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佛教传入中国后 ,伴随着佛教的不断世俗化和普及化 ,从发展走向成熟的中国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的结构 ,还是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 ,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佛禅思想对小说的影响。当然 ,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 ,佛禅思想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另一方面 ,借着小说的深入人心 ,佛教又无形中加速了其世俗化与普及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慧远佛教教育思想探微张捷,陈旭远慧远(334—416)是东晋后期继道安(314—385)后的佛教领袖,是佛教教育走向中国化的关键人物之一。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出身世族仕官家族,13岁随舅父游学洛阳各地,‘气博览《六经》、尤善《...  相似文献   

3.
孔子"仁学"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理念,它的实质是由"自我"走向"大我",即不断由自我走向他人和社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实践上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次展开和提升的过程。"仁学"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以"六书"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君子为教育目标;以学而优则仕为教学出路。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与借鉴,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理想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以便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融合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颜受中外学者的关注.2007年的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研究,在延续前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以佛教禅宗美学的理论探讨、佛教与文学的审美解读、佛教与艺术的审美观照为中心,进而探讨了不同文化和芙学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洗涤窠臼,不失新见.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经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已形成了具有中国化的佛教思想体系。与此同时,佛教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但对佛教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探讨,至今在教育史学界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唐代佛教教育的宗旨、內容,及其对唐代政治、科学文化、世俗教育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佛教教育的成熟是以宗派的出现为标志,天台宗因创建最早,又有其独特之处。大乘佛教教育认为“人人能成佛”是佛教徒修行的根本目的。天台宗充分肯定人人有佛性,佛性具善恶,更提出“无情有性”的命题,为“人人能成佛”的教育宗旨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教学、修习的原则为止、观并重,不可偏废,形成“五时八教”为代表的教育方法。佛教教育乃中国教育思想史中的一部分,深入,细致探究佛教教育思想,有待来者。  相似文献   

7.
与印度佛教相比,中国佛教基本上是大乘佛教的天下。大乘佛教慈悲救度的价值取向、扫相显空的思维方法与众生皆可成佛的心性论思想都可以在儒道思想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这种对应就成为大乘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根源。而儒道学术史上融合兼综的传统又培养了中国义学僧人融纳会通的精神,使大乘佛教创造性地发展出圆教形态。  相似文献   

8.
(一) 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思想理论上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佛教初传到两晋时期,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佛教主要是依附于传统思想而在中土扎下根,在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得到发展。僧肇哲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个阶段的终结。第二个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这是中国佛教走向独立发展与鼎盛的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与佛教危机、近代佛教的僧团制度、佛教组织、佛教教育等新内容与时代特色、近代佛教所面临的新旧之争、僧俗之争等问题以及佛教与中国近代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通过对近代佛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近代佛教的主要内容、时代特色,可以更好地厘清中国佛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孝亲观是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介绍中土佛教在孝亲问题上寻求与中土传统契合的几种方法入手,考察了中国佛教在孝亲问题上进行自身理论建设的过程,初步探讨了中土佛教孝亲观的成长进程及其理论特色。本文认为,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佛教的孝亲观与儒家纲常更加接近,形成以佛言孝、劝佛行孝、助世行孝的统一,佛教孝亲观走向中土化、世俗化,终于达成佛法与纲常名教在孝亲观上的契合。这既是佛法向纲常名教靠拢糅合的产物,又是中土佛教走向注重现实的内在需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化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提要]近一百年来,日本学术界在引入欧洲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等方法,在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这种研究范式的局限乃至弊端也开始引起反思。另外,围绕“大乘非佛说”“大乘佛教的起源”“《大乘起信论》的真伪”“如来藏思想是不是佛教”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深刻影响到东亚乃至世界佛教学术界的研究走向。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学术界在佛教福祉学、佛教生死学方面进行了新的开拓,力图挖掘佛教学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立场对于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的佛教复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的意义。他首倡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凸显传统佛教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又顺应时变,使佛教主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使他的佛学思想既涵有传统的精神特质,又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融贯性的特色。净空佛陀教育思想是当代佛学发展和佛教现代化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佛教认识中关于伦理问题的研究体现了生命体自我创生、自我组织的模式。佛教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促使佛教世界观确信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到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编辑具有佛教特色的程序促使佛教世界观向人工智能体转化,可能代表了人工智能体开发的一条进路。在佛教独特的慈悲心与智慧的感应下,人工智能有望超越自我,因此人类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关系很有可能会突破单纯的智能体伦理界限,而走向人机和谐共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六朝佛教历经数百年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磨合,已成为中国文化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影响了中国人的生命观念和生存形态。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诗人们不断追寻着适意的自我和人生。佛教的释空思想,使六朝诗人看开了现实的遭遇,消解了生活中的不平之气;佛性论思想的散播,促进了诗人们对人生和自我个性的追求,促成了诗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表现出了特别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有逐步走向深入、走向独立发展的趋势。运用与把握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研究生态哲学,是深化当前生态文化理论的重要方面。大陆学术界对于道家道教、儒家的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比较重视,但对佛教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则较为薄弱,远不如国外及台湾。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是  相似文献   

16.
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第一次高峰时期的作品,其雕刻内容博大精深,融中西文化为一体,其造像样式对后世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供养人是云冈石窟雕刻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风貌最客观真实的记录。综合分析云冈石窟供养人图像形式,对于认识北魏平城时期佛教供养形态及佛教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禅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佛教输入中国,在中国悠久而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实现"中国化".重"定"的,主要是"方法"的"印度禅",被改造为重"慧"的,主要是作为修证"目的"的"中国禅".南北朝时期,竺道生等人从理论层面发展出以"心性"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禅思想,达摩等人则主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加以发挥.到唐初,形成了宗派佛教禅宗.禅宗进一步发展了以"心性本净""明心见性""自性自度"为纲领的"中国禅"的宗义体系,取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思想成果,实现了佛教的全面革新,对唐代以后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格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着重于对个体的政治规范和社会规范教育,忽视了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格教育侧重于以个体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为根本,社会需要为标准,对个体进行个性化教育,使个体的发展和个性形成更符合自我角色的特征和社会角色期待,以弥补传统德育内容忽视个性教育的不足,从而使德育的内容更加充实、完善、科学。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完成时期,也是佛学进一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参与中国思想文化重构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涅槃学逐步成为佛学的主潮,佛学理论出现了哲学主体实体化、佛教的“因缘”学说与道家的“自然”说融合、在佛性论上的走向自然主义和佛性的人性化等倾向,这些就是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