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重点以岩本善治与北村透谷为中心,探究日本近代恋爱的源头.二人于明治20年代以女性杂志《女学杂志》为园地,旗帜鲜明地发表近代恋爱论.岩本善治认为灵魂是恋爱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与他信仰基督教有系.北村透谷“灵肉分离二元论”思考法和精神高于肉体的观点,与岩本善治宣扬的观点相一致,二人好似车之两轮,为形成和普及重视精神性的近代神圣恋爱观而勇往直前.岩本善治与北村透谷的恋爱论对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就厨川白村研究而言,目前中国和日本学界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用"现象"与"本体"来加以归纳.一般认为前者的研究与比较文学有关,后者的研究与国别文学有关.在我看来尽管它们研究的内容不同,但背后都有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而且是可以融合打通的.  相似文献   

3.
“自我牺牲”是“爱”的别名,故被赞为美德。武者小路的剧本《妹妹》的主题之一,便是对“自我牺牲”的本质进行深层思考,反对人格分裂的“自我牺牲”。武者小路把人的心灵旋律中的自己看成主人,并以此观念充实自我。然后自发地“利他”、“爱他”。这是武者小路的“爱学”观,也是白桦派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论《周易》人格理论的特色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易》作为穷理尽性之书 ,包含着宝贵的人格义理。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框架中完成人的人格定位。《周易》认为 :宇宙的最高品性是生成万物 ,因而 ,人格就是主体对宇宙大道及品性的自觉体察和效法 ,而道德是人格保持的社会条件。这是《周易》人格理论的独到价值和特色。长期以来 ,对人格问题的研究存在误区 ,在理论上背弃主体对天人关系的能动把握和实践 ,从政治和道德的视角诠释人格 ,不能实现对人格的合理定位 ,由此导致出实践中人格塑造的偏颇。《周易》从天人关系入手 ,早已完成对人格的辩证定位。《周易》的人格理论对摆脱当代人格困惑 ,重铸天人关系和人的内心世界 ,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飞宇 《社会》2018,38(6):125-154
根据涂尔干关于自杀的定义,自杀必然意味着有意识的选择死亡。死亡只有一种对立面,即不死,二者之间没有中间项。所以,当涂尔干在《自杀论》中讨论自杀的时候,同时必然是在隐秘地讨论自杀的对立面,即自我保存。在《自杀论》的中译本中,这一隐秘线索的许多证据都被清除,导致书中“自我保存”这一线索在中文学界没有受到重视。本文尝试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涂尔干的这一线索。他将不同类型的自杀视为不同道德的极端表达,在具体分析中常常采用一体两面的视角去讨论行动者在何种道德状态下才可能实现“自我保存”。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说明,涂尔干对这三种自杀类型的界定,以及通过这一界定所呼吁的道德状态,与他对社会学的界定有内在实质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涂尔干来说,社会学本身即是某种现代道德人格的表达,而这种道德人格对于现代性个体与社会学这门学科来说,都具有自我保存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4):49-52
在中国近代企业研究中,学者们较多的使用了企业集团这一概念,由于这个概念在现实经济中也被广泛使用,往往引起混淆,因此有必要对近代企业史语境下的企业集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剖析,有助于对近代企业具有集团特征的发展模式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宪法人权理论以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德国的“人格主义”人权论为两大典型,前者通过“自由的镜头”观察人、后者则以“尊严的镜头”观察人,并在宪法上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个人主义”人权论以个人自由为其至高价值,在“个人自治”与“自我决定”、隐私权、行为自由与表达自由等权利保障领域,呈现更为注重防御政府的单一维度;而“人格主义”人权论则以人性尊严与人格自由发展为核心价值,在上述权利保障领域以人格关系为框架建构权利的具体内涵,强调在实现人的固有价值的同时,以社会责任与义务约束个人的自由,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融合性.两种人权理论体现了西方宪法上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价值两种不同的诠释进路.就中国宪法而言,德国的“人格主义”权利论或许更具“亲和力”和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个体和权利观念,我国的宪政法律文化若不经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个人权利本位之内核,与人格主义权利论并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8.
王星 《社科纵横》2013,(7):71-74
渊源于罗马法、正式成熟于近代的抽象人格概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却遇到了倚强凌弱、人性冷漠的挑战。在面对这些影响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危机时,契约法、侵权法、社会法都做出了反馈。法律人格由抽象统一到具体有别的现代性嬗变,有限度地对人格抽象性做出了修正,体现了法律对社会问题的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9.
李舜华 《学术交流》2001,(1):116-121
关于<西游记>在国外的传播,东方远远早于西方.国外对于<西游记>的研究,也随着<西游记>的传入而开始了,但早期的评论都极为简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游记>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文化的差异,东西方对<西游记>的最初接受,实际已构成了分别由"玄奘"与"猴子"为代表的两个世界,前者有着更浓厚的宗教色彩,而后者则更侧重文本自身的隐喻.此后,从故事的形成、版本的流传、作者的考证、文本的比较,到最终对佛光道影下寓意的解读、文本结构的分析,东西方学者的研究几乎涉及了<西游记>的每一个领域,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彼此补充、又互相糅合地解读着一则"中国的寓言".  相似文献   

10.
凌鹏  孟奇 《社会》2023,43(1):173-202
《茧》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后完成的一部英文小说,具有丰富的纪实与理论意涵。对《茧》的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分析,较少探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情感与心态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与视角,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费孝通通过塑造宝珠的形象,展现了他理想的中国现代个体的诞生过程,即,现代个体在家(即“茧”)与工厂的意义重叠与张力中得以真正成长,随之确立的是基于现代个体而成立的新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家既是个体的养育之所,也是个体的动力之源与安居之所。王婉秋的形象则展示缺少真实的家的个体可能呈现的纠结状态。这两个形象的对照,真正揭示了费孝通所理解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评论》的两个专栏:“时事短评”与“闲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浩 《北京社会科学》2003,4(3):141-147
“时事短评”和“闲话”是 192 0年代北京颇有影响的同人刊物《现代评论》的两个重要栏目 ,它们保证了杂志的办刊宗旨在技术层面上得以顺利实现 ,对中国现代期刊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 ,通过主题栏目的设置和文体风格的形成 ,以《现代评论》为中心的文人团体建构了阐释自我的舆论氛围 ,并借此影响和干预公众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的内容入手 ,结合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谈 ,讨论汪曾祺 2 0世纪 80年代的小说观念 ,尤其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以及这些理解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汪曾祺对“现代”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现代派手法 ,如意识流 ;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与现代意识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 ,这一点也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宋人笔记和唐人传奇的看法中  相似文献   

13.
陈占彪 《创新》2009,3(8):14-18
关于知识分子的人格素养,鲁迅有着丰富的批判和论述。鲁迅所指的“流氓知识分子”(“伪士”)是那些在行动上和思想上无一定的坚持、操守和原则,随机应变、左摇右摆的“实用主义者”。而他呼唤那些与“伪士”相对的精神丰厚、内心坦直的“真的知识阶级”(“真人”)的出现。“真人”体现为“内曜”和“心声”两方面的含义,即:一方面要在物质汪洋中能用艺术来永葆精神世界的丰厚,使得内心大放光明;另一方面要能够直面内心的真实,不包藏、不伪饰,发出诚实而真切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学界关于王国维“真景物”、“真感情”的阐释历来多有分歧,其实,这是两个包蕴丰富、需要多维解读的概念。所谓“真景物”,是指诗人以自由空明的心态直观把握外在景物,经由创造性的艺术传达而写之于诗词中的自然、逼真、富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感性图景;“真感情”则指创作主体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身对宇宙人生真诚、激动的情感反应,并通过独创的诗艺形式表现出的个性化的人类情感。王国维认为,写出“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诗词文本都可称之为有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都是含有“情”、“景”两种质素的艺术存在,只是两者之中的情、景各有不同的特性和迥异的组合形态。“真景物”、“真感情”既可以指一首诗词的整体,也可以是其中的个别诗行或词句。  相似文献   

15.
傅兴林 《唐都学刊》2001,17(3):29-31
当白居易以文学家的审美眼光观照《长恨歌》时,言辞中潜溢着欣赏之情,而当他以政治家的功利眼光审视《长恨歌》时,往往又流露出轻视之意。封建文人所肩负的双重角色、所固有的矛盾人格,造成了白居易矛盾心态的出现。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他对《长恨歌》主题归属的定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这一矛盾心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张秀见 《唐都学刊》2007,23(5):98-102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塑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黑人女性——秀拉。作品在描绘秀拉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发掘过程时,蕴涵了大量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在小说中,它们要么是现存的,要么是缺席的。正是通过这种现存与缺席之间的动态运作,作者展现了一幅关于黑人社区同黑人个体之间的关系、黑人个体(尤指黑人女性)追求身份确定的缺陷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的画面。透过这副画面,我们得以更深刻地领略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压迫下的艰苦与顽强。  相似文献   

17.
一个真正的文学研究者,无不需要历史的眼光,对文学史诸现象作出独特的阐释,并尽力对以往文学传统的当下意义和将来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近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专著《现代文化视野中的西方文学》(蒋承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9月版)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拟从文学史观、作家与作品阐释和西方文学对我们现时代的指导意义三方面,对该书发表几点看法。首先,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学史观的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性追求。长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基本上留于社会历史批评的直观反映论立场上,尽管八十年代中期以降…  相似文献   

18.
马驰 《学习与探索》2012,(6):123-125
胡乔木曾在回忆中提及毛泽东《讲话》正式发表后不久,在社会各界人士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在国统区的郭沫若即针对《讲话》说凡事有经有权,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有经常性道理和权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相继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和基于"自由主义史观"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使"历史认识"问题成为日本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解读安丸良夫的《近代天皇观的形成》,从民众思想史的角度,分析近代天皇观的内涵及其伪造性,并通过阐析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所具有的象征性、权威性、统合性、禁忌性以及回避战争责任意识,揭示天皇观与日本"历史认识"误区的结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袁祖社 《唐都学刊》2004,20(3):110-114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信用价值"的实质性内容,主要体现在信用对于个体与社群共同体的存续良性演进所具有的主体性正效应,以及在此基础上个体和社群共同体对这种效应的自觉体认和一致追求;信用是现代人最重要、最健康的生存品质和最为合理的生存信念追求,是现代"公民社会"理性公民最为合理的行为价值取向;信用的自觉践履是现代社会公民高尚德性人格养成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信用文明则更是现代社会与公民精神文明素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