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末民初之国粹思潮是近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重建中的一种重要政治知识话语。它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及其特殊表达方式,深刻地说明了近代中国政治合法性重建过程中“应然”面相与“实然”样态的巨大差异与其间知识话语转向密切相关。然此历史镜像,过往有关清末民初之国粹思潮的研究中无论是正面肯定亦或负面否定却都未对此加以注目。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决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从政治发展的危机论角度观察,清末的政治体系不但面临着权威危机,而且还面临着参与危机;从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条件上观察,清末的政治体制已经失去了实现现代化的政治功能;从政治衰败的角度观察,清末的政治衰败已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相似文献   

3.
清末修律活动与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末修律的直接诱因和催化剂.清末修律是在政府推进下的自上而下的法律的全方位改革,受到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很大.清末修律过程中东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始终进行着,其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法制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但目前研究者在评价梁启超政治思想中有关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的观点时存在着很大的差致。如果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我们对于梁启超和清末历史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清末赴日留学浪潮中,法政留学教育尤其突出,从1896年至1911年中国共有数千人赴日学习法政。清末赴日法政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清末乃至民国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和中国法制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其负面影响和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对政党这一新生事物从排斥到逐步接纳、最终完全归依的历程贯穿着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变迁的进程.本文尝试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清末立宪运动背景下政党的孕育、产生及历史地位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从制度保障、政党理念的输入与传播、政治训练、政党主体的构成等角度,较为详细地勾画出中国最早政党生成的过程,强调清末社会的宪政追求是政党创生的强大助力,清末立宪运动是政党产生的制度温床.  相似文献   

7.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的社会政治思潮之一,清末地方自治思潮对其社会政治改革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仅就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兴起及其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8.
晚清政府自1905年开始在立宪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次转型实验。本文从政治与社会系统互动的角度,通过分析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存在着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而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契机。然而,清末立宪缺乏相应的支持结构:(1)合法性流失与政治纽带脱节;(2)财政改革与中央汲取能力丧失;(3)军事格局失衡与军事政治的兴起;(4)政治-经济-社会精英转化阻滞;(5)政府与革命团体之间零和博弈倾向。清末立宪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之门。  相似文献   

9.
清末维律活动与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末修律的直接诱因和催化剂。清末修律是在政府推进下的自上而下的法律的全方位改革,受到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很大,清末修律过程中东西方法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始终进行着,其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法制建设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清末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皇帝年号纪年方式提出了挑战,围绕着解决当时现实政治困境和遵循世界发展"公理"的思想内核展开了论争,展现了不同群体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加深了知识分子对纪年的基本功用及纪年必然会趋同于世界标准的认识。清末的纪年论争对之后中国纪年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魏晋禅代     
在司马氏"作家门"和实现禅代的过程中,如下三个环节显得特别重要:一是掌握军队,特别是严密地控制京师中央军,运用军事的和暴力的手段严厉地打击政敌。二是充分发挥家族的影响力,利用政治权势和各种关系,蓄意培植亲信,组合势力集团。三是在祭祀典礼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大做文章,借以提升司马氏的位望,深化其执政地位,进而缔造新皇权。  相似文献   

12.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朝鲜王朝对清观影响着朝鲜的对外政策、文化交流,更影响着清鲜关系的发展变化。从正统意识出发,朝鲜君臣展开讨论意欲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并有尊周思明的种种举动;从民族意识出发,对“夷狄”建立起来的政权充满诋毁与诅咒;从复仇意识出发,朝鲜君臣期待机会策划北伐。  相似文献   

13.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华化”与土俗之争背景下高丽对宋代法制的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丽移植宋代法制的进程较为曲折,首先就存在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关系的问题,因“华化”与土俗的冲突,高丽王权对宋代法制的移植难以得到贵族精英阶层的支持,不得不启用大量的归化中国士人。与此同时,作为法制输出国的宋王朝又实行严格的图书管制措施,使得高丽对宋代法制的移植缺乏可靠的参照文本,使其对宋制的移植缺乏系统性。  相似文献   

15.
16.
明代的巫术从种类来分,大体可以分为禁气符咒、作祟或除祟、樟柳与灵哥、厌胜和厌镇以及幻术几大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明代,巫术活动逐渐世俗化,由圣人之术演变成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九鼎考论     
根据文献关于九鼎身世记载的矛盾性,结合现代考古发现和古代文化发展演变过程,认为"九鼎"是层垒叠加而虚构出来的特定器物,并对此复杂而特殊的文化现象背后的古代礼乐制度、巫风文化以及统一观念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明前期明朝向朝鲜索征的“别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学界通常认为,在中朝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最为典型,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两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鲜定期遣使朝贡,明朝对其贡献的方物,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给予丰厚的回赐.而对明朝不时向朝鲜索征贡物的史实,往往给以忽视,或避而不谈.而明前期,明朝向朝鲜索征"处女"、"火者"、"海青鹰子"等就属于"别贡"性质.这种"别贡"给朝鲜带来沉重的负担,给两国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兴不同于比。由于兴的存在,使意象获得了独立性,也就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丰富性。而汉儒的诗学理论由于其政教中心的性质,把兴等同于比,取消了兴的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了汉诗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20.
“习俗催生艺术,艺术改造习俗”,文学艺术与民俗结有不解之缘。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汉魏六朝赋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包括节日民俗、婚育民俗、信仰民俗和礼仪民俗等。挖掘汉魏六朝赋中的民俗文化对研究一些民俗的起源、本义及其演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