,现代民族资本在不同产业中的推进,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文章提出,面向新世纪,中国不仅要繁荣民族工业,而且要繁荣民族农业、民族金融业乃至提高整个民族产业的整体素质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绿色金融即生态金融,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绿色金融符合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态势,国外学者就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国内的成果相对滞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圳、北京都提出了构建不同级别的金融中心,整体表现为金融集聚水平在提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集聚地区。本文阐述了绿色金融概念,探讨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我国金融业积聚发展的态势,就当前如何实现我国金融产业积聚发展提出了政策。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普遍原理的一般性和金融业劳动的特殊性的结合上进行分析后认为,金融业的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着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功能。金融业劳动创造的价值补偿了金融业从业者的劳动力的支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金融业的经营平均利润。理解金融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关键是认识"价值"的确切含义,严格区分金融业劳动与金融业经营的货币资本,明确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及充分估价金融业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国际金融业得到空前发展,并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随着国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国际金融业出现了新的格局与趋势金融衍生品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国际金融业在高新技术的渗透下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既竞争又合作;国际金融业向集团化发展;金融发展趋向自由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台湾产业转移大陆的阶段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产业转移大陆20多年来,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投资总量呈波动性增长、投资地域逐渐向北转移、投资产业技术层次提高.未来一定时期内,这一阶段性特征还将继续加强,并且决定着台湾岛内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