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弗罗斯特认为爱默生不仅是最早对他的教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之一,而且其影响是终生的.以弗罗斯特《论爱默生》一文为基本线索,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爱默生对弗罗斯特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爱默生与弗罗斯特诗歌及散文文本释读,着重从诗歌语言、格律、图征性意象、二元论宗教观以及“焦虑的自由”等方面,阐释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抒情散文大师。他的散文真诚朴实,流畅优美,别开生面。著名作家李广田称赞:“他对任何人都毫无虚伪……正由于这样的至情,才产生了他的至文。”(《最完整的人格》)台湾学人周锦评述来自清散文,“富有中国味道,表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美文。”(《朱自清作品评述》)《背影》、《儿女》、《给亡妇》是朱自清一组忆念亲人的抒情散文,其感情深沉真挚令人为之动容,而那炉火纯青的优美的口语化语言,又使人拍案称奇。这“情”真,“文”美,恰恰是朱自清散文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诗意也有赖于语言的优美动人。深刻的思想,独到的感悟,优美的意境,都要依赖语言来传达。梁衡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其散文语言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具有美的多方面的质素。梁衡散文的语言美在《秋思》中主要体现为语言的整齐美、精炼传神美和华丽美。  相似文献   

4.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相似文献   

5.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化创造者爱默生的散文《经验》是爱默生思想从早期的超验主义向中后期实用主义过渡的一个转折点。爱默生提倡以接受生活现象参悟生活意义代替线性追问结论。散文中出现的“始末”、“生死”和“恍惚”意味着经验中的分分秒秒都有特定的意义,体现着意义在过程中展开的道家思想,即把时间、新奇、变化、人类诸种关系内在的建构性本质纳入哲学基础和阐释语境中。  相似文献   

7.
《死者》是乔伊斯流亡海外后的最初创作,蕴含了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世界以及自我的新观念,预示着创作风格的转变。乔伊斯前期的写作有鲜明的"意图式写作"特征,利用症候式阅读法,通过细读文本和传记,发现《死者》的显形文本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其下隐藏着叙述者的言说困境。乔治·斯坦纳多次提及《死者》一文对他批评理论的影响,运用斯坦纳的语言哲学理论,通过解读小说文本中的音乐、空白等元素,发现乔伊斯突破语言之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实现了"构建民族道德史上的一章"的写作意图。比较显形与隐形两个文本,可以看到乔伊斯的爱尔兰情结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是一种"否定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表达,不仅要留意其谴词造句,还要体察其语境蕴涵.他的语言运用既讲究表层文字的优雅,又注重内在思想的深邃.优雅而深邃,构成了余秋雨散文语言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散文风格独树一帜,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荷塘月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朱纯深的英译本为例,从修辞手段对等角度探讨如何在汉语散文翻译中达到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语言真挚朴素又优美隽永,字里行间包含真情实感,发人深省,可谓风格独特.钱炜和林珍珍所译的《季羡林散文精选》在词汇、句法、修辞及基调等方面上贴切原文,很好的展现了原文的风格,属于散文翻译中的佳作.本文拟以该译本为例,说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中风格对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虹影和严歌苓在她们各自的代表小说<英国情人>和<扶桑>的故事讲述中,偏离西方惯有的文化救赎意义上的爱情故事模式,以拯救/被救赎关系的置换机制,描绘出东方之对于西方的文化征服图式.同时在叙事技巧上都采用一种反照、视角转换的方式,营造出充满文化寓意的跨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一些西方学者试图以单一西方文化取代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的现状,阐述了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理性对各民族文化交往的重要启示作用,得出了在全球交往中文化对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赛珍珠,常常以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女性形象,她尤其关注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这些女性或在两种文化交锋中遭到毁灭;或背弃传统文化,完全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或在两种文化的对照中完成精神的涅榘和新生;或成为中西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作品对不同女性命运的展现反映了赛珍珠文化立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推行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直接的社会根源。近代中国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状况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基本的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近代的文化矛盾主要是源自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和文化方向的偏差。在应对近代文化矛盾中出现了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文化批判、中体西用的改良主义文化批判、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文化批判、主张革命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坚持革命立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是从根本上克服近代中国文化矛盾和实现中国文化革新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16.
由全球化引发的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使西部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如何打破西部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发挥和保持西部地域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成为促进西部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尤其是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文化成分,决定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在文化主体、文化体系、文化价值、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建设显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文化研究视野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都属于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弱势与边缘群体的少数话语。前者从单一的民族文化来反对霸权,后者从单一的性别视角来界定霸权,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局限。赛珍珠、杜拉斯作为具有东西双重文化身份的西方女性作家,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在其作品中实现了有效的联合,她们的努力无疑也是反对双重话语霸权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比较集中的文化全球化讨论热潮即将落下帷幕,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现状及发展态势,学界逐渐对这一问题得出结论,文化全球化并非是指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且整合了各民族文化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凌架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单一独立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式,也并非主张以西方文化来主宰和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文化西方化,而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多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英语义和语用的影响,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大量的看似对等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差异的词语。只有把英语的表层结构与其深层意蕴统一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在不同语境中的交际作用。  相似文献   

20.
颜色词是人类语言中主要的感官词之一,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其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